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

锁骨动脉征是指在锁骨动脉干的椎动脉起始处的近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塞性损害,由于虹吸作用,起患侧椎动脉中的流逆,进入患侧锁骨动脉的远端,导致椎-基动脉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缺性的症候。其可以有或上肢缺血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性病因,极少数属于先天性,罕见于胸部外伤,无症,巨细胞动脉炎,栓塞或栓。1.动脉粥样硬化锁骨下或干粥样硬化常同时在颅外......
目录

病理病因

发病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性病因,极少数属于先天性,罕见于胸部外伤,无症,巨细胞动脉炎,栓塞或栓。

1.动脉粥样硬化锁骨下或干粥样硬化常同时在颅外颈部其他管也有同样的损害。如一组168例中,管造影实,80%同时存在着颈总、颈、颈外或椎动脉损害。另一组74例成人患者中,37例(57.8%)同时有其他颈部管损害,并以动脉者最常见,这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管损害的缘故。

2.先天性 Pieroni(1972)报告一例心脏电影照相实的先天性锁骨动脉,该例锁骨动脉锁。作者复习以往26例,指出先天性患者常同时有心血管缺陷。即本综征如发生在动脉弓左位或动脉弓有缩窄时,则同时多存在着动脉导管室间隔缺损;如为动脉弓右位,则常有法洛四联症动脉弓为右位,亦可见动脉弓正常,锁骨动脉呈局限性发育不良、锁或孤立。罕见的报告还有双侧锁骨动脉发育不良,同时有动脉缩窄而出现双侧盗者。

3.医源性 有报道对12例法洛四联症,施Blalock Taussig手术时,当将锁骨动脉段和动脉后,管造影实有“锁骨动脉”;其中7例出现了基底动脉不足的症状。此外由于右锁骨动脉起于动脉,且并食管的后面,对患困难者,进管手术矫正时,也能起本综征。

4.外伤性 车祸使胸部受伤,在锁骨动脉上,椎动脉起始处的近侧发生挫伤性成,从而导致本综征。

5.其他 如湿心脏病并发左锁骨动脉第一段栓塞,无症,转移性癌栓和巨细胞动脉炎。

病机

1.“盗”是虹吸作用所起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颅动脉动脉压低于动脉弓或其分支的压力,以保持正常的颅。当这种压力梯度发生颠倒,液则可由头部向心脏向逆流或流往上肢。“锁骨动脉”就是由于病变使锁骨动脉的压力低于基底动脉的结果(Fields等,1972)。动物实验发现,当急性塞狗的右锁骨动脉侧时,起右椎动脉流逆,这种流逆取决于全身压和右椎-锁骨动脉联结处的压差,当压差增加时,即流逆(Sammartino等,1964)。

2.锁骨动脉的因素 在锁骨动脉干近侧有塞,但并不都发生“盗”现象。产生椎动脉流逆,要有许多生理或解剖上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锁骨动脉狭窄的程度,这在有盗的患者,其两上肢收缩压差常较不发生盗者要大。此外,还要看侧支环的情况。

3.“盗”的

(1)一侧锁骨下或干近塞时,液流动向为对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患侧椎动脉→患侧锁骨动脉的远段。

(2)塞时,除上述式外,同时由后交通动脉→患侧动脉颈总动脉→患侧锁骨动脉的远段。

(3)左锁骨动脉和右侧干同时狭窄,两侧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两侧锁骨动脉的远段。

Vollmer等(1973)将所见40例分为:①椎动脉-椎动脉(占66%);②颈动脉-基底动脉(占26%);③颈外动脉-椎动脉(占6%);④颈动脉-锁骨动脉(占2%)盗式。该氏并指出,只有患侧动脉发生塞性损害时,才会出现颈外动脉-椎动脉分流。

4.“盗”时侧支环的意义

锁骨动脉时,侧支环的出现是对阻塞的一种反应。管造影常见下列5种侧支环:①椎动脉和椎动脉;②甲状腺动脉甲状腺动脉;③颈升动脉和同侧椎动脉及椎前动脉的分支;④同侧颈升动脉和椎动脉的分支;⑤颈外动脉的枕支和同侧椎动脉支(枕椎)。

从理论上来看,基底动脉环是一个良好的侧支环系统,但它受先天发育的限制,尤其是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占22%),在颅外有大管阻塞时,能严重的影响环。有人对42例本综征患者的管造影观察,发现在出现椎-基底动脉不足的患者中,其大脑动脉流来自动脉(正常由基底动脉而来);大脑动脉胚胎型(即该动脉动脉向后)以及后交通动脉大脑动脉的联结处有一角度(表示发育不良)者,比不出现椎-基供不足的患者发生率高。

