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休克

新生儿休克是由多种原因起的急性微环功能不全综新生儿休克与年长儿相比有些特殊性,特点是病因更为复杂,病情进展迅速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等到压下降症状明显时,病情常不可逆转,病死率高因而了解新生儿休克的特点,早期诊断显得极为重要。休克患儿通常伴有压(即压低于正常预期值)但休克早期压也可正常。新生儿休克病死率高达50%~60%,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
目录

流行病学

休克患儿通常伴有压(即压低于正常预期值)但休克早期压也可正常。新生儿休克病死率高达50%~60%,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容易延误诊治应予重视。

病因

新生儿休克的原发病可分为3类即源性、感染性和低容量性休克

1.源性休克

(1)缺氧性损害:窒息肺炎、呼吸窘迫呼吸暂停。

(2)代谢性损害:糖、低钙等。

(3)严重律失常罐网: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动过速、严重心脏传导阻滞

(4)先天性心脏病。

(5)新生儿持续动脉高压。

(6)低体温与硬肿症

2.低容量性休克各种原因起的失腹泻呕吐起的脱水。低容量性休克虽占住院人数不多,但休克发生率高应起重视。

(1)产时失前置胎盘胎盘破裂、胎盘早剥、脐带撕裂,胎儿-胎盘胎儿-母亲、胎儿-胎儿间输等。

(2)新生儿期出肠道出上腺出脏破裂。

(3)脱水呕吐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光疗时不显性失水、捂热综征等。

3.感染性休克血症、重症肺炎、宫或生后病毒感染。

4.其他神经源性休克分娩损伤,药物源性休克管扩张药应用不当等。

病因

病机制:

新生儿休克是由多种原因起急性微环功能不全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灌注不足及多脏器功能障碍起微环功能不全的病因中低容量性休克源性休克窒息休克的发生机制都比较明确,正如前述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研究也比较多,简述如下:

1.微环障碍在严重感染后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作用于机体起微环障碍。一般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1)代偿期:此期为休克的代偿阶段又称微环痉挛期,在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下,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管收缩。由于管中交感神经分布较少,管不收缩,而皮肤及脏的管均收缩,使其环量减少,以保等重要脏器的液供应。由于管收缩,流量减少,刺激小球旁细胞释放素入,将浆中的管紧张素原转变为管紧张素Ⅰ,再转换酶转变为管紧张素Ⅱ、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收缩管作用罐网,休克时其浓度增加,是休克时维持压和重要脏器液供应的重要代偿机制,起到暂时维持生命的作用。

(2)失代偿期:又称微环淤期,是休克的失代偿阶段。由于长期微管收缩,组织缺氧,无氧代谢增加,乳酸生成过多在此酸性环境下鶒前毛细管括约松弛,毛细放,而静端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性较强仍处于收缩状态,使大量液淤滞于微环中。由于流淤滞,压升高,管通透性增加,浆渗出,容量降低回心血量减少,有效环量降低由于浆外渗,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致红细胞聚集和皮细胞损伤,释放促凝物质,启动外凝系统而发生(DIC)。

2.氧自由基损害近年来氧自由基对细胞损害及导致疾病等面的认识加深认为氧自由基参与了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正常情况下,氧自由基在体的产生和清除保持动态平衡,此平衡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维持。休克时自由基清除SOD和CAT作用降低,自由基过度增加。氧自由基化活性强性能不稳定,易于失去电子(氧化)或夺取电子(还原),特是其氧化作用很强,可对核酸、蛋白质、糖和脂类等进攻击和破坏。氧自由基同膜磷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使细胞膜及细胞器膜遭到破坏,易造成一系列组织损害,如损害线粒体膜致能量生成障碍;损害溶酶体膜释放出溶酶体损伤组织;损害膜产生脂质过氧化物;使凝聚起DIC;使毛细管通透性增加使休克加重。

3.休克中β-啡肽(β-EP)的变化β-啡肽是重要的源性阿样物质,自1978年Holoday及Faden应用阿受体拮抗药纳洛酮(naloxone)治疗动物内毒休克取得一定疗效,并提出源性阿样物质可能参与休克病理过程以来,近年有β-EP在休克发生的作用研究进展很快。β-EP存在于垂体、大脑脊髓交感神经上腺质它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抑制心血管中枢及外周管和心脏鶒致排出量减低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压下降等休克时机体发生应激反应,β-EP大量释放,造成以上一系列改变,使休克加重。

4.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如休克持续时间过长可造成多器官系统损害,如流灌注不足致皮质和质受损或坏死;环障碍致和缺缺氧性损害;上皮细胞缺水肿,导致功能不全及休克休克时缺、缺氧还可以造成损害致功能不全,损害肝脏功能不全。

症状

临床表现:

休克的临床表现在休克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除前述的压及尿量减少外,还可出现动过速、毛细管充盈时间延长、皮肤斑、肢体凉,但中温度正常,压差小、呼吸暂停、呼吸急促代谢性酸中毒搏细弱等表现。

