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肾动脉狭窄

动脉狭窄是由多种病因起的一种管疾病,临床上要表现为管性压和缺肾病。只要及时解除动脉狭窄或阻塞,病变管重新通畅后,压可被治愈,功能减退可以逆转。临床上患者出现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压、管杂音、反复发作的突发性水肿、其他管床的动脉,或有吸烟史等征象时,应该考虑动脉狭窄可能。对高度怀疑者,首先进筛选检查,确诊则依靠管造影,并进动脉狭窄的分级,以决定患者是......
目录

疾病分类

动脉纤维结构不良

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要累及动脉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非炎症性的动脉病变,是年轻人管性压的常见病因。分为:

(1)纤维增生型

(2)中膜纤维结构不良型

(3)混

(4)中膜纤维增生型

(5)外膜下纤维增生型。

动脉

是一种累及动脉及其要分支的非特异性炎症,可动脉和其他大动脉发生不连续的狭窄。分为- 动脉型、弥漫型、头型和动脉型。

动脉粥样硬化

要见于中老年人。基本病变为动脉膜下类脂质沉积、纤维粥样斑块成、溃疡钙化要发生在动脉动脉的近端1/3一处。

动脉先天异常

整段动脉呈一致性的变细,无扩张部分。

管炎

是一组以管壁坏死和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如动脉炎、性多动脉炎、变态反应性管炎,可累及动脉起管腔狭窄,导致梗死、压和功能衰竭。

动脉栓栓塞

落的栓、固醇栓子随流到达动脉,常成完全性堵塞,造成梗死。

动脉

要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或管炎,也见于外伤后。

动脉的外源性压迫

腔肿嗜铬细胞压迫动脉脏缺和萎缩。动脉夹层动脉也可压迫动脉和萎缩。

发病原因

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为动脉纤维结构不良、动脉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年龄、性和种族差异。美国国立心脏病研究所报道以动脉粥样硬化多见(63% ),其次是动脉纤维结构不良(32% );过去,动脉炎是我国年轻人动脉狭窄的要原因,但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粥样硬化管疾病的发病率势必增加。本病的自然病程依赖于起狭窄的病因和进展速度,纤维结构不良发展较缓慢,很少会发展至动脉完全塞;而动脉粥样硬化则为弥漫性病变,不仅累及一侧或双侧动脉,还常常影响其他部位的管床,进展速度较快,容易发展至双侧狭窄,甚至出现动脉塞,导致缺肾病

发病机制

素- 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作用

单侧动脉狭窄的患者,若去除狭窄或用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ACEI)治疗,可使压恢复正常。素活性(PRA)偏低或正常,往往提示存在双侧动脉狭窄、水钠潴留和容量扩张。

(1)素依赖型压:即高素型压,可见于单侧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狭窄   后,液供应减少和压降低,促使素分泌增多,导致Ang Ⅱ升高而产生压。对侧因自身反馈调加强,使其素分泌下降和排钠增加。患侧脏的素增加值超过健侧脏的素减少量,结果PRA 高于正常,成高素型压。

(2)容量依赖型压:即低素型压,多见于双侧动脉狭窄者。由于压升高起的利尿反应消失,脏钠排泄降低,导致水钠潴留和容量扩张,从而产生压。其素分泌并不增加,在容量增加的条件下,素活性甚至低于正常,成低素型压。

(3)正常素型压:又称混压,是指上述两种机制混存在,即兼有钠排泄障碍和素分泌增加。一容量扩张,另一面小动脉收缩增强,两者均可导致压升高。压升高和容量增加又可抑制素分泌,最后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脏降压系统异常

脏的降压系统有激肽释放酶- 激肽系统和前列腺素系统。90% 以上的脏激肽释放酶分布于皮质。激肽- 前列腺素系统具有对抗RAS 的作用。

病理生理

(一)实质

1.  急性改变  要在动脉动脉膜增生使管腔缩小,动脉管壁及周围有局灶性的坏死区,其中有大量纤维素,称为纤维素样坏死。膜下增生使小动脉堵塞,以后小球萎缩并为原所取代。

