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漏芦

漏芦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 DC.)或禹州漏芦(Echinps latifolius Tausch.)的。春秋季采挖、晒干,切厚,生,清热解毒,消肿,下乳汁。多年生草本,高(6)30-100厘米。粗厚。直伸,直径1-3厘米。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径0.5-1厘米,被褐色残存的叶柄。基生及下部......
目录

形态特征

祁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厘米。粗厚。直伸,直径1-3厘米。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径0.5-1厘米,被褐色残存的叶柄。基生及下部,长,倒披针,长10-24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或几全裂,有长叶柄叶柄长6-20厘米。侧裂5-12对,或倒披针,边缘有锯齿或锯齿稍大而使呈现二回羽状分裂状态,或边缘少锯齿或无锯齿,中部侧裂稍大,向上或向下的侧裂渐小,最下部的侧裂状,或几匙,边缘有锯齿

中上部渐小,与基生及下部并等样分裂,无柄或有短柄。全部质地柔软,两面灰白色,被稠密的或稀疏的蛛丝毛及多细胞糙毛和黄色小腺点。叶柄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棉毛。头状花序单生花序梗粗壮,裸或有少数钻总苞半球,大直径3.5-6厘米。总苞约9层,覆瓦状排列,向层渐长,外层不包括端膜质附属长三角,长4毫米,宽2毫米;中层不包括端膜质附属物披针层及最层不包括端附属物披针,长约2.5厘米,宽约5毫米。全部苞片端有膜质附属物,附属物宽卵形或几,长达1厘米,宽达1.5厘米,浅褐色。全部小花两性,管状花冠紫红色,长3.1厘米,细管部长1.5厘米,花冠长8毫米。瘦果3-4棱,楔状,长4毫米,宽2.5毫米,端有果缘,果缘边缘细尖齿,侧生着生面。冠毛褐色,多层,不等长,向层渐长,长达1.8厘米,基部连成环,整体落;冠毛刚毛糙毛状。果期4-9月。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粗厚,主根,直径1-2cm,上部密被残存叶柄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有条纹,具白色绵毛或短毛。基生有长柄,叶柄长6-20cm,被厚绵毛;基生及下部全为,长12-25cm,贡5-10cm,羽状全裂呈琴,裂常再羽状深裂或深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5cm;总苞宽钟状,基部凹;总苞多层,具干膜质附,外层短,卵形,中层附宽,成掌状分裂,披针,先端尖锐;花冠紫色,长约2.5cm,下部条,上部稍扩张成,先端5裂;雄蕊5,花药;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瘦果,倒,长5-6mm,棕褐色,具四棱;冠毛刚毛状,具羽产太短毛。期5-7月,果期6-8月。

禹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约1m。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上部密生白绵毛,下部疏生蛛丝状毛。二回羽状分裂或深裂,上面疏生蛛丝状毛或无毛,下面密生白绵毛,边缘短刺;基生有长柄,状倒卵形,长约20cm;上部渐小,长卵形,长10-20cm,基部抱。复头状花序,集,直径约4cm;头状花序长近2cm,外总苞刚毛状,基部联总苞外层的匙,先端渐尖,边缘有篦状毛;层的狭鞭,先端尖锐,中部以上有毛;花冠筒状,裂5,条淡蓝色,筒部白色雄蕊5,花药;子房倒钟,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密生黄褐色柔毛;冠毛长约1mm,下部连期7-9月,果期10月。

生长习性

植物生态环境

1.祁州漏芦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

2.蓝刺头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

分布范围

植物资源分布

1.祁州漏芦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2.蓝刺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主要价值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 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 的干

性味归经

性味

《本》:“味苦咸,。”

录》:“大无毒。”

《本草正》:“味微咸,性,有小毒。”

归经

大肠

用法用量

服,汤,3~12克(鲜品 30~60克);或入。外用:水洗或研末调

/宜人群

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

炮制

拣净杂质,去毛,洗净,润透,切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漏芦,细锉,拌生甘草相对,从巳至中,去甘草净拣用。

