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

黏多糖病(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是一组先天性遗传病,因黏多糖降解酶缺乏使酸性黏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导致黏多糖积聚在机体不同组织,造成骼畸、智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征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性连锁隐性遗传,与酸性黏多糖代谢紊乱有,患者体由于溶酶体α-左旋艾杜糖苷酸酶(α-L-iduronidase)缺乏,而使黏多糖的分解发生障碍,体组织细胞有分解不完全的......
目录

发病原因

本病征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性连锁隐性遗传,与酸性黏多糖代谢紊乱有,患者体由于溶酶体α-左旋艾杜糖苷酸酶(α-L-iduronidase)缺乏,而使黏多糖的分解发生障碍,体组织细胞有分解不完全的黏多糖沉积,并自尿中排出。此种异常沉积涉及多种器官组织,如等。在瓣膜、管、膜、角膜膜等组织,可见有黏多糖沉积的Hurler细胞,此为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发病机制

黏多糖为一种复大分子,要由糖醛酸和己糖胺构成,分布在结缔组织的基质,为软角膜管壁和皮下组织的重要成分。黏多糖贮积症发病后,软膜、管、心脏瓣膜、肉、膜、网状组织及皮下组织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均肿胀,其充以黏多糖颗粒。淋巴结和某些分泌器官的实质细胞,亦有类似物质沉积。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神经细胞亦肿胀,但充盈的物质要为神经苷脂,而黏多糖含量很少或不含有黏多糖。

  现已知黏多糖有9种之多,其中3种与黏多糖发病有,即硫酸皮肤索、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角质素。正常人尿中黏多糖排出量为每天5~15mg,其中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各约占10%,硫酸角质素仅占少量(0.1mg/kg)。在黏多糖贮积症时,可有1种或2种与代谢障碍有的黏多糖尿排泄量增加。婴儿和儿童尿中黏多糖排出量较多,但不会高至黏多糖病水平。黏多糖尿也见于其他疾病,如多发性外生骨疣湿热、肿征、压、硬化小球肾炎原性疾病等,但其黏多糖成分与本病不同。

  多糖链的降解必须在溶酶体中进。正常溶酶体中含有许多种糖苷酶、硫酸脂酶和乙酸转移酶,不同的黏多糖需不同的溶酶体酶进降解。已知有10种溶酶体酶参与其降解过程。其中任何一种酶的缺陷都会造成氨基葡糖聚糖链分解障碍,积聚溶酶体,尿中排出增加。患儿缺陷酶的活性常仅及正常人的1%~10%。

  黏多糖病除Ⅱ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诊断

黏多糖是结缔组织要成分,因此黏多糖代谢异常累及全身器官,患者一般出生时正常,随年龄增大,临床症状逐渐明显,其共同特征是在出生1年左右出现生长落后。除Ⅳ型和Ⅵ型外,患者都伴有智能落后。由于各型病情轻重不一,又有各自的临床特征,在诊断中需鉴要表现为身材矮小和特殊面容,表情淡漠,头大、面部丑陋,眼裂小,眼宽,梁低平,孔大,厚,前和双颧突出,毛发多而发际低,颈短,大部分有角膜混浊。关节性畸变,胸廓柱后凸或侧凸,膝外翻、爪手,早期出现肿大,耳聋心脏增大等。

  前对起黏多糖病的酶缺陷都已鉴定,共分为6型。

  1.黏多糖病Ⅰ-H型(Hurler综征) 本型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常在10岁左右死亡,病因为缺乏α-L-艾杜糖醛酸苷酶,导致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肝素在体积聚,全身脏器如角膜、软骼、皮肤、膜、管结缔组织等均受累。临床有智能低下,面容丑陋,肿大,骼病变,心血管病变,角膜混浊和耳聋。末梢白细胞、淋巴细胞可见到异染的大小不等,态不同的深染颗粒,有时呈空状,尿排出大量酸性黏多糖(>100mg/d,正常为3~25mg/d)。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α-L-艾杜糖醛酸苷酶基因已被鉴定,位于染色体4p16.3,有14个外显子,并在其中发现了不少基因突变。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分析发现,α-L-艾杜糖醛酸苷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严重缺乏者称为黏多糖病Ⅰ-H型,如在编码区70,或402出现终止密码。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中度或轻度下降者,在临床上分类为黏多糖病Ⅰ-S型。

