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空鞍综合征
病因
鞍隔缺陷时,鞍上的蛛网膜下腔经不完整的鞍隔疝入蝶鞍内,当有颅内压增高时,如高血压,肥胖,心衰等更易促使发生空鞍征,脑脊液压力升高,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量也增多,可能是发生本病的原因之一。
内分泌因素 (25%):
在甲状腺,肾上腺或性腺功能减退性疾病中,垂体代偿性增大而使鞍隔孔扩大,上述功能减低症给予替代疗法,增大的垂体渐复原,而扩大的鞍隔孔,可造成空鞍征。
鞍内或鞍旁囊肿,垂体中间部小囊肿可汇合增大压迫垂体或破裂到蛛网膜下腔,均可产生症状,鞍内囊肿在儿童并不少见。
该处蛛网膜粘连,致使脑脊液局部引流不畅,压力增高,而造成本病。
垂体病变 (5%):
临床表现
1.头痛
1/3病人因头痛前来求治,故其发生率高于垂体腺瘤病人。头痛大多位于额眶部,无定时,往往单独出现,可能是由于硬脑膜被牵扯所致。无恶心呕吐。
2.肥胖
常见,尤其是女性,通常伴糖耐量下降。肥胖可能与经产、饮食因素以及更年期有关。
3.视力障碍
患儿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等。视野缺损的原因是由于视交叉被压迫向下而推入鞍内,有时第三脑室前部疝入鞍内,以致引起视神经扭曲视交叉嵌塞在鞍背嵴上导致不规则视野缺损。主要累及鼻侧或双鼻侧,或单鼻侧缺角等。亦可出现双额侧偏盲。
4.其他症状
少数可有高血压、脑脊液鼻漏、良性颅内高压。偶有癫痫、意识障碍等。
5.内分泌功能
临床上大多数病儿无垂体功能障碍的表现,仅少数有垂体功能亢进如闭经-泌乳、高催乳素血症、肢端肥大症或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症状。
垂体腺瘤经放射治疗(外照射或放射性核素金-198或钇-90鞍内植入法内照射)或垂体手术后,可发生继发性空鞍征。病儿出现蝶鞍扩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表现,易被误认为垂体肿瘤复发,气脑造影或CT可证实空鞍征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检查
1.蝶鞍的影像学检查
可发现:①大小形态正常。②球形对称性扩大,深蝶鞍:深径大于前后径4.0mm以上。③呈杯形或四边形。用CT检查可发现蝶鞍骨质侵蚀吸收,蝶鞍体积扩大,随访可见其体积进行性增大。垂体高度<4.0mm,其余为水的密度,垂体柄延长进入垂体窝有的垂体柄偏移或后移。全脑造影或造影剂可经鞍上池进入鞍内。
2.MRI检查与CT
鉴别诊断
1.蛛网膜囊肿
因囊肿内含脑脊液,并可压迫脑室使之扩大,CT显示低密度影,注射造影剂后也无增强,因而易误诊为空鞍,需借助脑池造影加以鉴别。因蛛网膜囊肿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故囊肿内无造影剂充盈。
CT扫描多呈分叶状,鞍上池常有变形,且密度低于脑脊液,注射造影剂后无增强。
3.垂体瘤囊性变
鞍内肿瘤的X线表现按病变程度表现不一,蝶鞍扩大变形,呈杯形、球形或扁平形;鞍背抬高且伸长变细;后床突吸收变薄,但仍残留索状或片状影像;鞍结节前移;鞍底下陷。若肿瘤不均匀增长可出现双鞍底或双鞍背现象。颅压增高症的X线表现随病程及病情而定。轻症颅内压增高及颅内压迅速增高的患者,X线检查大多阴性或仅有疑似改变。而慢性颅内压增高症则常有蝶鞍骨质吸收的征象因为蝶鞍属松质骨,当颅内压持久的增高,早期示后床突及鞍骨质稀疏模糊,鞍底也逐渐萎缩吸收,而前床突及鞍结节因骨质致密,其形态仍保持正常。长期的颅内压增高,蝶鞍可因骨质吸收而扩大,重症患者呈球形均匀的增大,而鞍背多无抬高,可被吸收甚至消失。
5.垂体瘤
垂体功能性细胞瘤有相应内分泌功能亢进表现。确定诊断需用CT扫描或MRI以明确增大的蝶鞍是肿瘤引起抑或空泡蝶鞍所致。蝶鞍X线检查只能确定蝶鞍是否增大,但蝶鞍形状有时可有参考意义,空泡蝶鞍增大可呈球形。但蝶鞍扩大者,不都是垂体瘤,尤其对无内分泌功能障碍者,应与空泡蝶鞍鉴别。
并发症
1.伴有内分泌功能紊乱者可以纠正之(如腺垂体功能低下者用靶腺激素替代,高PRL血症者可用溴隐亭抑制)注意定期复查,使补充或替代治疗的剂量处于合适水平,防止过量或不足。
2.并发垂体瘤要特别注意根据肿瘤的大小及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如有视力视野改变或脑脊液鼻漏则需手术探查或蝶窦入路手术修补,也可采取鼻腔镜手术治疗。注意手术禁忌证和恰当的术式选择。术后应进行相应的激素检测。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下一篇 新生儿喉喘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