地理分布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药物简介

植物 漏芦

拼音 lòu lú

药材 Radix Rhapontici

出处 《农本草》。

拉丁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uniflorum(L.)DC.,蓝刺头EchinopslatifoliusTausch,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

性状 本品呈或扁块状,多扭,长短不一,直径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黑褐色,粗糙,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层易剥落,头部膨大,有残鳞片叶基端有灰白色绒毛。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黄色,有裂隙,中遥呈星状裂隙,灰黑色棕黑色。特异,味微苦。

药材特征

祁州漏芦 

或破裂成较大的块状,多扭,长10~30厘米,中部直径1~2厘米。外皮灰褐色棕黑色,多纵沟及交叉的网状裂纹,时有浮皮,端常见灰白色丝状毛茸。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有灰黄色菊花纹及裂隙,中黑色棕黑色。臭特异,味微苦。以外皮灰黑色、条粗、质坚、不裂者为佳。

河北辽宁山西。此外陕西山东、吉林、黑龙江蒙古等地亦产。

禹州漏芦 

为蓝刺头的干,呈类,上粗下细,稍扭,长10~30厘米,直径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端丛生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下端偶有分枝。质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圈褐色有黄、黑相间的菊花纹。无臭,味微涩。以条粗、坚实者为佳。

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采收储藏

春,秋季采挖,除去残须根,洗净泥土,润透,切厚,晒干,置通处。

性状区

要点:

祁州漏芦要特征有四:一是呈倒,老裂成较大的块状;二是深棕色、极粗糙,有菱形网状裂纹;三是头稍膨大,端有众多白色茸毛;四是质轻脆,断面有裂隙,特异,有败油,味微苦。

禹州漏芦则为、土棕色、具纵皱;头稍膨大,端有许多棕丝状物,故有“漏芦戴斗笠”的俗谚;质坚韧,断面纤维状,有黄白色黑色相间的放射状条纹,无,味微涩。

典鉴

1.《农本草》:“漏芦味苦咸皮肤热、恶创、、下乳汁……一野蓝。生山谷。”

2.梁·《录》:“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阴干。”

3.陶弘景曰:“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鹿骊,苦摩以疗疮疥。”

4.唐·苏恭曰:“此药俗荚蒿,白蒿黄,生荚,长似细麻之荚,大如箸许,有四五瓣,七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常用其及子,未见用。其鹿骊,山南谓之木藜芦,有毒,非漏芦也。今人以马蓟似苦荚者为漏芦,亦非也。”

5.宋·苏颂曰:“今汴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白蒿黄有荚,若箸大,房类油麻而小。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相差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单叶菊,紫色,五七同一千。海州者紫碧,如单叶花萼下及旁有白茸裹之,如蔓青而细,又类葱本,黑色,淮甸人呼为老翁。三州所生,而颇相类,其生则肉白皮黑,干则黑如玄参,七八月采阴干用。所说与秦州、海州所图漏芦花叶颇相近,然彼人但各漏芦,不曰飞廉也。”

6.明·李时珍曰:“沈存中笔谈云:今家所用漏芦飞廉也。飞廉漏芦,苗似苦芺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有。今闽中所谓漏芦如油麻,高六七,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乃真漏芦也。余见飞廉下。”

7.清·《本草从新》:“出闽中,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

8.《本草纲》草部第十五卷“漏芦下,记有“海州漏芦”。宋代《本草图》对“海州漏芦”也有记载:“漏芦,今京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白蒿,异于众草。海州者紫碧如单叶黑色如蔓菁而细,又类葱本,淮甸人呼为老翁……海州者更作锯齿。”

性状

祁州漏芦

呈倒锥状,有的稍扭或扁压,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长10-30cm,直径1-2.5cm。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沟纹及鞭的网状裂隙,外层常有剥裂。头部膨大,有少数基及鳞片状的叶基端有灰白色绒毛。质罗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离,皮部色泽较深,木部黄白色,呈施射状,木射线处多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蚀而成星状裂隙,显深棕色特异,味微苦。以条粗、棕黑色、质坚实、不碎裂者为佳。

