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两面刺

两面刺 两面刺白马刺,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直立,分枝,全部被稠密的多细胞长毛及短糙毛兼被稀疏蛛丝毛,上部及接近头状花序下部的蛛丝毛稠密,绒毛状。两面刺功能清热解毒凉血痢疾痛;吐血;吃力月经过多;尿血。分布在于贵州云南等地。【拼音】 Liǎnɡ Miàn Cì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两面刺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Cirsium chlorolep......
目录

植物属性

【拼音】 Liǎnɡ Miàn Cì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两面刺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Cirsium chlorolepis Perak ex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连采挖,切段晒干。

【原态】两面刺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直立,分枝,全部被稠密的多细胞长毛及短糙毛兼被稀疏蛛丝毛,上部及接近头状花序下部的蛛丝毛稠密,绒毛状。中下部披针、长或倒披针,羽状半裂、浅裂或几全裂,无柄或基部状扩大半抱;侧裂5-8对,中部侧裂较大,向上和向下的侧裂渐小,全部侧裂、半长卵形,通常作等磊三角或三角状披针2全裂,而使整个叶片呈现二回羽状分裂状态,或侧裂基部两侧各有1个三角状刺齿,有时基部侧裂针刺状;全部末回侧裂或侧裂三角或三角状披针,先端或刺齿先端急尖,有长5-7mm的针刺,裂先端或齿缘有缘毛针刺,上部渐小,与中下部并等样分裂;全部质地坚硬,两面同色,绿色黄绿色,两面有针刺,上面针刺稠密,长1-2mm,下面针刺稀疏,长不足1mm。头状花序下垂或下倾,总状或伞房花序式排列;总苞宽钟状,无毛或被稀疏蛛丝毛,直径3.5-4cm;总苞7-8层,近等工向层稍渐长,披针状钻,长13-18mm,面有刺毛,最层长约2.3cm,先端膜质,渐尖;紫色花冠长约2cm,不等5浅裂,细管部长约1cm。瘦果楔状披针淡黄色,长约4mm,宽约2mm,先端栽冠毛褐色,多层,基部联成环,整体落,冠毛刚毛长羽毛状,长达2cm,先端纺锤状扩大。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呈纺锤,簇生于上,长约20cm,直径0.6-2cm。外皮黄色,略有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略呈粉质。特异,味苦微甜。 以粗壮、无须根及芦头者为佳。

显微鉴:与大蓟很近似,不同者:皮层外侧的分泌腔较少,直径107-150μm。韧皮纤维成层排列,木化;木质部较发达。

化学成分

【化成份】含5-羟甲基-2-呋喃甲醛(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5-甲氧基甲基-2-呋喃甲醛(5-meth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鸡脚刺醛(circisumaldehyde)和鸡脚刺甙(cirsiumoside)。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治】清热解毒凉血痢疾痛;吐血;吃力月经过多;尿血

【用法用量】服:汤,15-30g。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左心发育不良

下一篇 两色乌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