  黏多糖病Ⅰ-S型(Scheie综征),原先分类为黏多糖病Ⅴ型,属中等度严重类型黏多糖病,遗传类型和致病基因同黏多糖病Ⅰ-H型。智能发育正常,临床症状一般在5岁后出现。

  2.黏多糖病Ⅱ型(Hunter综征) 临床重型与黏多糖Ⅰ-H型相似,在2~6岁起病,有特殊面容和骼畸,但椎无鸟嘴样畸。无角膜混浊。患者智能落后,呈进耳聋,可发生力衰竭,肿大。

  本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因是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缺陷,使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肝素代谢障碍。致病基因已克隆,位于染色体Xq28区,在脆性X综征区域附近,有9个外显子,基因分析发现较多病人有大段缺失,其他式有点突变、小段缺失或插入。临床表型与基因型较为符。有严重病变,如在核苷酸1129位上插入22个碱基或有基因缺失者病情较重,基因有点突变者相对属轻型临床表现。

  3.黏多糖病Ⅲ型(Sanfilippo综征) 临床可分为4种亚型,分由4种不同的酶缺陷所起。ⅢA型为硫酸酰胺酶缺乏,ⅢB型为α-N-乙酰己糖胺酶缺乏,ⅢC型为α-葡糖胺N-乙酰转移酶缺乏,ⅢD型为N-乙酰葡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上述4种酶都是硫酸肝素降解所需要的酶,因此,当这些酶缺乏时均起硫酸肝素在体积聚,同时尿中排出量增加。临床上患儿在1岁发育尚正常,以后逐渐出现语言、为障碍,生长发育落后,在儿童期神经系统退性病变较明显,有肿大,疝气,面容丑陋,关节强直等。

  本病4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导致硫酸肝素在体积聚。ⅢD型的致病基因葡糖胺-6-硫酸酯酶已克隆,位于染色体12q14。

  4.黏多糖病Ⅳ型(Morquio综征) 临床特征与黏多糖病Ⅰ-H型相似,但无智能障碍。有明显的生长障碍,骼畸,X线呈典型的黏多糖病表现,椎有鸟嘴样突出改变,椎扁平,飘带肋骨鸡胸等,面容丑陋,矮、大、牙齿发育不良,角膜混浊。青春发育可正常,随年龄增长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晚期出现压迫性截瘫和呼吸麻痹

  黏多糖病Ⅳ型有2种亚型,黏多糖病Ⅳ型A为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黏多糖病Ⅳ型B为β-半乳糖酶缺乏,使硫酸角质素和硫酸软素降解障碍,导致这些物质在细胞与组织积聚。两亚型的表型相同,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的全长cDNA已克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6q24.3,并在此基因上发现了一些突变位点。β-半乳糖酶基因也已克隆,定位于染色体3q21.33,并找到了突变位点。

  5.黏多糖病Ⅵ型(Maroteaux-Lamy综征) 临床表现同黏多糖病Ⅰ-H型相似,但无智能落后。尿中排出大量硫酸皮肤素,致病基因为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13-5q14,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6.黏多糖病Ⅶ型 临床表现同黏多糖病Ⅰ-H型,但个体轻重程度不一,变异较大,轻者可无智能落后。本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因β-葡萄糖醛酸酶缺乏,导致4/6硫酸软素在体沉积。基因定位于染色体7q21.11,有12个外显子。

  1.据临床特征、特殊面容和体征、X线表现以及尿黏多糖阳性,可以做出诊断。

  2.家族史 有黏多糖病人的家族史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检查

  1.尿黏多糖测定 通常用甲苯胺蓝法做定性试验,患者尿液呈阳性反应。

  2.纤维薄膜电泳 可以区分尿中排出黏多糖的种类,并进分型。

  3.酶分析 据测定白细胞、成纤维细胞中的特异性酶活性,以及尿中排出的黏多糖类型,可以对黏多糖病分型。

  4.末梢白细胞、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中可见到异染的大小不等、态不同的深染颗粒,有时呈空状,颗粒称Reilly颗粒,经证实为黏多糖。

