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溶血性贫血

溶血贫血是由多种病因起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正常红细胞的寿命为110~120天。正常情况下,每天约有1%的衰老红细胞在脾脏中被吞噬和破坏,由新生的红细胞补充代替之,从而维持红细胞数量的恒定,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小儿骨髓潜能很大,一般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因此,如轻度溶血时,外周中的红细胞数能被骨髓功能的增加所完全代偿,此时,临床上虽有溶血存......
目录

病因

溶血发生的部位不同分类,可将溶血贫血分为红细胞和红细胞外两大类。溶血是遗传性还是继发性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临床表现

各种溶血贫血的临床表现大多缺乏特异性,与溶血的缓急、程度和场所有。表现多样,但有其共同之处。患儿皮肤、、眼结膜、耳垂、手掌及指甲床苍白,疲倦,无力。可有黄疸气喘律加快、食欲不振头昏、怕冷等症。

1.急性溶血表现

一般为溶血,急性起病,表现为可有发热寒战、高热、面色苍白黄疸较重;此外还可有恶心呕吐胸闷腹痛;以及腰酸痛、少尿无尿、排油色尿(血红蛋白尿)、甚至功能衰竭等。贫血加重迅速,严重时志淡漠或昏迷,甚至发生周围环衰竭,休克

2.慢性溶血表现

一般为管外溶血症状体征常不明显。由于溶血的速度未超过骨髓代偿的能力,可不出现贫血黄疸不重。肝脏清除红素的能力很强,也可不出现黄疸。典型的表现为贫血黄疸肿大三大特征。有症状者常为乏力、苍白、促、头晕等。体检除发现肿大、黄疸外,结石为较多见的并发症,可发生阻塞性黄。还可能有骨痛及下肢部的慢性溃疡。此种溶血常见于血红蛋白病的溶血、红细胞膜异常所致的溶血等。慢性溶血贫血病程中可出现间发“危象”,包括“溶血危象”及“再生障碍性危象”。前者多在感染、过劳等诱因下出现溶血贫血黄疸加重,网织红细胞升高。后者多由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起红系造功能抑制所致。“危象”正确及时临床治疗多可逐渐恢复。

检查

1.液检查

(1)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发生“再生障碍性危象”时例外。

(2)检查红细胞态可能改变,或出现幼稚红细胞和(或)幼稚粒细胞。由于红细胞生成代偿性增快,红细胞大小不一,状不等,红细胞带有核或核残余。有时可见红细胞碎,而又红细胞酶缺陷所致的溶血贫血红细胞态可正常。

(3)Na252CrO4标记红细胞测定红细胞寿命,其半寿命明显缩短。

(4)如溶血贫血同时有减少者应进骨髓检查、各类自身抗体检测、Coomb试验及有DIC的检查,如凝检查及3P试验等,排除伴随溶血贫血的其他疾病。骨髓红系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甚至倒置。

(5)清间接红素增高需注意如清间接红素不高,也不能排除溶血贫血。当肝脏脏对红素代谢排出功能在代偿范围时,可不出现间接红素增高。

(6)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或称血红蛋白血症,以急性溶血多见,但在大量管外溶血时亦可发生,一般表示溶血的量较大。

(7)浆结珠蛋白减少或消失溶血为多见,表示溶血的量较大,这是较敏感的指征,一般在溶血终止3~4天后,浆结珠蛋白才逐渐恢复正常。感染、恶性肿可使结珠蛋白升高;而病时则可使其降低,鉴时应加注意。

(8)浆出现高血红素白蛋白(Schumm试验阳性)一次溶血后可持续存在多天,对诊断尤有价值。

2.尿液检查

(1)尿原增高正常为0~3.5mg/kg,急性溶血时增多,但慢性溶血时增加不明显。作为溶血的指征时,需除外功能不全所致。粪原定量增加。

(2)血红蛋白尿(尿潜试验)阳性大量溶血时,其游离血红蛋白产生过多,超过了结珠蛋白的结能力,这时游离血红蛋白可从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即成为血红蛋白尿,尿色呈现淡红色油色。出现血红蛋白尿时,联苯胺试验阳性,但作为溶血贫血的指征时,必须除外由于血尿球蛋白血症所致的阳性。

(3)含黄素尿(Rous试验)阳性黄素尿是小管重吸收的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进一步分解为原卟啉及,若分解的过多,则以含黄素的式沉着在小管的上皮细胞,当细胞落时,随尿排出即成为含黄素尿。

3.确定溶血病因的检查

红细胞检测的实验:

(1)红细胞态观察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红细胞增多症及免疫性溶血贫血;靶细胞提示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E病、血红蛋白C病等;盔细胞、破碎细胞,表示机械性溶血贫血;镰细胞,表示镰细胞性贫血,数量往往不多。

(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表示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率系,可初步将先天性非免疫性溶血贫血分类。如红细胞的表面积/体积比率减少,则脆性增高,提示红细胞膜异常性疾病;红细胞的表面积/体积比率增加,则脆性降低,多提示血红蛋白病;红细胞脆性正常者,提示红细胞酶缺乏性疾病。

(3)红细胞酶活性测定对于红细胞酶缺乏有确定诊断的意义。由于红细胞酶缺乏较少见,故一般在排除了其他常见的溶血病因后才考虑进红细胞酶活性测定。

(4)酸溶血试验将患者红细胞与加有1/6N盐酸的同型正常清混。37℃温箱中孵育1~2小时后,可见溶血现象,即为阳性,阳性结果表示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糖水溶血试验也作为诊断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之过筛试验。

