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腹壁血栓性静脉炎

栓性炎又Monder病,是壁浅表静成而致的静膜炎症,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栓性炎无传染性,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0.004%-0.006%。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0.004%--0.006%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炎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外科 管外科 治疗式: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
目录

疾病常识

疾病介绍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0.004%--0.006%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外科 管外科

治疗式: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4-6个周

治愈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55%-65%

常用药品: 酮洛芬凝 复方皂苷钠凝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温馨提示

应吃新鲜蔬菜,如菠菜、油菜、胡萝卜、白菜等含维生素C较高的蔬菜

病因机制

病因

外伤(50%)

病因不明,发病前常有皮肤软组织等,由于受到外界物体的侵蚀所致损伤的外伤史。如乳房手术,脓肿和局部压迫等有

感染(45%)

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类病毒,甚或是具有致病能力、但并非生物的传染性物质,例如普恩蛋白等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结核病,感冒和炎等感染变态反应都可起本病的发生。

病机

文献报道早期病例的病理标本中,可见管壁的变性反应性改变,索条中管腔中有淋巴样物质,没有红细胞成分,并缺乏纤维与弹力纤维,故认为是淋巴管轻度炎症所致,国张氏等通过病理观察,发现在急性病例的管腔中有变性红细胞及新鲜栓,故认为本病是静栓导致的静膜病变,病程由15天~15个月不等。

预防

在生产和生活中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外伤。注意休息,劳逸结,防止感染,一旦发生本病要及时处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的键。

并发病症

①扩展性成:如小腿成有向上发展至、髂以至下腔静的可能;

栓栓塞:如栓塞,可发生在成后的几小时或几天

炎后慢性静功能不全:当静瓣严重损害时,侧支环又未充分建立,即容易发生严重情况,首先是小腿下部水肿,逐渐发生张,皮肤色素沉着,最后发生淤积性皮炎,淤积性皮下硬化症和淤滞性溃疡

诊断方法

常见症状

壁浅在条索... 壁外侧包块... 烧伤创面焦痂提... 壁静怒张

1.浅在条索发病初期胸壁多有一处浅在小索条,以后逐渐延长,上壁可延至胸壁达腋窝;下壁走向沟处。

2.疼痛: 在发现条索的同时,患者常伴自发性疼痛或活动时牵扯痛,成为患者就诊的原因,病程长者亦可无自觉症状

3.胸壁可见皮下浅在条索,质坚硬,局部无红肿,用手指将条索一端拉紧时,在皮肤上可出现一凹陷性皮肤浅沟,如将两端拉紧,在皮肤上可出现条索状隆起,局部有程度不等之压痛。

多数病人因发现胸壁浅在条索伴自发性疼痛或活动时牵扯痛而就诊,病程短者多有自发痛。

检查

1、常规检查:胸壁可见皮下浅在条索,质坚硬,局部无红肿,用手指将条索一端拉紧时,在皮肤上可出现一凹陷性皮肤浅沟,如将两端拉紧,在皮肤上可出现条索状隆起,局部有程度不等之压痛。

多数病人因发现胸壁浅在条索伴自发性疼痛或活动时牵扯痛而就诊,病程短者多有自发痛。

2、栓性炎检查:浅静超声所示病变区皮下脂肪不可压缩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管状结构

3、组织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栓性炎。

诊断鉴

诊断:

多数病人因发现胸壁浅在条索伴自发性疼痛或活动时牵扯痛而就诊。具体表现为胸壁可见皮下浅在条索,质坚硬,局部无红肿,用手指将条索一端拉紧时,在皮肤上可出现一凹陷性皮肤浅沟,如将两端拉紧,在皮肤上可出现条索状隆起,局部有程度不等之压痛。

诊断:

痛:外周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病毒分离是确诊的法,具有省、快速和准确的优点,而避免了法所遇到的清型繁多的困难进诊断。

以及与肋间神经痛、胸肉拉伤等鉴

治疗方案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外科 管外科

治疗式: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4-6个周

治愈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55%-65%

常用药品: 酮洛芬凝 复方皂苷钠凝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一、中药治疗:  

辨证分型治疗  

(1)栓性浅炎:  

湿热: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  

方药汤加减。药用金银地丁、茯苓车前子、丹参桃仁红花牛膝金银地丁清热解毒茯苓车前子清利湿热丹参桃仁红花化瘀,配牛膝,并药下。红热甚者加公英、连翘黄柏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肿胀甚者加苍术泽泻以利湿消肿;疼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以活止痛。  

瘀阻:治法:活化瘀,通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元胡、鸡血藤、水蛭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元胡、鸡血藤、水蛭共用可达瘀血通、疼痛止之效。发生于下肢者可加牛膝,发生于上肢者可加桑枝;肿胀者加滑石桂枝通阳利水;红肿者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浮肿晨轻暮重者加升麻黄芪升阳利水。  