  1.骼X线检查 质较疏松,皮质变薄,颅骨增大,蝶鞍增大,柱后凸或侧凸,椎体呈楔形或扁平,胸、椎体前下缘呈样前突或呈鸟嘴突,肋骨柱端细小,胸骨端增宽,呈飘带状掌骨短粗,基底变尖,指骨远端窄腕骨化中发育成熟延迟。

  2.B超检查 可发现心脏肿大,功能下降。

  3.电测听检查 听力下降

  4.电图 可见异常波。

  5.智力检测 智力水平下降。

鉴别诊断

黏多糖病各型的临床诊断据临床表现,要是X线多发发育不良和尿中排出的不同黏多糖,而考虑为本病。确诊必须测有酶的缺乏。另外本病应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黏脂累积病各型、甘糖累积病、GML神经苷脂沉积病等鉴。这些疾病临床表现与黏多糖病有相似之处,但尿中黏多糖排量不增加。

  1.多发性硫酸酯酶缺乏病(multiple phospho-esterase deficiency) 可有很轻的黏多糖病的临床表现和X线特征,而智力和神经系统的损伤比Hurler和Hunter病进展更迅速,如异染性白质养不良因肿大常起怀疑为黏多糖病,尿中常可测出黏多糖和硫脂类物常阳性。

  2.GML神经苷脂病(GML gangliosidosis) GML神经苷脂病是指一般的涎酸己糖神经苷脂病,为脂质沉积病,与黏多糖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一般发生于婴儿期病情严重,有智力落后,张力减低,肿大,50%以上有网膜樱桃红斑点。

  3.甘糖病(mannosidosis) 特点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psychomotor retardation),还可有Hurler病的面容,肿大,张力低和轻度多发性养不良,但尿中无黏多糖而为含甘糖的寡糖。

  4.藻糖病(fucosidosis) 有面容粗糙,肿大和严重的精神运动落后及多发养不良。组织中沉积和尿中排出的为含果糖的寡糖。

  5.门冬酰葡糖胺尿症(aspartylglucosaminuria) 常与Hurler和Hunter综征相混淆。患儿出生正常,不久出现进性面容粗糙,梁宽和低平或凹陷,孔向前,厚颈短脾大等,尿排出门冬酰葡糖胺。

  6.黏脂病(mucolipidosis) 黏脂病亦应与黏多糖病鉴。黏脂病Ⅰ型、Ⅱ型的临床表现与Hurler综征有相似的多发养不良的畸,而黏脂病的网膜樱桃红斑更为常见;还有进神经退性病变伴阵挛的发作,肉萎缩,常有舞蹈性手足徐动性运动和眼球震颤。尿中排出柳酸结寡糖增多。

  7.养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常与黏多糖病Ⅳ型相混,但本病尿中黏多糖阴性。

  8.Kneist综征 临床表现与黏多糖病Ⅳ型极为相似,尿中排出硫酸角质素,但本综征的黏多糖病Ⅳ型缺乏的N-乙酰-半乳糖苷-6-硫酸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正常。其病因尚未明确。

并发症

生长落后、智能落后,骼各种进性畸变影响运动功能,肿大,耳聋,出现语言、为障碍,晚期出现压迫性截瘫和呼吸麻痹力衰竭等。

预防

  家中有未发病的同胞兄妹,应定期检查,以便做出早期诊断。家如需生育第2胎,应进遗传咨询,有条件可做产前诊断。所有黏多糖病各型大部分可进羊水细胞cDNA基因分析进产前诊断,必要时终止妊娠

治疗

  前对各型黏多糖病无药物治疗法,可做一些对症处理。特异的治疗是骨髓移植以替代黏多糖病各型酶的缺乏。MPSⅠ-H病人骨髓移植治疗后智力改善,末梢组织的黏多糖消失,角膜清亮,缩小,尿排黏多糖正常;但是对于已成的骼畸无改进。如果能早期诊断和进骨髓移植可能使骼的破坏减轻。骨髓移植对Hunter和Sanfilippo综征无明显效果。对于其他型的黏多糖病的移植在试验中。最近基因工程生产的特异性酶的问世为黏多糖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基因治疗有待研究。

愈后

  随年龄增大而病情加重,出现进性智能障碍,关节症状加重。多数病儿在儿童期死于肺炎心脏病,少数类型可存活至成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