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消化道重复症

新生儿消化道重复症(duplication of digestive tract of newborn)是指附着于消化道一侧的,具有和消化道某一部分壁层相同的特征,呈囊肿状或管状空腔结构的先天性畸,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从到肛门都可发生,但以回肠最常见,均来源于层。文献上曾有各种不同的称,如肠囊肿,肠源性囊肿肠道巨大憩室、不典型美克尔憩室及重复回肠等,大多数在新生儿及小儿时期......
目录

发病原因

胚胎发育的畸,但成畸的因素较多,被认为是多源性的。

1.胚胎期肠管腔化过程异常:胚胎第5周起肠管始充实期,空化,腔化的过程,腔化期间如有一个囊腔未曾与肠管相通,即可成肠囊肿型的消化道重复症,从小肠结肠均可成。

2.憩室样外袋发展而成:胚胎期中肠常出现许多暂时性憩室,成外袋,以后退化消失,如有个不退化或被孤立,就成为与肠道相通的管状或孤立的囊状肠重复畸

3.索分裂说:胚胎第3周外层与层间出现索向头端生长,外层与层间如局部因故发生粘连,生长至粘连处就分裂成两支,从粘连两侧绕过,再并继续向头端生长,外神经管,索被中层包围柱,外层与层的粘连牵拉由肠壁成憩室,粘连也同时阻碍成椎体而发生椎体裂,故本病1/3伴发柱畸,如憩室颈成囊状肠重复畸

4.尾端孪生畸:少数病例有与全结肠直肠的长管状重复畸,且常伴有泌尿生殖器官的重复畸,如双子宫,双阴道,双膀胱,双尿道,双外生殖器等。

5.气管沟与前肠分离不良:胚胎第4周出现气管沟,逐渐成管与食管分离,如部分未成呼吸道前肠间瘘,此瘘在胚胎期如部分退化,可食管重复畸

发病机制

重复畸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分,以回肠最多见,约占50%,其次为空肠盲肠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很少发生,位于胸腔者约占21.5%。

重复畸可分4种类型:

1.肠外囊肿型:较多见,呈球,位于肠管旁系膜,大多与邻近肠壁紧密黏,有共同壁层,多与肠腔不通,仅少数有孔相通,囊肿表面光滑,有浆膜覆盖,囊腔有无色或微黄黏液,使整个囊肿具有张力及弹性。

2.肠囊肿型:囊肿位于肠壁黏膜下层或层,可起肠腔通过障碍。

3.管型或双肠腔型:在肠系膜与正常肠管平另有一管状肠管,呈双筒型肠,长度不等,从数厘米到50cm不等,一般管腔远端近端多与消化道相通,有时只有一端相通,类似憩室,小肠在远端,结肠在近端。

4.胸消化道重复畸囊肿多近食管气管气管,可有索带与椎体相连,伴有椎体裂或脊髓管状型可穿过膈肌肠系膜消化管靠近。

重复消化道的管壁具有层及黏膜,性质和邻近的消化道相同,但不一定与同一水平部位的相同,约20%为迷生的消化道黏膜,如为黏膜或组织时,可消化性溃疡,发生出及穿孔,多紧附于消化道的某一部分,有共同来源的运。

临床表现

重复畸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分,以回肠最多见,约占50%,其次为空肠盲肠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很少发生,位于胸腔者约占21.5%。可分4种类型:肠外囊肿型,肠囊肿型,管型或双肠腔型,胸消化道重复畸

因发生的部位、大小、类型及有无黏膜,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一般可终身无症状,发生并症时才出现症状

1.消化道梗阻

回肠、回盲部、空腔部的重复畸发病率高,故小肠梗阻症状最为常见,囊状或管状均可压迫肠腔,是造成梗阻的要原因,囊状由于黏膜可分泌大量液体,腔压力增加,囊肿胀大,起梗阻,管状如近侧端与肠腔相通,远侧为盲端,由于肠容的积聚和扩大,也可出现部分性肠梗阻,表现为反复呕吐腹胀,位于回盲端的重复畸有时于右下部可触及,肠系膜较大囊肿可发生扭转,也可肠扭转而造成绞窄性肠梗阻,回盲部肠壁囊肿肠套叠十二指肠之囊状畸常较小,但在新生儿期可起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左上可触及囊性包块,伴呕吐,可呕血便血