2.  慢性改变  见于长期的持久性压。脏的小动脉,特是入球小动脉发生硬化单位缺、萎缩。可成小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或塞。脏缩小、变硬,表面凹凸不平,成细颗粒

(二)小球旁器 动脉狭窄→压降低→近球细胞数增加→细胞颗粒增加→素分泌增多→全身压升高→对侧压增高→近球细胞数减少→细胞颗粒减少。

(三)

1.动脉炎 急性活动期临床表现往往不明显,可能仅出现乏力、发热盗汗等,易被忽视。而后因继发变态反应激发大动脉及其要分支炎性病变,累及动脉时,可继发性压。动脉狭窄多位于处1cm左右的范围,不会侵犯其他分支,并多为双侧性。

2.动脉纤维结构不良  病理特征为动脉中膜纤维性成分的增生,同时伴有动脉壁变薄及夹层化。受累的动脉壁病变式多样,有的表现为狭窄,有的则动脉管病变部位一般在动脉的近动脉干的中、远端,不累及动脉,有时可延伸到动脉分支,多呈局限性狭窄(单发或多发)及狭窄后的动脉扩张。其分布呈局灶性、多灶性或管状,有的呈典型的“珠状”改变。

3.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要发生在动脉的近端1/3 处。动脉膜下类脂质沉积、纤维粥样斑块成、溃疡钙化,出和斑块破裂起的成。

4.动脉先天异常 动脉管腔狭窄和膜增厚。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均有显著持续性压。收缩压高于200mmHg 和(或)舒张压高于120 mmHg 者约占60% 。以舒张压增高幅度较大为特点,动脉狭窄越严重,舒张压越高。压病程时间往往较短,但进展迅速;或有较长压病程,但突然恶化。无压的家族史。一般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年轻患者尤其是妇女,动脉炎和纤维结构不良是管性压最常见的原因。一般来说,年轻人新近出现压而无阳性家族史,应高度怀疑纤维结构不良和动脉炎,若伴有长期低热,则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在同龄人中,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身材偏高,体偏瘦。动脉炎患者上、下肢的收缩压差会明显增大,反映动脉系统有狭窄存在。

有40% 的管性压患者在上部正中或脐部两侧各2~3cm、偶有在部第2 椎水平处,可听到粗糙响亮的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期和舒张期均有的连续性杂音。杂音强弱与动脉狭窄程度无平系。

管杂音的检出率与病变性质有纤维结构不良比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一般认为动脉动脉管腔狭窄<60% ,狭窄远端和近端的收缩压差<30mmHg 者,无功能意义,即不管性压。当管腔狭窄>60% ,狭窄远、近端收缩压差>30mmHg 时才产生管性压。然而长期起进性弓状动脉及小动脉硬化,使其周围管阻力增加时,虽有明显动脉狭窄,而收缩压差常不明显。杂音的性质对判定病变的情况有意义。连续性杂音反映整个动周期存在压力差,提示可能有动脉狭窄,但须排除动静瘘。管杂音的强度可受压波动、率增快、空或进食后以及壁脂肪厚度的影响,因此怀疑本病时,应在不同状况下反复听诊。部杂音并非动脉狭窄的特有体征,部分原发性压或年龄超过50岁者,亦可在上部听到轻度管杂音。

大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压性眼网膜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狭窄、痉挛或硬化。病程急骤者,病变可特显著,可有网膜、渗出。动脉炎患者眼底有特异性改变,其发生率在8% ~12%。舒张压高于125 mmHg 和眼底有出、渗出患者,大约1/3 是管性压。病变分为三期:即管扩张期、期和并发症期。

动脉炎患者因病变广泛、多发,两支以上动脉受累者占83.5% ,故临床上表现多样化。有的患者表现为症状,患者有头昏晕厥视力障碍甚至发生栓性偏瘫。亦有患者表现为肢体缺症状。上肢症状较下肢多见。左锁骨动脉受累较右侧多见。动脉炎患者有活动性病变时,约1/3患者有发热,近20% 患者有外周白细胞增高,42.3% 患者沉加快,长期病变活动可出现贫血

