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消化道重复症
发病原因
1.胚胎期肠管腔化过程异常:胚胎第5周起肠管开始充实期,空泡化,腔化的过程,腔化期间如有一个囊腔未曾与肠管相通,即可形成肠内囊肿型的消化道重复症,从小肠到结肠均可形成。
2.憩室样外袋发展而成:胚胎期中肠常出现许多暂时性憩室,形成外袋,以后退化消失,如有个别不退化或被孤立,就成为与肠道相通的管状或孤立的囊状肠重复畸形。
3.脊索分裂学说:胚胎第3周外胚层与内胚层间出现脊索向头端生长,外胚层与内胚层间如局部因故发生粘连,脊索生长至粘连处就分裂成两支,从粘连两侧绕过,再合并继续向头端生长,外胚层形成神经管,脊索被中胚层包围形成脊柱,外胚层与内胚层的粘连牵拉由肠壁形成憩室,粘连也同时阻碍脊索形成椎体而发生椎体裂,故本病1/3伴发脊柱畸形,如憩室颈闭合则形成囊状肠重复畸形。
4.尾端孪生畸形:少数病例有与全结肠和直肠平行的长管状重复畸形,且常伴有泌尿生殖器官的重复畸形,如双子宫,双阴道,双膀胱,双尿道,双外生殖器等。
5.喉气管沟与前肠分离不良:胚胎第4周出现喉气管沟,逐渐闭合成管与食管分离,如部分未闭合形成呼吸道前肠间瘘,此瘘在胚胎期如部分退化,可形成食管重复畸形。
发病机制
重复畸形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分,以回肠最多见,约占50%,其次为空肠,盲肠,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很少发生,位于胸腔内者约占21.5%。
重复畸形可分4种类型:
1.肠外囊肿型:较多见,呈球形或椭圆形,位于肠管旁系膜内,大多与邻近肠壁紧密黏合,有共同壁层,多与肠腔不通,仅少数有孔相通,囊肿表面光滑,有浆膜覆盖,囊腔内有无色或微黄黏液,使整个囊肿具有张力及弹性。
2.肠内囊肿型:囊肿位于肠壁黏膜下层或肌层,可引起肠腔通过障碍。
3.管型或双肠腔型:在肠系膜内与正常肠管平行另有一管状肠管,呈双筒型肠,长度不等,从数厘米到50cm不等,一般管腔远端近端多与消化道相通,有时只有一端相通,类似憩室,小肠多开口在远端,结肠多开口在近端。
4.胸内消化道重复畸形:囊肿多近食管或气管支气管,可有索带与椎体相连,伴有椎体裂或脊髓畸形,管状型可穿过膈肌进肠系膜内与消化管靠近。
重复消化道的管壁具有肌层及黏膜,性质和邻近的消化道相同,但不一定与同一水平部位的相同,约20%为迷生的消化道黏膜,如为胃黏膜或胰腺组织时,可引起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及穿孔,多紧附于消化道的某一部分,有共同来源的血运。
临床表现
重复畸形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分,以回肠最多见,约占50%,其次为空肠、盲肠、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很少发生,位于胸腔内者约占21.5%。可分4种类型:肠外囊肿型,肠内囊肿型,管型或双肠腔型,胸内消化道重复畸形。
因发生的部位、大小、类型及有无胃黏膜,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一般可终身无症状,发生合并症时才出现症状。
1.消化道梗阻
回肠、回盲部、空腔部的重复畸形发病率高,故小肠梗阻症状最为常见,囊状或管状畸形均可压迫肠腔,是造成梗阻的主要原因,囊状由于黏膜可分泌大量液体,腔内压力增加,囊肿胀大,引起梗阻,管状如近侧端与肠腔相通,远侧为盲端,由于肠内容的积聚和扩大,也可出现部分性肠梗阻,表现为反复呕吐和腹胀,位于回盲端的重复畸形有时于右下腹部可触及,肠系膜内较大囊肿可发生扭转,也可引起肠扭转而造成绞窄性肠梗阻,回盲部肠壁内囊肿可引起肠套叠,胃及十二指肠之囊状畸形常较小,但在新生儿期可引起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左上腹可触及囊性包块,伴呕吐,可呕血或便血。
