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窦性心动过缓

小儿窦性动过缓是指窦房结发出激动的频率低于正常的范围,为小儿常见律失常,但多无症状,确切发病率不详。婴儿率每分钟在100次以下,1~6岁每分钟80次以下,6岁以上每分钟在60次以下即可认为窦性动过缓。严重过缓常出现交界性逸搏。窦性动过缓可见于健康小儿、运动员,也可见于克汀病、伤寒阻塞性黄疸病等。在压增高的疾病,如结核性膜炎以及应用毛地黄平时,率也可缓慢。持......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多见于正常儿童,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要表现在睡眠,屏显著扩张时,常从事运动的年长儿童也可表现窦性动过缓,部敏感的小儿用压检查部时亦可出现窦性动过缓。

2.病理情况:少数见于病理情况,心脏疾病如湿炎和病毒性炎,缺氧和压增高,伤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低及钾等病症均可窦性动过缓,应用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奎尼丁吗啡等药物可窦性动过缓。

3.心脏病手术后:特房手术后,易窦性动过缓。

(二)发病机

1.律失常的分类及产生机制:律失常其发生原因要可分为三大类:

(1)激动成失常:可分为两类:窦性律失常及异位律,窦性律失常包括窦性动过速,窦性动过缓,窦性律不齐,游走律及窦性静止,异位律指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激动传导受阻,次级起搏点发出激动,防止心脏停搏,称为被动异位律,发生1~2次者称逸搏,3次以上者为逸搏律,如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窦房结的频率,抢先一步在窦房结之前发出激动,称为动性异位律,发生1~2次者称为过早搏动,连续3次以上者称动过速,其频率更快而有规律者称扑动,更迅速而无规律者称颤动,异位据起搏点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由于生理不应期所起的传导失常称为干扰,最常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如果连续多次激动都在房室交界区发生干扰称为干扰性房室分离病理传导阻滞可发生在窦房结房之间,,交界区及,分称为窦房传导阻滞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当激动通过房室旁路使部分室先激动,称为预激综征,此属于传导途径异常。

2.激动传导失常:心脏的激动若不能正常的速度和顺序到达各部位则为传导失常,又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指激动在传导过程中适逢传导系统的绝对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在遇到绝对不应期时激动不能下传,遇到相对不应期时传导变慢,也称干扰,干扰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房室交界区,如果连续3次以上在房室交界处发生干扰,则称干扰性房室分离病理性传导失常是由于传导系统的器质性改变,不应期病理性延长所产生的传导障碍,亦称病理传导阻滞,大部分缓慢律失常即由此所产生。

3.激动起源失常伴传导失常:属于此类的有并律,反复律,异位并传出阻滞等,并律(parasystole)是指心脏除窦性起搏点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常活动着的异位起搏点;异位起搏点的周围有传入性阻滞的保护,使窦性冲动呈完全性传入阻滞,它能本身的频率发生激动而不受正常窦性激动的影响,为此两个起搏点并列发出激动,在异位起搏点无传出阻滞的情况下,只要周围不处于不应期,即可外传,便成一次异位性期前收缩,亦可成并律性动过速。

症状

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动过缓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做电图或24h电图时发现,对于病理性原因致窦性动过缓,率明显缓慢时,可出现精神差,倦怠,年长儿可诉头昏胸闷,显著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甚至抽搐,听诊时率慢,常伴律不齐,音可正常。

并发症

常并发交界性逸搏或病者窦房结征,显著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抽搐,常伴律不齐,源性休克

检查

一般常规检查无异常,如并发于某些疾病之后,实验室检查随原发疾病不同而异。 常规做胸、超声动图检查,其他视临床需要选择。电图特点:

常规电图(清醒和休息状态)

(1)窦性P波,Ⅰ、Ⅱ为直立波,aVR导联倒置。

(2)率缓慢:<1岁<110次/min;1~3岁<90次/min;3~5岁<80次/min;5~10岁<70次/min;10岁以上<60次/min。

动态电图特点(睡眠时):<1岁<80次/min;2~6岁<60次/min;7~11岁<45次/min;12岁以上<40次/min;运动员可<30次/min。

诊断鉴别

诊断:

据临床表现和电图或动态电图特点,窦性动过缓的诊断无困难。

诊断:

1.病态窦房综征:运动试验或窦房结功能激发试验,率增快不及原有率的20%~30%,考虑病态窦房结征,而窦性动过缓可明显增快,但持续性窦性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征的早期表现。

2.窦房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于注射阿托品或运动后,率可成倍增加,而窦性动过缓逐渐加快。

3.2∶1房室传导阻滞:有时受阻P波重叠T波中,注意T波态有无隐藏P波,可帮助诊断。

治疗

(一)医治

对于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动过缓可不予治疗,但需临床随诊。有明确病因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动过缓伴症状率<40次/min(婴儿<60次/min)者应予治疗。

1.异丙上腺素:要用于急性期治疗,0.5~1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率和症状调整滴入速度,以无自常症状率:儿童>40次/min,婴幼儿>60次/min者为标准,不宜将率提高到正常范围,以免加重损害。

2.阿托品:可静滴注亦可服,静推注0.01~0.03mg/kg,率控制如上,常用于症状较轻或慢性患者,服每次0.01~0.03mg/kg,3次/d。维持正常或稍低于正常率范围。

3.山莨菪碱:用于症状较轻者,静推注用,量每次0.3~0.5mg/kg。余同上。

4.严重窦性动过缓者:若上述治疗无效或不能改善者,需安装起搏器,防止发生功能不全。

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但如并有器质性心脏病,预后将受影响。

护理

1、如发现患儿有气急烦躁率过快、呼吸困难症状,可能发生力衰竭,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2、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保持大便通畅。如两天无大便,可用通便。

4、心脏病患儿止大量输液,如必须输液时,滴液速度须缓慢,以防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力衰竭。

5、室要流通。冬天应定时打窗户,以加强空对流。有持续青紫的患儿,应避免室温度过高,导致患儿出汗、脱水

预防

预防各种心脏疾病,如湿炎和病毒性炎;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湿热川崎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起的律失常;防止钾和各种药物起的窦性动过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