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尿感

小儿尿感(ruinary tract infection)简称尿感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难统称为尿感。症状上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前者起病急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慢性及反复感染者可导致损害。小儿时期反复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损害及瘢痕成。1、小儿易于发生尿感的原因 (1)生理特点:因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常受粪便污染......
目录

病因

1、小儿易于发生尿感的原因  

(1)生理特点:因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常受粪便污染,加上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起上感染,女孩尿道短更是如此。小婴儿机体抗菌能力差,易患血症可导致下感染。  (2)先天畸尿路梗阻:前者较成人多见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尿道瓣膜、多囊均可使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膀胱结石、肿起梗阻。在圈套医疗中尿道者可占总尿路感染的25%~50%。  

(3)膀胱输尿管尿液返流(简称尿返流):婴幼儿期常见。国外介绍患泌尿系感染10岁以下小儿中,35%~60%有尿返流,但国报道例数很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有一段是在膀胱,当膀胱尿液充盈及排尿时,膀胱壁压迫此段尿管使其,尿液不能返流。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膀胱输尿管短,很多小儿排尿时不完全而致返流。细菌随反流上起感染。尿返流的危害在于导致反流性肾病脏瘢痕成,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返流的程度与脏瘢痕成正比。轻度返流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重度返流多需手术矫治。因此,对泌尿系感染患儿查明有无返流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2、致病菌 80%~90%由肠道杆菌致病。在首发的原发性尿感病例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其次为变杆菌、克雷白杆菌及副大肠杆菌等。少数为粪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偶由病毒、支原体或真菌起。人急性肾盂肾炎的儿童分离出的大肠杆菌90%以上是P伞状菌株,且认为P伞(P-fimbriae)的粘着性是微生物上的原因。治疗不彻底或伴尿路结构异常者,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可致反复感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有时由于抗生素的作用,细菌产生变变异,细胞膜破裂,不能保持原有状态,但在质高渗环境中仍可继续生存,如停药过早,细菌恢复原状仍可致病。且此菌在一般培养基中不生长,只在高渗性、有养的培养基才生长,故对慢性肾盂肾炎治疗临床症状不见好转,而尿培养反复阴性者,应同时作高渗培养,明确病原。  

3、感染途径 ①上感染多见于女孩;②感染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于脓疱病、肺炎血症病程中;③少数可由淋巴通路及邻接器官组织直接波及所致;④尿路器械检查也可马为感染途径。

临床表现

1.急忙尿路感染

是指病程在6个月者。症状因年龄及感染累及部位而异。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较轻或易被忽视。

(1)新生儿期多由感染所致。症状轻重不等,以全身症状,如发热、吃奶差、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表现。多数小儿可有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部分病儿可有抽风、嗜睡,有时可见黄疸。但一般局部排尿症状多不明显。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如发热、轻咳、反复腹泻等。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排尿时哭闹,或有顽固性尿布疹,偶可出现黄疸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大部分患儿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时可有终末血尿遗尿,而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但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多较明显,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可伴痛及区扣击痛。同时可伴有排尿刺激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血尿,但蛋白尿水肿多不明显。一般不影响功能。

2.慢性尿路感染

指病程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症状轻重不等,可从无明显症状直至功能衰竭(首先出现浓缩功能受损)。反复发作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贫血等。局部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可有脓尿及细胞尿或不明显。

检查

1.尿标本收集

外阴清洗后再用1:1000瓣洁尔灭冲洗,留中段尿送检。因其简便易,是前最常用的留尿法。小婴儿可用消毒塑料袋固定在外阴部留尿,但如30分钟未留到尿流需再次消毒。

2.尿常规

清洁中段尿沉渣中白细胞计数>5个/HP应考虑可能为泌尿系感染。如白细胞聚集成堆或见白细胞管型及蛋白尿者则诊断价值更大,后二者更可说明脏受累,但仅检出白细胞者尚不足以诊断上尿路感染。

3.尿培养及菌落计数

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正常膀胱中虽无菌,但排尿时可有杂菌污染,因此只据有无细菌生长作诊断依据往往发生错误,必须同时作菌落计数。菌落计数10万/ml以上可确诊为尿感,1~10万/ml为可疑,少于1万/ml多系污染,女孩如二次尿培养菌落均在10万/ml以上,且为同一种细菌更可确定诊断。男孩如尿标本无污染,菌落在1万/ml以上,即应考虑菌尿的诊断。采取新鲜尿液对培养很重要,如不能即时培养,应随即放在4℃

4.尿液直接涂找菌

用一滴混匀的新鲜尿,置玻干,用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此法简单迅速,有一定可靠性,对诊断有意义。

5.菌尿助检查

常用者有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可作为本病过筛检查,阳性率可达80%~90%。此法简便、可靠,无假阳性,但如尿中缺乏硝酸盐;大量利尿或使用抗生素时可为阴性。

治疗

本病治疗键在于积极控制感染、防止复发、支除诱因、纠正先天或后天尿路结构异常,防止功能损害。

1.一般治疗

急性感染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减少细菌在膀胱停留时间。女孩应注意外阴部清洁。

2.抗菌疗法

应早期积极应用抗菌物治疗。药物选择一般据:

(1)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浓度高的药物,而下尿路感染则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如呋喃类或磺胺;

(2)尿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

(3)损害少的药物急性初次感染以下药物治疗,症状多于2~3天好转、菌尿消失。如治疗2~3天症状仍不见好转或菌尿持续存在,多表明细菌对该药可能耐药,应及早调整,必要时可两种药物联应用。

3.积极治疗尿路结构异常

小儿尿路感染约半数可伴有各种诱因,特在慢性或反复再发的尿感多同时伴有尿路结构异常,必须积极查找,尽早治疗,防止实质损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