管状重复畸形开口于正常肠腔内者,如有迷生的胃黏膜,常可继发消化性溃疡,出血甚至穿孔,反复呕血及便血,以致贫血。
可引起脏器受压症状,食管受压可发生吞咽困难,呼吸道受压可出现咳嗽,气喘,青紫等症状,新生儿期可出现呼吸窘迫,如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可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囊状畸形如有胃黏膜可引起溃疡,向食管或气管破溃,出现咯血或呕血。
检查
有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可有水电解质紊乱,应做血钠、钾、氯、钙、镁和血pH值,肌酐等检查。
1.X线检查
腹部直立位平片,可了解有无肠梗阻及腹膜炎,慢性病例可应用钡剂灌肠,胸部摄片可发现胸腔内重复畸形,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圆形阴影,或可见心肺和纵隔向对侧移位,可供诊断参考,胸腔X线摄片同时还可了解有脊柱裂,半椎体及脊柱侧弯等,有助诊断。
2.B超检查
对腹部包块可鉴别其性质,属囊性或实质性,囊性包块有助于肠重复畸形的诊断。
3.核素检查
应用核素99mTc腹部扫描,对含有胃黏膜组织的消化道重复畸形的诊断有帮助,但不易与美克尔憩室鉴别。
4.CT检查
诊断
新生儿期如反复出现咳嗽,气喘,青紫,吞咽困难,呕吐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加之新生儿期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症状,并在腹部可触及囊性包块,基本应考虑本病之诊断,约半数病例可在术前确诊,急性肠梗阻或急性出血病例,很难在手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超声检查可检出囊性包块,核素扫描可在荧光下显示出胃黏膜组织,X线腹部平片主要可诊断梗阻情况,也可发现包块阴影,胸片如在后纵隔有卵圆形边缘光滑阴影,尤其是合并胸椎畸形者更有助诊断,钡餐造影能见到充盈缺损的囊状包块,较大的肠外型囊肿可在其附着的肠壁上造成压迹或推动周围的肠襻,少数和肠腔相通的管状畸形,偶可见到钡剂流入畸形管腔。
最后确诊须依据术后病检。
临床诊断
一般术前作鉴别有一定困难,肠系膜囊肿位于肠系膜,囊壁很薄,无肌层,内含黄白色淋巴液,与肠壁分开并有一定距离,术时须注意不损伤肠壁而将其剥除,但重复畸形不易从肠壁上剥除,而应将附近通肠管一并切除,但重复畸形亦偶见不与肠管紧密黏附者,此类囊肿内衬有肠壁上皮,并伴有脊柱畸形,Rickham将此类囊肿称为有肠壁上皮的肠系膜囊肿,术时应注意鉴别。
2.美克尔憩室
本病术前可引起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但术前难与肠重复畸形作鉴别,术时可根据美克尔憩室位于回肠远端肠系膜对侧缘,而重复畸形位于肠系膜侧缘而做出鉴别。
并发症
可并发肠梗阻,溃疡,可并发肠出血,呕血或咯血,可至贫血,可并发肠坏死和腹膜炎,可并存肠或肛门闭锁,肠旋转不良,美克尔憩窒,肛门闭锁及脐疝等,也可并有双子宫,双阴道,双膀胱,双尿道,甚至双外生殖器官等,还常伴发脊柱裂,脑脊髓膜膨出等畸形。
治疗
1.重复肠管与其依附的正常肠管切除术
适用于大部分小肠,结肠重复畸形及部分胃重复畸形。因为重复畸形与正常肠管系同一血管供应。
2.单纯重复畸形切除术
适用于十二指肠重复畸形,将重复畸形与相邻的十二指肠壁部分切除,使两者互相沟通。
4.中隔部分切除术
预后
在各种并发症出现前手术者预后好,出现后而手术者预后差,有一定危险性。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