禹州漏芦

呈类,稍扭,知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土黄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端有纤维棕色残存的叶柄维管束。质坚,断面粗纤维状,皮部棕色,木部具黄黑相间的菊纹。微,味微涩。以条粗长。表面土棕以、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

显微鉴

祁州漏芦横切面

表皮常已落,后生皮层为数层至20余层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皮部较被广大,射线宽。成层成环。木质部导和呈多性排列,有时小导管群将大导管群分隔成数段,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其周围的细胞壁常木栓化。本品薄壁组中有油室分布,油室周围的分泌细胞含黄棕色分泌物。

此外,头非腺毛多细胞,木化,完整的长0.5-4mm,直径20-30μm,端细胞甚长,盘或折,的基部处为5-9个短小类细胞;另一有种非腺毛基部扁平,上部有7-8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长300-450μm。

禹州漏芦横切面

后生皮层棕色皮层细胞4-5列,切微延长,有分泌腔在,棕色分泌物,歧层细胞单列整齐。皮部有许多淡黄纤维在,纤维细胞间隙充满深棕色含物。成层成环。导和放射状排列,纤维在于薄壁组织中。

理化鉴

1.取祁州漏芦醇溶液(1g/ml),加1%三氯化试液1滴,产生黄棕色沉淀。

2.取祁州漏芦醇溶液1滴于滤纸上,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亮蓝色荧光,再滴加三氯化试液1滴,呈黄绿色,荧光消失。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干,残渣加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漏芦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点于同一硅G薄层上,以环己烷-丁酮(4:1) 为展,展,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药用价值

药用介绍

漏芦知识介绍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禹州漏芦漏芦多年生草本,祁州漏芦生于海拔400至2700米的山坡丘陵地、松林或桦木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禹州漏芦生于林缘、干山坡及草丛向阳处。分布于东北及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秋后采挖部,除去泥土,鲜用或晒干。

1. 祁州漏芦。有的扭或压扁,通常不分枝,长10至30厘米,直径1至2.5厘米。表面黑棕色,粗糙,具不规则纵沟纹及菱形的网状裂隙,外皮常剥裂。头部膨大,有少数基或叶基端有灰白色毛绒。质轻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易于木部分离,皮部色较深,木部黄白色,放射状,木射线处多破裂,中央常朽蚀成星状裂隙,深棕色特异,味微苦。

以条粗、棕黑色、质坚实、不碎裂者为佳。

2. 禹州漏芦要呈类,稍扭,长短不一,直径0.5至1.5厘米。表面土黄色或灰棕色,稍粗糙,具纵皱纹,端有纤维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质坚,断面粗纤维状,皮部棕色,木部具黄黑色相间的菊花纹。微,味微涩。

以条粗长、表面土棕色、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

漏芦补充信息: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干炮制后的药材贮干容器,置通处。

漏芦人群:疮疡阴症及孕妇服。

漏芦食疗作用:漏芦味苦、性

滑利通降;具有清热解毒瘀,

治疮肿毒,瘰疠,痄肋,痢疾瘘,瘾疹疥癣,月经不调,湿痹痛,跌打损伤,疳积,产后乳汁不下。

漏芦做法指导

1. 乳痈初起盛者,可与蒲公英、瓜蒌、牛蒡子等同用,或与瓜蒌、蛇蜕相伍。

2. 瘰初结,时发热者,可与连翘玄参黄芩大黄等配伍,以结解毒。

3. 善于通乳,常用于产后乳汁不下,多与穿山甲王不留通草等配伍,或与瓜蒌土瓜木通等同用。

药理作用

新疆蓝刺头: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蓝刺头碱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小量对动物表现兴奋作用,大量则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起的小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临床上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症及由于末梢或中枢性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全身性衰弱基础上的管性养不良的病人有强壮作用。(对实验性创伤麻痹亦有治疗作用。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蓝刺头碱对麻醉猫可压下降,收缩力增强,对离体蛙可使收缩张力上升,收缩幅度减弱,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对离体兔表现管扩张。国外将其果子用于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作为强

③其他

蓝刺头碱可使猫离体肠管张力增加,对兔离体肠管则抑制。其致痉作用较士的宁弱,提高反射活动的量(3~6毫克/公斤)与致死量(600~650毫克/公斤)相差很大,毒性较低。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蓝刺头碱与士的宁的作用相似,小量对动物表现兴奋作用,大量则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起的小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临床上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症及由于末梢或中枢性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对离体兔表现管扩张.