在某些急性进展性压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段性梗死。临床上表现为有压急骤增高,部或部疼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也可伴血尿蛋白尿。虽常有严重的压和眼部病变,但是电图和功能一般正常。有高血症,伴梗死侧素活性增高。进一步分上、中、下支取,可选择性地显示与梗死区相对应的静素活性增高。静肾盂造影(IVP )和图显示单侧脏体积缩小。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患者发病往往比较年轻(30~50岁),潜在的疾病常常是纤维结构不良伴动脉压为素依赖性,ACEI治疗效果佳,一般无须外科治疗。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尿常规 常有微量或少量蛋白尿,偶尔会出现肾病征。若尿蛋白定量超过0.5 g/24h,往往存在单侧动脉的完全阻塞。外科手术和腔管成术,甚至ACEI治疗后,蛋白尿可以完全转阴。因此,临床上新近发生或急进性压患者出现明显蛋白尿、低钾性碱中毒、外周素活性增加,应该考虑到存在动脉狭窄的可能性。

(二)常规 偶有患者表现为红细胞增多症,系致促红细胞生成成增多所起。

(三)功能 正常或不同程度受损(提示对侧已发生损害或双侧管病变)。

(四)清钾 清钾浓度降低是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但并不常见。

检查

(一)非创伤性检查(筛选试验)

1.   外周素活性测定  是管性压首选的筛选试验之一。清晨坐位抽检测,对确定异常高素分泌有重要意义。3/4 管性压患者升高。外周素水平可代表素分泌水平,PRA 明显升高者,手术效果佳。但PRA 与压高度之间并非简单的平系。而且PRA 测定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PRA 升高仅提示有管性压的可能性,应进一步做分侧素活性和ACEI试验。

2.  卡托普利试验  此为诊断管性压最敏感的试验,但不能区病变是双侧还是单侧。管性压患者给予卡托普利后,素反应性升高远远超过原发性压患者。试验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为:①刺激后,素活性>12 ng/ (ml·h); ②素活性绝对值增加10 ng/ (ml·h)或以上;③素活性增加的百分率达150% 或以上,若素活性的基础水平低于3 ng/(m1·h),增加的百分率应达400%。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95% ,适用于服用β- 受体阻滞患者,但对氮质血症患者可靠性差。试验阴性者,手术效果不佳。

3.  脏B 超和彩色多普勒管超声  检查特异性高,能显示动脉解剖结构流动力脏体积。临床一般将普通声与多普勒超声结起来,通过测量动脉流动力指标(即阻力指数、搏动指数、两侧脏阻力指数或搏动指数之差、收缩期加速指数、收缩期加速时间等)进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

4.  放射性核素检查  分为放射性核素图和卡托普利图两种检查法。

(1)放射性核素图:用于图检查的放射性核素有131I- 马尿酸Na和Tc- 二乙烯三胺(99m  Tc-DTPA)。前者 80% 被管上皮细胞摄取,分泌入小管腔,20% 从小球滤过,可用来测定脏大小和流,后者要从小球滤过,可测定GFR 。放射性核素图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较高(均为20% ),因此,一般不作为管性压的筛选试验。

(2)卡托普利图:服25~50 mg卡托普利,比较服药前后60 min 的图。若有功能意义的狭窄存在,由于卡托普利消除了AngII对出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故GFR 较服药前降低10% 以上,属阳性,以此来判断有功能意义的狭窄。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达80% 和95% 。其诊断动脉狭窄的标准:①注射放射性核素 1.5~2.5 min,脏不对称摄取放射性核素超过 60% ; ②高峰延迟出现;③注射放射性核素15~20 min 后,高峰活性百分数高于正常。

5.  磁共振管成像(MRA)  包括时间跃法MRA、相位对比法MRA和三维钆增强MRA(3D-CE-MRA )。其分辨率足够观察实质直径小至1 mm 的管,诊断动脉病变达91.1% 。

6.  CT管成像技术( CTA)  CTA 可以提供动脉动脉的详细信息。对近端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

(二)创伤性检查(管造影,确诊检查)