(5)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阳性见于PNH。如外周有大量红细胞碎者,可考虑为红细胞碎征,包括微管病性溶血贫血溶血性尿毒综征、阵发性军性血红蛋白尿栓性减少性紫癜、人工心脏瓣膜装置、DIC等。

(6)自溶血试验溶血能被ATP纠正而不被葡萄糖纠正提示丙酮酸激酶缺乏。

血红蛋白的实验

(1)血红蛋白电泳对于血红蛋白病有确定诊断的意义。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本试验包括直接、间接两种,是鉴免疫性溶血贫血与非免疫性溶血贫血的基本检查,Coombs试验阳性,提示为免疫性溶血贫血;Coombs试验阴性,一般提示其溶血贫血为非免疫性,,但也存在少数Coomb试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

(3)高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正常高血红蛋白还原率>75%,G-6PD缺乏时还原率降低。此外,荧光点试验、抗坏酸-氰化物试验及(或)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阳性结果也表示G6PD缺乏。G6PD缺乏决定性的试验需要酶定量,红细胞溶血产物与G6PD和NADP孵育,以分光光度计340nm测定NADP生成NADPH的还原率。

(4)异丙醇试验及(或)热变性试验阳性结果表示不稳定血红蛋白。

4.影像检查

(1)B超可见肿大,结石(慢性溶血贫血)。

(2)X线检查检查了解情况;X线检查是否存在皮质变薄、骨髓腔增宽、颅骨表现为毛刷状改变。

诊断

询问病史有阳性家族史,或感染、药物、输史,以及过去发作史。临床有程度不等的贫血黄疸肿大等表现。应考虑到溶血贫血存在的可能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加,可有红细胞态异常。清间接红素、LDH升高。红细胞寿命缩短尿血红蛋白呈阳性,尿原增加。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粒红比例降低或倒置。

治疗

溶血无需治疗。轻症患者急性溶血期与一般支持疗法和补液即可奏效。溶血贫血较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碱化尿液等预防功能衰竭。溶血贫血种类多种多样,因此,其治疗应病因、类型拟定治疗案。

1.去除诱因

溶血诱因者应尽早尽快去除诱因,停用可疑药物,停食蚕豆,治疗感染等。

(1)保暖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应立即保暖,特是使四肢温暖。

(2)蚕豆蚕豆起的溶血贫血应避免食用蚕豆和氧化性药物。

(3)药物性溶血某药起的溶血贫血应立即停止用该药。

(4)输溶血溶血者应立即停止输

(5)控制感染感染起的溶血贫血应积极控制感染等。严重感染病例,病原菌不明确时可选择抗生素,待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据结果进选择。

2.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反应,对免疫性溶血贫血有效。

一般多泼尼松,服至血红蛋白稳定在正常水平1个月,然后逐渐减量。若连续服用4周无效,应改用其他法治疗。急性溶血期可静滴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之后再改为激素治疗。

3.雄激素或蛋白激素能刺激造,增加代偿功能。

4.免疫抑制药对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有效,但应在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无效时试用。

如自体免疫溶血贫血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达那唑等。免疫性溶血贫血可考虑给予静用人丙种球蛋白输注治疗。

5.输液

对急性溶血者应酌情补液。轻症可多饮糖盐水,重症应静补充含盐液。有休克者给予等渗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亦可用浆代用品。

6.输

可改善贫血症状,但有时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给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病儿输可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大量输还可抑制病儿的造功能。对严重贫血,Hb≤60g/L,或有功能损害症状者应及时输浓缩红细胞,并监护至Hb尿消失。最好只输红细胞或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的红细胞。一般情况下,若能控制溶血,可借自身造机能纠正贫血

7.可试用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作用,延长红细胞寿命。

8.对并缺的患者,适当选择养品补充体力。

补充时应谨慎,因可诱使PNH病人发生急性溶血。并发叶酸缺乏者,叶酸

9.切除术

适应:遗传性球红细胞增多症,自体免疫溶血贫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地中海贫血功能亢进者。手术年龄一般应大于4岁。

10.其他

对某些先天性或遗传性溶血贫血除给予对症处理外,有条件者可作造干细胞移植(HSCT)。总之,溶血贫血的治疗应针对某一特定缺陷来选择治疗案。

预后

遗传性球红细胞增多症轻症或无症状者不影响生长发育,预后一般较好。发病年龄较早且溶血频繁发作者预后较差;发病晚可因长期慢性贫血影响生长发育。遗传性细胞增多症的预后较好。镰状细胞病预后不良,常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并发感染、力衰竭或管梗死等死亡。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生存期为10年左右,少数病人于发病几年后病情自然减轻或完全缓解,死因常为并发感染或栓栓塞。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温抗体型中的急性型预后较好,慢性型患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其预后与原发病的性质有。原发性急性型患者多呈自限性,即使无特殊治疗亦可自愈。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贫血预后良好。极少数因严重溶血功能衰竭。

预防

积极展优生优育工作,婚前筛查,可明显降低患者出生的机会。推广产前诊断技术,对父母双或一地贫基因携带者,孕4个月时,采集胎儿绒毛、羊水细胞或脐,获得基因组DNA以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高危胎儿产前诊断。应注意休息、调饮食,少食辛辣助热之品;调畅情志,勿过劳,防止感冒,注意避保暖。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避免药物、化毒物及物理机械因素等起的溶血。可适量服用维生素E来预防因缺少维生素E而发的溶血贫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