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马棘

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是蔷薇、豆科灌木植物马棘是2003年从国外进的马棘品种资源中筛选驯化出的一个矮生新品系,过近四年的种驯化表现出了矮生、抗旱、观赏价值高等特点。 马棘较多木蓝植株矮,并且株高整齐一致,植株高0.8-1.0米,羽状复叶,小7-11,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红色紫红色,荚果园柱种子,千粒重4.5~5.0克。在湖北地......
目录

形态特征

灌木,高1-3米;多分枝细长,幼褐色,明显有棱,被丁毛。羽状复叶长3.5-6厘米;叶柄长1-1.5厘米,被平贴丁毛,叶轴上面扁平;托叶小,狭三角,长约1毫米,早落;小(2-)3-5对,对生,、倒卵形或倒卵状,长1-2.5厘米,宽0.5-1.1(-1.5)厘米,先端或微凹,有小尖头,基部阔楔形或近,两面有白色毛,有时上面毛落;小叶柄长约1毫米;小托叶微小,钻或不明显。

总状花序后较复叶为长,长3-11厘米,密集;总花梗短于叶柄花梗长约1毫米;花萼钟状,外面有白色棕色平贴丁毛,萼筒长1-2毫米,萼齿不等长,与萼筒近等长或略长;花冠红色紫红色,旗瓣倒阔卵形,长4.5-6.5毫米,先端螺壳状,基部有瓣柄,外面有丁毛,翼瓣基部有状附属物,龙骨瓣近等长,长约1毫米,基部具花药,子房有毛。荚果线状,长2.5-4(-5.5)厘米,径约3毫米,端渐尖,幼时密生短丁毛,种子间有横,仅在横隔上有紫红色斑点;果梗下弯;种子期5-8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日本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坡林缘及灌木丛中。

繁殖方法

播种

播种繁殖时,先将马棘种子用热水浸种,浸种始温70-80℃,种子与热水的比例为1:2,并不断搅拌直到冷却。然后用清水冲洗2遍,以去除种子中的杂质。再将冲洗后的种子置于凉水中(种子与水的比例为1:2)浸泡12小时,以使种子充分吸收水分。浸种结束后捞起种子,将水滤掉,再将种子置于阴凉处,3天后准备播种。于每年4-6月和9-10月进春秋两季种植,播种前进耕地起垄,垄宽40-50厘米、高35厘米,并深沟,垄间30厘米。每667平米施羊粪或其他有机肥1500千克作基肥,同时在垄表面浇水,以备播种。将处理过的马棘种子均匀地撤在浇过水的垄面,然后在种子上覆盖1-2厘米厚的薄土并用脚踩实,每667平米用种量为2千克(没有浸泡的干种)。

扦插

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进扦插繁殖,选取一年生条切割成长15厘米左右的小段,扦插于育苗盘或育苗基地中,浇适量水,3周左右即能生、展

栽培技术

马棘每年只需在3月初进草害防除即可。同时,马棘不耐涝,在降水期要及时排水。

主要价值

马棘生长期长、生命力旺盛,在慈溪地区种植,从3月底萌始至霜降前可多茬收割,割青后很快就能萌发大量嫩,在夏秋旺盛生长期可收割储备作为冬季用饲料。

马棘的粗蛋白与粗纤维之比值大于1,作饲料适性较好;蛋白质和粗纤维两项指标都达典型蛋白质饲料的要求(典型蛋白质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高于20%、粗纤维含量低于18%),马棘的粗蛋白、粗脂肪及微量元素(铜、锌、硒)含量与要饲料作物紫苜蓿接近,但钙、磷含量比紫苜蓿高2.2、1.6倍;富含多种氨基酸,特是动物生长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高,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新疆苜蓿,其中总氨基酸含量比新疆苜蓿高39.43%。因此,马棘是牛、羊等食草性动物及鸡、等杂食胜动物补充蛋白质、维生索、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优质青饲料。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马槟榔

下一篇 马桑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