3. 对肠道平滑的作用 蓝刺头碱可使猫离体肠管张力增加,

4. 抗真菌作用 漏芦(品种不明)水浸(1:3),

成分

1.祁州漏芦 含挥发油。

2.华东蓝刺头 含挥发油,已分离出24种成分:柠檬烯(limonene),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ξ-愈创木烯(ξ-guaiene),α-及β-檀香萜烯(santa-lene),葎草烯(humulene),表-β-檀香萜烯(epi-β-santalene),反式丁香烯(caryophyllene),α-香油烯(α-bergamotene),须式-β-合欢烯(β-farnesene),丁香烯氧物(caryophyllene oxide),苯并(1,2:5,4)联噻吩,6,10,14-三甲基-2-十五碳烯(6,10,14-TCMLIBimethyl-2-pentadecene),5-(3-丁烯-1-炔基)联噻吩[5-(3-buten-1-ynyl)bithiophen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lphyhalate),十产烷酸(hexadecanoic acid),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methyl9,12-octadecadienoate),9-十八碳烯酸甲酯(methyl 9-octdecenoate),9-12-十八碳二烯酸(9,12-octadeca-dienoic acid),α-三联噻吩(α-terthiophene)。还含5(4-O-异戊酰-1-炔基)联噻吩[5-(4-O-isopentanoylbutyn-1-yl)-2,2-bithio-phene],异卡多帕亭(isocardopatine),卡多帕亭(cardopatine),5-(3,4-二羟基-1-丁炔基)-2,2-联噻吩[5-(3,4-dihydroxybutyn-1-yl)-2,2-bithiophene]。又含地榆糖甙(ziyulucoside)I,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熊果酸(ursonic acid),三十烷酸(TCMLIBiacon-tan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rcosterol)。

3.新疆蓝刺头 含生物碱:卡多帕亭,异卡多帕亭。蓝刺头碱(echinopsine),蓝枣砂定碱(echinopsidine),蓝刺头胺(echinoramine),蓝刺头醚碱(echinorine)。又含三萜成分:α-香树脂醇(α-amyrin),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冬青豚草酸(ilicic acid),木香酸(costic acid)。种子含蓝刺头宁碱(echinine)。

要成分

祁州漏芦含挥发油.新疆蓝刺头Echinops ritro L. 果实含蓝刺头扔碱(Echinorine),

临床应用

《中国药典》

临床研究

1)治肥胖症51例,用漏芦决明子泽泻荷叶,汉防己各15g,水浓缩至100ml,每日分2次服,服药1周,48例体重减轻,有效率为94%(河南中医,1988,2:30)。

2)治乳腺囊性增生病191例,用漏芦制成复方,痊愈124例,有效61例,疗效满意(中药,2001:551)。

3. 用治疮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肿痛等症。本品苦,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疮初起红肿热痛,常与连翘大黄等配应用;对于乳房红肿疼痛欲成肿者,常与瓜蒌、蒲公英、贝母等配应用。本品且能通乳汁,与通草王不留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

4. 用于各种肿

漏芦在临床上又可用于各种肿。如用于,常与莲、半边莲石见穿等配应用。

用药

1.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2.《日华子本草》:连翘为使。

3.《本草疏》:疮疡阴症,平塌不起发者,非所宜投。妊娠用。

4 .《得配本草》:气虚用。

植物文化

各家论述

漏芦始载于《农本草》,列为上品。历代本草虽有记载,但植物种类繁多,均与现用漏芦不符,惟《救荒本草》所载图与今祁州漏芦相符。祁州漏芦在中国使用较广。《农本草》载:“治皮肤热毒,恶疮湿痹,下乳汁”。与临床应用基本一致。