2.消化道出

管状重复畸于正常肠腔者,如有迷生的黏膜,常可继发消化性溃疡,出甚至穿孔,反复呕血便血,以致贫血

3.位于胸腔消化道重复畸

起脏器受压症状食管受压可发生困难,呼吸道受压可出现咳嗽气喘,青紫等症状,新生儿期可出现呼吸窘迫,如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可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囊状畸如有黏膜可溃疡,向食管气管破溃,出现咯血呕血

检查

有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可有水电解质紊乱,应做钠、钾、氯、钙、镁和pH值,酐等检查。

1.X线检查

部直立位平,可了解有无肠梗阻腹膜炎,慢性病例可应用钡灌肠,胸部摄可发现胸腔重复畸,表现为边缘清晰的阴影,或可见和纵隔向对侧移位,可供诊断参考,胸腔X线摄同时还可了解有柱裂,半椎体及柱侧弯等,有助诊断。

2.B超检查

部包块可鉴其性质,属囊性或实质性,囊性包块有助于肠重复畸的诊断。

3.核素检查

应用核素99mTc部扫描,对含有黏膜组织消化道重复畸的诊断有帮助,但不易与美克尔憩室鉴

4.CT检查

可显示胸腔或肠腔包块是囊性或实质性,间接有助于消化道重复畸的鉴

诊断

新生儿期如反复出现咳嗽气喘,青紫,困难,呕吐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加之新生儿期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症状,并在部可触及囊性包块,基本应考虑本病之诊断,约半数病例可在术前确诊,急性肠梗阻或急性出病例,很难在手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超声检查可检出囊性包块,核素扫描可在荧光下显示出黏膜组织,X线部平要可诊断梗阻情况,也可发现包块阴影,胸如在后纵隔有卵边缘光滑阴影,尤其是胸椎畸者更有助诊断,钡餐造影能见到充盈缺损的囊状包块,较大的肠外型囊肿可在其附着的肠壁上造成压迹或推动周围的肠襻,少数和肠腔相通的管状,偶可见到钡流入畸管腔。

最后确诊须依据术后病检。

临床诊断

1.肠系膜囊肿

一般术前作鉴有一定困难,肠系膜囊肿位于肠系膜,囊壁很薄,无层,含黄白色淋巴液,与肠壁分并有一定离,术时须注意不损伤肠壁而将其剥除,但重复畸不易从肠壁上剥除,而应将附近通肠管一并切除,但重复畸亦偶见不与肠管紧密黏附者,此类囊肿衬有肠壁上皮,并伴有柱畸,Rickham将此类囊肿称为有肠壁上皮的肠系膜囊肿,术时应注意鉴

2.美克尔憩室

本病术前可肠梗阻消化道出,但术前难与肠重复畸作鉴,术时可据美克尔憩室位于回肠远端肠系膜对侧缘,而重复畸位于肠系膜侧缘而做出鉴

并发症

可并发肠梗阻溃疡,可并发肠出呕血咯血,可至贫血,可并发肠坏死和腹膜炎,可并存肠或肛门锁,肠旋转不良,美克尔憩窒,肛门锁及脐疝等,也可并有双子宫,双阴道,双膀胱,双尿道,甚至双外生殖器官等,还常伴发柱裂,脊髓膜膨出等畸

治疗

本病一诊断即应手术治疗。手术法视畸的解剖情况而不同。

1.重复肠管与其依附的正常肠管切除术

适用于大部分小肠结肠重复畸及部分重复畸。因为重复畸与正常肠管系同一管供应。

2.单纯重复畸切除术

适用于与食管不相通又无粘连的重复畸

3.窗式流术

适用于十二指肠重复畸,将重复畸与相邻的十二指肠壁部分切除,使两者互相沟通。

4.中隔部分切除术

适用于管状重复畸及部分重复畸。使双腔变为单腔,有利于肠腔容物通畅排出。

预后

在各种并发症出现前手术者预后好,出现后而手术者预后差,有一定危险性。

预防

做好遗传咨询,做好孕期保健,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参照其他出生缺陷性疾病,为降低和扭转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容,要包括检查,生殖系统检查,普通体检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