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
概述
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严重性疾病,造成肾脏损害致肾小球硬化。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辅助性T淋巴细胞即CD4+T淋巴细胞的损伤和减少健康搜索,同时导致其他免疫功能的损伤,从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最终导致病人死亡。艾滋病已在全世界各国流行,因其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已经造成严重后果。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婴儿和儿童被感染是通过他们AIDS携带者的母亲以及输血,因此小儿AIDS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经血传播和垂直传播。新生儿或小儿输入带AIDS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甲型血友病患儿在输入第Ⅷ因子后,患病率占30%;有人统计57例患儿,12例与输血有关。小儿病例约占AIDS病例的1%。自1983年发现AIDS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以来,对本病的诊治有了新的进展。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HIV相关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有报道提示HIV-N是限局于肾小球的疾病。与HIV感染有关的肾小球硬化是否由病毒直接侵袭肾脏所致,还是间接通过其他机制介导使肾小球肥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有研究认为无论是血流动力学或与感染有关的循环因素,如急性期反应物或细胞介素在改变肾小球通透性中均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已注意到在HIV感染的病人有细胞介素代谢紊乱,特别是有高的循环的(IL-1)β和TNF的水平;与HIV感染有关的早期肾功能不良可能与肾小球通透性缺陷有关,并且有小管功能不良的证据。
2.病理改变 当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需审慎考虑肾活检。肾活检表明肾脏的组织学所见轻重不一,除轻度系膜增生、局灶肾小球硬化、微小病变型、局灶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病理变化外,在间质同源性unique proteinaceous物质充满在扩张的肾小管内,萎缩了的小管上皮、间质细胞浸润均可见到。急性肾小管坏死,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肾的感染、肿瘤、血管的损害以及肾钙质沉着均可见到。尸检、活检组织检查发现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有小管网状包涵体(tubuloreticular inclusion bodies,TRI)。免疫荧光多存在IgM和C3,IgA沉积在系膜区。
临床表现
艾滋病肾病患儿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其母亲的病史、性病史、药物依赖和吸毒史,患儿有无输血和血制品的应用。成人艾滋病有潜伏期长、病程相对长、病情复杂等特点。但儿童艾滋病鶒,特别是婴幼儿期的艾滋病则与成人艾滋病截然不同健康搜索潜伏期相对短、病情进展快。HIV-N患儿在确诊存健康搜索在HIV感染后,出现尿检异常鶒,主要健康搜索是蛋白尿。其特点是尿的微白蛋白/肌酐的比率增加,呈肾病综合征性蛋白尿表现,这是HIV-N的重要临床特点之一。
多为肾病综合征样表现出现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等血压正常,进展性氮质血症,肿大的肾脏,呈急性进展病程可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并且对治疗无反应健康搜索。艾滋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发生的机会性感染的部位和种类。垂直传播的HIV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生长停滞淋巴结肿大、慢性咳嗽和发热、反复发生肺部感染,以及持续的腹泻。
肺部疾病可见于儿科艾滋病病人的80%以上,鶒是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北京儿童医院报道的3例患儿均以长期、反复的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1例患肺炎6次。此外这些患儿都有进行性消瘦、腹泻和生长迟缓。肺部感染主要是卡氏肺囊虫肺炎(PCP)、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反复发生细菌感染,包括结核。PCP鶒是婴儿期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缺氧和X线检查见双侧阴影。LIP的早期可无症状有双侧肺部阴影。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包括急性自限性疾病如肠道病毒性脑膜炎、引起破坏性后遗症的严重弥漫性或局灶性感染(如虫媒病毒性脑炎)。CNS感染的所有临床表现都继发于毒性介质,如细胞因子的释放健康搜索这些因子有神经毒性并引起脑病的临床表现,如运动异常和痉挛健康搜索。许多这类疾病也引起神经根神经病和血管病(卒中)。儿科HIV感染病人的口腔和面部的一些表现,包括念珠菌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线性齿龈红斑口腔毛状白斑等。