临床表现

症状

1、一般男性较女性多见,年龄多在50岁以上。以左侧损害者多见。这可能是由于左锁骨动脉动脉的起始处所成角度大,易受流冲激而动脉粥样硬化。本综征可出现椎-基动脉不足的神经症状及上肢缺症状。颈动脉不足的症状是罕见的,仅见于干或双侧锁骨动脉狭窄的患者。

2、椎-基动脉不足的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眩晕、肢体轻瘫、感觉异常、双侧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复视晕厥,少见的尚有间歇性跛、发音困难、困难、耳鸣抽搐头痛精神障碍。少数可出现“倾倒症”(drop attack),表现为没有先兆,突然下肢力丧失而跌倒的发作,可没有意识障碍,并能迅速恢复,可能是由于延髓椎体交叉区域缺所致。一般本综征患者,是不会起永久性神经损害的。

3、上肢缺症状 常见者依次为间歇性运动不灵、上肢乏力、疼痛和感觉异常,极少数起手指发绀或坏死。

一般体征

(1)压:患侧上肢压皆降低,两上肢收缩压相差可在20~150mmHg,多数相差在20~70mmHg。从管造影,症状程度和发作频度来看,压差和受损管狭窄的程度无

(2)搏:患侧动脉大多减弱或消失,有的动脉锁骨动脉搏动也减弱或消失。此外患侧脉搏迟至,这是由于搏波要由对侧椎动脉至患侧椎动脉,再至腕部,其离较远的缘故。

(3)锁骨上区域管杂音:多数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运动患肢可能使杂音加重。

如:①病史中有椎-基动脉不足,特是同时有上肢缺症状的表现。②检查发现两压之收缩压相差在20mmHg以上;③搏有迟至;④锁骨下-椎动脉区有管性杂音,即应考虑本病,但仍需特殊检查以便确诊。

并发病症

椎-基动脉不足的症状最常见,也可以视为本病临床继发表现。

检查

1.颅多普勒超声(TCD

检测颈部管及流,可见椎动脉反向流信号,疑诊者应患侧束试验。

2.彩色多普勒超声

可见锁骨动脉起始部狭窄或塞,狭窄处可见流紊乱,流速增高,狭窄远端动脉则成低阻改变;椎动脉流反向,束试验可增加阳性检出率。

3.CT管成像(CTA)或磁共振管成像(MRA

为首选法,可见椎动脉起始处近锁骨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或塞,并可全面了解动脉弓及其要分支动脉态。

4.数减影管造影(DSA)

为诊断的金标准,可见椎动脉起始处近锁骨动脉狭窄或塞,患侧椎动脉显影对比度下降,甚至可见造影对侧椎动脉逆流至患侧椎动脉,并达锁骨动脉的远端。

诊断

典型的临床症状,伴患者上肢搏减弱,收缩压较对侧下降20mmHg以上,听诊闻及锁骨上窝杂音,诊断多不困难。结TCD、彩超及CTA或DSA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应注意和动脉颈椎病、颅后窝占位性病变以及尼埃病相区

疾病治疗

治疗

具有锁骨动脉狭窄或塞的患者可能并无症状,只有少数出现椎-基底动脉不足的临床表现。Ackemann等(1988)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对96例进2年随访观察,仅15%出现椎-基底动脉不足的症状,故其病程多为良性。对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可服用抗凝或抗聚集以减少成和发展。对罕见的由巨细胞动脉炎所致者可采用类固醇治疗。

手术治疗多适用于反复出现症状和影响生活及劳动的患者。既往手术法多采用锁骨下-锁骨动脉动脉-动脉、颈动脉-锁骨动脉旁路移植等,但其危险性均较大。前多采用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国高山等(2000)报道有症状的患者15例,PTA治疗认为法安全,术后长期应用抗凝及抗聚集药物取得理想的远期疗效。

常用的外科治疗要有两大类:皮腔管成术和各种解剖外旁路术。

1.皮腔管成支架置入术(PTA)

皮穿刺输送球囊导管锁骨动脉狭窄或塞处,扩张球囊重建动脉管腔,并可支架植入防止弹性回缩及动脉夹层等。已成为锁骨动脉征的首选治疗法。

2.解剖外旁路重建术

包括颈动脉-锁骨动脉锁骨动脉-锁骨动脉动脉-动脉旁路转流术等。

3.对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

可服用抗凝或抗聚集以减少成和发展。对罕见的由巨细胞动脉炎所致者可采用类固醇治疗。

预后

预后良好,老年患者可有椎-基底动脉不足的临床表现和继发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