1.   动脉造影 诊断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不仅能确定是否存在狭窄和阻塞,而且可以诊断其病因和程度,为是否可运重建术作出临床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因此,对诊断和分级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手术治疗的必要依据。前以皮穿刺动脉置管法应用最为广泛。可以发现并观察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远端分支及侧支环的情况。压患者管造影指征为:①部有管杂音,静肾盂造影、超声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疑有管性压者;②近期发现严重的压;③肋或胁部疼痛及外伤史者;④一般情况下,年龄>55岁,舒张压≥110 mmHg 者。动脉造影有一定的险,压患者动脉造影病死率为1/2 000 ~1/5 000。要并发症有出动脉栓塞、急性功能衰竭等。为避免体液丢失,忌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使用小量、低渗或等渗的非离子型造影,造影前后有效水化,可有效地防止造影损害。

2.  数减影管造影(DSA) 由静注入76%的泛影葡胺造影。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缺点要是肠管活动及肥胖者影响显像。动脉分支的病变显示欠清晰。临床上该技术为诊断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要作为介入或手术治疗的必要准备。

(三)其他检查

1.  静肾盂造影(包括快速洗试验)

2.分侧下腔静素活性测定

(四)检查法的选择

1.  高危人群  ①严重的压(舒张压>120 mmHg),强化降压治疗无效或伴有进功能不全,特是在吸烟者和有塞性动脉疾病者;②快速进展的或恶性压(Ⅲ或Ⅳ级网膜病变);③压伴新近发生的无法解释的酐升高或应用ACEI起的可逆性酐升高;④中至重度的压伴双侧脏大小不一致。管性压的发病率>15% 。对于高危人群可选用无创性检查法乃至直接管造影检查。

2.  中危人群  ①严重的压(舒张压>120 mmHg);②常规治疗不奏效的压;③<20岁或>50岁的患者突然出现持续中至重度的高 压;④压伴可疑的管杂音;⑤中度的压(舒张压>105 mmHg)伴有塞性管疾病者或不明原因的酐逐渐升高或吸烟者;⑥中至重度的压(特是吸烟者或新近发生的压)用ACEI后压降至正常者。管性压的发病率为5% ~15% 。对于中危人群,一般无创性检查法。无功能损害者,可卡托普利图或螺旋CT管造影,有明显脏病者可磁共振管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若提示有动脉狭窄,则须管造影。

3.  低危人群  包括绝大多数的临界、轻度或中度压患者,临床上并无管疾病的线索。其管性压的发病率<1%,仅需追踪观察。

疾病治疗

管性压的治疗原则是:纠正狭窄,恢复和维持动脉放通畅,防止功能减退或使已受损的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控制压和防止压并发症。治疗法: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管重建术、切除术和自体移植术)和动脉术(PTRA)和支架置入术(PTRAS)。大多数患者管成术前后,均需要用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

1. 一般治疗  许多患者在动脉狭窄之前就存在原发性压和(或)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戒烟、饮食疗法、适当控制钠盐摄入、降低脂和理应用抗压药物在管扩张术前后,均很重要。

2. 降压治疗  美国第七届压联盟会议(JNC7)要求功能不全的患者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 以下。管病变的患者以及并发糖尿病、高心血管病变险的患者均可使用ACEI或ARB,以改善管性压患者的预后。管扩张术后降压药物的需求量减少,但绝大多数患者仍需服用多种抗压药物。轻度、能够控制的压,或者由于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存在手术高险者,应首选药物治疗。首选药物有β- 受体拮抗钙通道阻滞管扩张利尿。明确为素依赖型压者可用ACEI或ARB。

(1)利尿:单侧动脉狭窄性压呈素依赖性,容量负荷不增加,甚至有丢失钠。利尿的降压效果不佳,有时反而升压。因此,单侧动脉狭窄不使用噻嗪类和襻利尿。双侧动脉狭窄,压发生有水、钠潴留机制的参与,使用利尿可降压。注意用保钾利尿类药。

(2)β- 受体阻滞:此类降压药已明确可用于管性压。其通过阻断β- 上腺素能受体抑制素的释放,以降低素活性,但作用有限,降压疗效欠佳,往往需要联用药。临床上常与钙通道阻滞利尿配伍。