并发症
一般均并发严重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反复发生细菌感染(包括结核等)肠道病毒性脑膜炎、虫媒病毒性脑炎,也引起神经根神经病和血管病(卒中)。患儿都有进行性消瘦、腹泻和生长迟缓。本症患儿均有进行性肾功能不全,多系统、多脏器鶒的功能损害。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对所有妊娠妇女进行有关HIV的咨询以及自愿的HIV检测,以早期发现围生期HIV感染,也有助于对妊娠妇女本身的早期治疗和围生期感染的防治。 1.病毒学检查 对可疑HIV感染婴儿,应尽早(出生后48h以内)做HIV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或用PCR方法检测HIV的DNA或RNA。在得到首次检测结果以后,应尽快做第2次(如在出生后14天)检查以确定是否有HIV感染。病毒学检测还应在1~2个月龄和3~6个月龄时重复进行。用PCR方法检查HIVDNA是婴儿期HIV感染最合适的检查方法HIVRNA的PCR检测对围生期HIV感染的诊断也可能有用,但资料有限。HIV分离的敏感性与PCR检测HIVDNA的方法相似,但分离培养过程比较复杂且昂贵。对1个月龄以内婴儿不宜单用HIVp24抗原的检测法诊断或排除HIV感染,因为在这一阶段该检查法出现假阳性结果的频度高。采标本时,不应当用脐带血,因为有可能受母亲血的污染。在婴儿出生后48h或48h以内病毒学检测阳性者,是子宫内感染;而在出生后1周内病毒学检查阴性,但其后转为阳性者,为出生时感染宫内感染者和出生时感染者1个月龄以后的HIVRNA拷贝数,对预后和病情发展的参考价值更大。对有HIV暴露史的婴儿,即使初次病毒学检测结果阴性,也应在1~2个月龄时重复检查。如其结果阴性鶒,在3~6个月龄时还应重复检查。
如2次标本的病毒学检测结果均阳性则可确定诊断。而有2次或更多的检测结果阴性,有2次是在1个月龄以内,有1次在4个月龄以上进行检测而结果为阴性,则可排除HIV感染。2.分类检查在诊断确立的同时健康搜索还应对病人进行分类;这对治疗措施的选用以及对预后的判断健康搜索是重要的。分类按三个方面进行:感染状态、免疫学状态和临床状态。
(1)感染状态:分为HIV感染及非HIV感染。①HIV感染:仅靠HIVIgG抗体不足以做出HIV感染的诊断,因为来自母亲的HIVIgG抗体可在婴儿体内存在到18个月龄。对HIV感染,最敏感而且特异的检测方法鶒是用PCR法检测HIVDNA或RNA或用病毒分离方法从血浆、单个核细胞或脑脊液中分离出HIV。因为用这些方法可在出生后短时间内检出30%~50%的受HIV感染婴儿;在3~6个月龄时可检出几乎100%的HIV感染婴儿。p24抗原的检测不够敏感,特别是在HIV抗体水平高时,有相当量的p24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鶒因而不易检出。但采用健康搜索一定技术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后,则可提高抗原检测的敏感度。②无HIV感染:在以下情况下可排除HIV感染:A.HIV感染母亲的婴儿在6月龄以后发生血清逆转(即HIV抗体由阳性转为阴性)。B.无HIV感染的其他实验室检查证据C.不符合艾滋病监测病例定义标准(其要点是:已知HIV感染母亲所生,年龄在18个月以内有2次分别采集的非脐血标本经用PCR病毒分离或p24抗原检测阳性)。
(2)免疫学状态:主要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分类。因为儿童期鶒不同年龄时正常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成人不同且有变化,故美国CDC按不同年龄组制定了不同的分类标准(表2)。在CD4+细胞这一指标中健康搜索,CD4+细胞的百分率的变化比其绝对数更重要。在HIV感染,CD4+细胞随着感染的进展而降低;CD4+细胞较低者预后较差。HIV感染的诊断一旦确立此后应每3个月检查1次CD4+细胞。 3.病毒负荷量的检测 HIV病毒负荷量对抗病毒治疗有指导作用鶒。一般以HIVRNA的定量检测来判断病毒负荷量。测定的结果以HIVRNA的拷贝数表示。成人的资料表明,急性HIV感染后6~12个月,HIVRNA的水平会有相当幅度(102~3)的降低,这反映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毒的相互作用。此后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但围生期获得的HIV感染与成人情况不同,HIVRNA的高拷贝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出生时的拷贝数一般在1万/ml以下,至2月龄时可达10万/ml以上,高者可至1000万/ml以后缓慢降低。对1岁以内的婴儿而言,如HIVRNA的拷贝数在2.99×105/ml以上则可能与疾病进展甚至死亡相关;拷贝数在10万/ml以上而且CD4+细胞低于15%时,也可能表明疾病进展及死亡的可能。
