梨状肌症候群
病因
梨状肌症候群主要是梨状肌本身病变所致,与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相似。本病早期的病理改变多系局部外伤后的创伤性反应,轻者表现为梨状肌肌纤维的水肿、渗出和毛细血管扩张,但如损伤过重,再加之其他致病因素如寒冷、潮湿等,则使此病理过程持续发展,形成慢性过程,并出现一系列继发性改变。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干性受累的特征,即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及其所支配区的运动,如股后、小腿前后以及足部诸肌群、小腿外侧、足底和足前部的感觉,跟腱反射和跖反射障碍等。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小腿肌萎缩甚至足下垂等症状。
2.压痛点
以坐骨神经盆腔出口部体表投影位置压痛最剧(环跳处)且沿神经干走行向下放射。此外,尚可发现约半数病例于胫点或腓点处有压痛现象。梨状肌症候群时,其压痛点略高于前者1~2cm。
3.下肢旋转试验
肢体内旋使梨状肌及上孖肌、闭孔内肌和下孖肌等处于紧张状态,以至加重出口处狭窄,可诱发坐骨神经症状。除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痛外,还有小腿外侧达足底部麻木感。但单纯梨状肌症候群者则外旋时诱发症状,主要是当挛缩、瘢痕化的梨状肌收缩、下肢外旋时,促使出口处狭窄造成。
4.直腿抬高试验
一般均为阳性,其疼痛程度介于根性痛和丛性痛之间。此试验并非特异性的。
5.组织液压测定
超过正常值10mmHg的1倍以上,高于正常值50%即属异常。主要用于某些诊断困难者。
检查
1.肌电图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
2.神经传导速度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疾病等。
诊断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