(2)深部成  

湿热:治法:清热利湿,活。  

方药:清热通汤加减。药用金银蒲公英、地丁、茯苓车前子、生苡仁、草、丹参甲珠。金银蒲公英、地丁、车前子、生苡仁、茯苓清热利湿解毒;丹参甲珠结消肿,肿胀明显者,皮色光亮者,加土茯苓泽泻;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湿瘀:治法:活化瘀,利湿。  

方药:活饮加减。药用丹参赤芍当归川芎金银土茯苓赤小豆、生苡仁。丹参赤芍当归川芎化瘀;金银土茯苓赤小豆、生苡仁清热利湿。痛甚者加甲珠、制乳香、制没药止痛;素体阳虚畏寒肢冷者,去银,加桂枝细辛附子温阳;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健脾。  

脾虚湿阻: 治法:健脾湿,活化瘀。  

方药健脾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生苡仁、茯苓皮、车前子、姜扁豆白术鸡血藤、丹参牛膝黄芪党参、生苡仁、茯苓皮、车前子、姜扁豆白术健脾湿;鸡血藤、丹参牛膝化瘀。加减可参考上述两型。  

二、中成药:  

(1)凉血解毒:1,3次/日,适用于湿热的患者,配二妙服有一定的疗效。  

(2)止痛:每次6g,3次/日,适用于瘀阻的患者,可活、通、止痛。  

(3)金银益母草白茅各100g,水饮。  

(4)野菊花金银各100g,生甘草20g,水饮。  

(5)大黄蛰虫:每次9g,3次/日,适用于各型有者。  

三、针灸:  

(1)体针:上肢取极泉、池透少海、门、谷;下肢取髀关、阴包、海、支沟、三阴交、太冲,均用泻法。  

(2)耳针:常用、皮质下,分泌、交感、门以及与下肢相对应的穴位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针一次。身体虚弱者可用王不留籽压,不时揉之。  

(3)针:2.5%碘酒涂擦患部, 75%碘,沿疼痛部位轻轻叩刺,然后再拔走罐闪罐,有一定的疗效。

(4)水针:取足三里、三阴交、地机、丰隆、阳陵泉等,以丹参注射液4ml,每次注射2穴位,每日一次,各穴位交替轮流应用,得气后注入药物,每15~30天为一疗程。

药物治疗:部分患者仅用抗生素或局部热可能改善,对于无效病例可加用局部理疗。  

手术治疗:病情有进展者,可手术切除部分条索。

护理

积极鼓励病人戒烟,保持低脂饮食。因为尼古丁使静收缩、减少静回流,高脂饮食可致动脉粥样硬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变化。常检查病人肢体是否有肿胀、炎症、深部肉压痛、皮肤发绀、静怒张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栓塞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压等,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饮食保健

食疗

1、桃仁功用:桃仁味苦甘,性平而润,入大肠,有破去瘀、润燥滑肠作用。能活、消瘀血。食法:桃仁去皮、去尖,放中浸一周,晒干为末,以蜜调和为梧桐子大,日服二次,每次15粒,以黄水送服。  

2、龙眼功用:龙眼味甘性平无毒,入,有之功效。龙眼肉可滋补强壮、安,是补的佳果。可用于治疗体衰、不足、产后血虚力衰退等症。适用于管炎各型病人。

食法:

龙眼肉9克、生米连红衣15克,水服。

龙眼肉5枚、莲子15克、糯米30克,粥食。早晚各一次。  

饮食原则 

1、热毒型病人饮食面需要注意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西瓜马齿觅等。可饮用菊花金银或用荷叶竹叶、鲜车前汤代水。  

2、两虚型患者,他们通常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肉萎缩,皮肤枯皱屑,创面久不愈。这些人在炎的饮食面需要注意宜食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牛肉食用 

3瘀阻型患者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鹿血、山碴、桂枝、桂肉。  

4、应吃新鲜蔬菜,如菠菜、油菜、胡萝卜、白菜等含维生素C较高的蔬菜,瘦肉不限,每天临睡前服用一袋新鲜牛奶香蕉。  

5、急性感染期,忌辛辣、、烟等刺激性食物。  

6、夏季应忌羊肉狗肉等热量较大的食物。  

7、不宜进食鲤鱼、蟹、生鸡等“发物”。  

8、忌烟

1.宜吃植物籽、蔬菜、生坚果、大豆制品及全谷食物; 2.宜多食用生姜; 3.宜多食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养丰富。

1.忌食生冷之物; 2.忌吃炸食物、盐腌食物及加工食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腹主动脉缩窄

下一篇 肺血管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