HIVRNA定量检测的方法不同时,结果亦不同。用不同方法检测同一份标本时结果可相差2倍。可用的方法有定量PCR(如罗诊断系统的AmplicorHIV-1Monitor)、支链DNA检测(美国Chiron公司的Quantiplex)根据核酸序列的扩增检测血浆RNA(OrganonTechnika公司的NASBA)等。重要的是选定某一厂家的一种技术之后,应始终使用同一技术,以便连续监测病毒负荷量。以上3种检测技术对标本量的要求不同使用血液标本量最小(100µl)的是NASBA技术,其次是Amplicor的HIV-1Monitor(200µl);而Quantiplex则需要1ml血浆。另鶒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同一天或在不同日子,HIVRNA有变动,其范围可达3倍。在婴儿或儿童,这种变动的范围可能更大。因此,经重复检测,只有当HIVRNA拷贝数的变化在2岁以下儿童超过5倍(即0.7log10)、在2岁以上儿童超过3倍(即0.5log10)时,方应考虑病毒负荷量发生了临床和生物学上实在的变化。为消除检测技术出现的出入一次取样标本可分2份检测,用其平均值作为检测值。对于治疗方案不能仅根据1次检测结果进行更改重复检测证实后,才能更改健康搜索。
常规做B超、X线片和脑CT等影像学检查,常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现肺部炎症病变,发现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等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PCPLIP细菌性肺炎和肺结核。PCP是婴儿期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胸部X线摄片显示初期在肺门周围出现网状絮状和条索状糢糊阴影随着病情进展鶒,出现小片状模糊阴影和类结节状阴影,亦可融合成较大的片状阴影。类结节状阴影常为多发性。肺部病变一般自两肺门沿支气管向外周发展两肺尖和肺底很少受累或受累较轻是本病特点。LIP的早期可无症状,有双侧肺部阴影。双肺纹理增多或网点状阴影,肺底明显呈羽毛状,晚期为肺间质纤维化,呈蜂窝肺影中枢神经系统健康搜索的感染可引起严重弥漫性或局灶性感染,引起脑病的临床表现,如运动异常和痉挛也引起神经根神经病和脑卒中。 >免疫球蛋白G >总胆固醇 >抗核仁核糖核酸抗体 >淋巴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 >脑脊液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 >苏丹黑B染色 >血小板 >铁
鉴别诊断
艾滋病肾病患儿的临床诊断包括其母亲的性病史、药物依赖和吸毒史,或患儿有输血和血制品的应用史健康搜索在实验室检查确诊存在HIV感染后,有多系统受损表现和尿检异常,尿的微白蛋白/肌酐的比率增加,则可确诊本病。
与肾病综合征鉴别,主要依赖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易于鉴别。尚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皮质激素化疗放疗后引起,或恶性肿瘤等继发免疫疾病)、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酷似AIDS,但无HIV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等,AIDS有发热消瘦则需与上述疾病鉴别)、淋巴结肿大疾病(如霍奇金病、淋巴瘤、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损害是艾滋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需予鉴别。
疾病治疗
治疗概述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2-4年
治愈率:10%
常用药品:氢氯噻嗪片 呋塞米注射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0——100000元)
HIV 感染与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迄今尚无特效疗法,疫苗仍处在研制阶段,故临床治疗甚为困难。目前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提高免疫功能治疗、抗感染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等。
1.抗病毒治疗
(1)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为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未成熟儿1.5mg/kg,每12 小时1 次,疗程2 周;以后2mg/kg,每6 小时1 次。新生儿2mg/kg口服,1.5mg/kg 静脉注射,每6 小时1 次。儿童90~180mg/m2 口服,每6~8 小时1 次(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合用时可为180mg/m2,每12 小时1 次);或120mg/m2间隔性静脉注射,每6 小时1 次;或每小时20mg/m2 持续静脉滴注。青春期患儿的剂量为200mg,3 次/d,或300mg,2 次/d。
(2)奈韦拉平(Nevirapine):为非核苷酸转录酶抑制剂。新生儿5mg/kg,1次/d,14 天后改为120mg/m2,每12 小时1 次,使用14 天后以200mg/m2,12 小时1 次维持。儿童120~200mg/m2,12 小时1 次(开始剂量为120mg/m2,逐渐增加到足量)。青春期200mg,每12 小时1 次(开始剂量为100mg,12 小时1 次,共14 天,以后逐渐增加到足量)。