1.《纲》:"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生、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2.《本草疏》:"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能除热,而通利之药也。故皮肤热,恶疮湿痹,下乳汁。

3、《本逢原》:"漏芦,《本》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从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5.《本续疏》:"漏芦,《本》谓其下乳汁,《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者归于应,而应者不得应而不,则漏芦者谓为疡湿可也。

6.《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功用最近,而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7.《雷公炮炙论》:凡使漏芦,勿用独漏,缘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须细验。

漏芦8.《录》: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阴干。

9.陶弘景:漏芦,今近道亦有。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鹿骊。

10.《唐本草》:漏芦,俗荚蒿,白蒿黄,生荚长似细麻,如箸许,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常用其及子,未见用。其鹿骊,山南谓之木黎芦,有毒,非漏声也。

11.《本草拾遗》:漏芦南人用苗,北土多用。树生如茱萸树,高二、三

12.《蜀本草》:《图》云,漏芦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地最多。六月、七月采,日干之,黑于众草。

13.《日华子本草》:漏芦、苗并同用,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子。

14.《宝本草》:《本注》云:漏芦箸大,高四、五,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东人取其苗用,胜于,江宁及上党者佳。陶注云,容鹿骊,《唐(本草)注》云,山南人木黎芦,皆非也,漏芦尔。

15.《本草图》:漏芦,今京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白蒿,异于众草。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差相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单叶菊,紫色,五、七同一干上;海州者紫碧如单叶花萼下及傍有白茸裹之,黑色如蔓菁而细,又类葱本,淮甸人呼为老翁。三州所生,,而颇相类,但秦、海州者更作锯齿。一物而殊类若此,医家何所适从。当依旧说,以单州出者为胜。六月、七月采苗,日干,八月采

16.《梦溪笔谈》:今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漏芦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今闽中所用漏芦如油麻,高六、七,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本草》自有一条,正谓之漏芦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东南蓝刺头的禹州漏芦使用。在新疆地区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蓝刺头的漏芦使用。

备注(1)对于疮初起红肿热痛,又可用于各种肿。如用于,常与莲、半边莲石见穿等配应用。

参考文献

Stemmacantha uniflora (L.) Dittrich in Candollea 39: 49, 1984. ——Rhaponricum uniflorum (L.) DC. in Ann. Mus. Paris 16: 189, 1810 et Prodr. 6: 664, 1837; Ldb., Fl. Ross. 2: 751, 1845-1846; Turcz., Fl. Baic.-dahur. 2: 133, 1856; Franch. in Nouv. Arch. Mus. Hist. Nat. Paris 6: 62(Pl. David. 1: 183, 1884) 1883; Kitam. Mem. Coll. Sci. Kyoto Univ. ser. B. 13: 30, 1937;东北植物检索表, 416, 1959; Soskov in Fl. URSS 28: 318, 1963;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20 (3-4): 310, 1967;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4:654, 1975; H. Ch. Fu in Fl. Intramong. 6: 211, 1982 ——Cnicus uniflorus L., Mant. Altera 572, 1771——Centaurea monanthos Georgi, Reise 1: 231, 1775; Forbes et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470, 1888; Chen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f. Bot. 5: 94, 1934; Ling in 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 3 (4): 178, 1935;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9(1-2): 21, 1966——C. grancliflora Pall., Reise 3: 237, 321, 1776, nomen. ——C. membranacea Lam., Encycl. Meth. 1: 666, 1783;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9(1-2): 20, 1966——Serratula umflora Spreng., Syst. Veg. 3: 388, 1826——Leuzea dahurica Bunge. in Mem. Acad. Sc. St. Petersb. Sav Etrag. 2: 111, 1835——Rhaponticum dahuricum (Bunge) Turcz. in Bull. Soc. Nat. Mosc. 11: 95, 1838——Rh. monanthum (Georgi) Worosch. in СпискеСемян. Главн. Бот. Сала. Ан.СССР 8, 1953——Rh. satzyperovii Soskov in Not. Syst. Herb. Inst. Bot. Acad. Sc. URSS 19: 400, 1959, syn. nov. et in Fl. URSS 28: 317, 1963.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