(3)钙通道阻滞:这是治疗管性压公认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其要作用于入球小动脉,增加流量,维持小球滤过压,因此,除对管性压有明确降压作用外,对GFR 几乎无影响,甚至略有增高。对单侧动脉狭窄性压,此类药物会增加健侧排钠,使容量降低,反馈刺激素分泌。因此,可考虑与ACEI或ARB用。

(4)α1 受体阻滞:α1 受体阻滞能选择性地阻断管平滑突触后膜α1 受体,在降压时一般不起反射性率加快,但会脏排钠减少,适用于单侧动脉狭窄性压。双侧动脉狭窄者,常需与利尿钙通道阻滞用。此类药对动脉和静管均有舒张作用。服药后外周管阻力降低,量不变或略有增加;流量不变或轻度增加,GFR 无显著变化;素活性也不升高,因此可用于功能不全的患者。长期应用有益于脂质代谢的改善,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且可改善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特适用于粥样硬化管疾病,以及并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变高险的患者。

(5)扩张:可与β- 受体阻滞利尿用,对功能无不利影响。但对管性压患者使用应慎重。

(6)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管病变患者以及并发糖尿病,管病变高危患者均可使用ACEI和ARB,以控制压、延缓功能恶化,改善预后。治疗时,应谨慎考虑其不良反应,密切观察功能和钾变化。双侧动脉狭窄或单侧(自然或移植)所致的容量依赖型压,应绝对忌,并且疗效也欠佳。

3.  降脂治疗: 降低脂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术和支架置入术

术和支架置入术现已成为治疗动脉狭窄的最常用法。应用同轴扩张管的原理,从已置入通过动脉狭窄处一带有囊袋的导管,将囊袋膨胀至适度压力(大约为5 个大气压),从而增大管腔直径。球囊膨胀度应该超过正常管管径的30% ,以克服动脉外膜的弹性回缩力。患侧 / 健侧PRA 比值超过2.0 的患者,术后压下降率达90%以上。有效标准虽不统一,但部分患者压下降是源于盐负荷减少,因此两侧PRA 比值< 2.0 时,PTRA 的有效率仍可达50%以上。PTRA 特适用于纤维结构不良、孤立者和未钙化的短段病损,有效率可达92% 。对双侧动脉病变者应先单侧PTRA 或PTRAS,确认通良好后再另一侧 PTRA。失效者应考虑外科运重建术。必要时,可重复PTRA 治疗。术后并发症  有穿刺点出成、动脉剥离、栓塞、急性功能衰竭、破裂等,总发生率<10% ,病死率为2.2%。动脉炎中,单侧病变的疗效较双侧好;型比动脉型好;双侧动脉型疗效最差。纤维结构不良治愈率和好转率可达90% ,疗效最好;单侧动脉粥样硬化可达82% ;双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不到10% 。手术后,部分患者功能有一定改善。

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者远期的流恢复良好,但初期病死率高,恢复慢。与 PTRA和PTRAS相比,手术2 年后放度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推荐PTRA 术为一线治疗,对一些特殊的患者才考虑手术治疗。影响管性压外科手术疗效的因素如下:①年轻者效果较佳。②发病与治疗相隔时间愈短愈佳。③网膜病变轻者疗效较佳。④对侧功能和流量正常者预后佳。⑤局限性病变和病变较为稳定者疗效佳。如多发性动脉炎若在活动期动脉重建术,术后容易出现再狭窄,病变广泛伴有胸、动脉狭窄者的效果差。⑥纤维结构不良者的疗效较动脉粥样硬化者为佳;动脉粥样硬化为局限性病变者较弥漫性病变者效果好。⑦分侧功能测定、静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图、卡托普利试验以及放射性核素图等结果,可作为预测疗效的参数。⑧患侧/ 健侧PRA 比值超过2.0的患者和(或)健侧-健侧动脉PRA 为0 者,手术效果佳。

总之,管性压的治疗应病因、病变部位和程度,选择相应安全有效的措施。药物治疗是其他治疗手段的基石,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动脉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及手术安全性高等优势,已成为治疗的首选。虽然外科的动脉管重建术存在不足,但对于一些特殊患者,仍是要治疗手段。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