(3)利托那韦(Ritonavir)为蛋白酶抑制剂:儿童剂量开始为250mg/m2,每12 小时1 次,逐渐增加到350~400mg/m2,每12 小时1 次。青春期开始为300mg,2 次/d,逐渐增加到600mg,2 次/d。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和腹痛。偶有口周感觉异常和肝酶增高,以及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高血糖、酮症酸中毒等。该药的代谢主要受肝脏细胞色素p450 A3(CYP3A)的影响,不能与抗组胺类,阿普唑仑、咪达唑仑和三唑仑等安眠药,钙离子通道阻断药硝苯地平,麦角碱衍生物、苯丙胺、西沙必利、华法林、利福平类和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合用。为减少胃肠道反应,开始剂量宜小,在5 天内逐渐增加到足量。
2.免疫学治疗
(1)阿地白介素(IL-2):300 万~1800 万U/d、静脉或皮下注射,5 天为一疗程;休息至少8 周后开始下一疗程。应监测血浆病毒负荷,控制在50 复制物/μl以下。
(2)IL-12:IL-12 是另一个有治疗价值的细胞因子,体外实验表明IL-12 能增强免疫细胞杀伤被HIV 感染细胞的能力。
3.支持治疗
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可减少AIDS 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对预防弓形体感染无效,也不能延长患儿的生命。每月定期使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的指征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抗体反应低下和适当的抗微生物不能控制的反复感染。
4.抗感染治疗
AIDS 患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极易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机会感染。应根据临床病原的种类,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及必要的预防治疗。如针对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细菌感染疾病,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针对结核病进行抗结核治疗,治疗时间应适当延长,不得少于12 个月。有结核接触史或PPD 皮肤试验强阳性的HIV 感染儿童,应用异烟肼预防性治疗9~12 个月。卡氏肺囊虫肺炎是AIDS 常见的机会感染,如果CD4+ T 细胞计数1~5 岁<500/μl 或6~12岁<200/μl,并有临床表现者,应及时预防,常用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TMP/SMZ)150mg/(m2?d),分2 次口服,连服3 天停药4 天。如临床有病毒、真菌及弓形虫等感染的表现,应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对AIDS 的治疗,目前主张联合用药。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治疗联合用药以及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间联合用药。如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阿地白介素(IL-2)联合用药治疗。
预防护理
预防
主要是预防HIV感染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审慎输血和血制品,避免HIV感染的妇女怀孕鶒。对所有妊娠妇女普遍进行有关HIV的咨询以及自愿的HIV检测有助于对妊娠妇女本身的早期治疗和围生期感染的防治。对HIV患者健康搜索的治疗可降低其发展成肾病的危险因素。
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继续服用药物,做好护理。
3.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饮食保健
重视产前诊断,降低艾滋病患儿出生的几率。
适宜饮食:
1、宜多吃苹果、黑莓、蓝莓、椰子、越橘、接骨木果、葡萄、葡萄柚、柠檬、酸橙、波萝、石榴等水果。
2、高能量、高蛋白饮食。有益的高蛋白质食物有:鱼虾类,如海水鱼、虾、墨鱼、贝、蟹等。家禽类,如鸡肉、鸽肉、兔肉。牛奶及乳制品,如优质奶酪。蛋类,如鸡蛋、鸭蛋;豆类,如豆腐、豆浆或其他豆制品。高蛋白质饮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如果身体不适,请与医生和营养师取得联系,以便对饮食作适当调整。
3、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特别是富含胡萝卜素(如菠菜、芥蓝、番薯、南瓜、胡萝卜)、维生素C(如青椒、橘子、绿菜花、菠菜)、维生素E(如榛子、松子、开心果、大杏仁)及含锌(如牡蛎、贝类、谷类)的食物。
4、少量多餐、定时进餐。一次进食量过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损伤脾胃,对病情不利。进食过少又会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营养更加匮乏。所以,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应少食多餐,一般以一日五、六餐为宜。
5、食物多样化 每一顿饭,尽量多吃几种食物,要学会计划一个包含五类食物的饮食。
饮食禁忌:
应尽量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少吃甜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糖原贮积病Ⅳ型
下一篇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