新生儿休克可分为代偿期(早期)、失代偿期(中期)和不可逆期(晚期)。由于新生儿代偿能力差,早期表现常不典型发展较快很快由早期进入中、晚期。

1.早期此期为休克鶒的代偿阶段,又称微环痉挛期。在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下,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健康搜索,管收缩。皮肤及脏的管均收缩使其环量减少,以保等重要脏器的液供应,起到暂时维持生命的作用。此期要鶒是管收缩的表现如皮肤苍白,肢端发凉上肢达肘部,下肢达膝部。率增快,安静时>160/min。缺氧表现如反应低下(嗜睡迟钝),肢体张力降低。检查前侧皮肤毛细管再充盈时间,>2s为异常结皮肤色及肢端发凉,说明微环障碍,对早期诊断休克有重要意义。

2.中期是休克的失代偿阶段又称微环淤期鶒。由于长期微管收缩,组织缺氧,无氧代谢增加,乳酸生成过多健康搜索在此酸性环境下鶒,前毛细管括约松弛,毛细放,而静端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性较强,仍处于收缩状态使大量液淤滞于微环中。由于流淤滞,压升高,管通透性增加浆渗出,容量降低,回心血量减少,有效量降低。皮肤色由苍白转为发绀甚至出现纹肢端发凉超过膝肘以上。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表现昏睡昏迷率减慢至<120/min,音低钝。可能压下降,足月儿降至6.67kPa(50mmHg)以下,早产儿降至5.33kPa(40mmHg)以下压差减少(<4.0kPa)。前侧皮肤再充盈时间>3s。呼吸先增快,后减慢,有律鶒不齐,可出现呼吸衰竭[啰音胸廓下陷和(或)呼吸暂停]。此期常伴尿量减少连续8h<2ml/kg、水肿或出现低体温、皮肤硬肿。

3.后期要表现为多器官功能损害和DIC。最多见健康搜索,多死于呼吸衰竭。可表现为急性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

诊断

新生儿休克的诊断要包括下列几个面:

1.正确的压测量测量压时如用袖带,应注意袖带的宽度。袖带的宽度应为上长度的2/3。过宽则所测压值较实际偏低,过窄则所测压值较实际为高如用动脉留置管测压,应确保换能器已正确校零,波无阻尼,且换能器应位于房水平。

一旦怀疑休克要及时监测压,如足月儿收缩压<50mmHg早产儿收缩压<40mmHg为压,同时压差减少应注意新生儿休克时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管收缩,故休克早期压可以正常压下降已属中晚期表现,因此不能以压下降作为新生儿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

2.尿量24h以后的新生儿,正常尿量约2ml/(kg·h)。在生后最初数小时,单独尿量不是确定休克的可靠指标,但一般认为如尿量小于0.5~1ml/(kg·d)应考虑灌注不足。休克时因注下降尿量减少。

3.临床表现休克的临床表现在休克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除前述的压及尿量减少外,还可出现动过速、毛细管充盈时间延长、皮肤斑、肢体凉但中温度正常、压差小、呼吸暂停、呼吸急促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搏细弱等。

4.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分类计数计数、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质含量。如能系列检查则意义更大。

(2)葡萄糖筛查试验:血尿素氮、酐及镁、钙水平检查如异常应适当相应处理鶒。

(3)应在抗生素应用前抽培养。

(4)动脉分析。新生儿休克时行毛细分析不可靠。

(5)如怀疑DIC,应检查。

(6)其他的特殊检查以确定或排除休克病因

(7)常规摄胸

(8)如怀疑头颅超声或CT检查。

(9)超声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及功能。

(10)怀疑律失常应电图检查鶒。

(11)必要时行压测定,帮助休克的诊断及治疗。

5.新生儿休克的评分法由于新生儿休克临床表现不典型,不能凭一二项临床表现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应建立一个休克分期和分度的评分法,成为新生儿休克的诊断标准。

Gabal休克评分法是较早提出的休克诊断评分法,被许多临床医师采用,在此基础上,1985年卫生部提出新生儿休克5项诊断评分指标。吴斌等对这些法进了修改将休克各项临床指标过逐步回归分析,提出新的新生儿休克诊断分度评分法。

新生儿休克评分对诊断有意义。在这3个先后提出的休克诊断评分法中,休克要诊断指标均为5项即压、搏、四肢温度皮肤色和毛细管充盈时间。吴等分析,在新生儿休克时,这5项指标的异常率分为:毛细管充盈时间异常率最高,为100%;皮肤色为96%;四肢温度为84%;搏为78%;而压异常率最低为45%。

鉴别诊断

1.各种不同类型休克的特点

(1)低容量性休克:可见皮肤苍白,中压下降。失起者有贫血细胞比容下降健康搜索,如急性失量为全身失量的10%~15%,压轻度下降,失量达20%~25%时,休克症状明显,。

(2)感染性休克:有明确的严重感染原发病,感染中毒症状明显或高热或体温不升,酸中毒明显,乳酸明显升高中压升高。

(3)源性休克:有心脏原发病,常有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心脏扩大肝大呼吸困难率快、奔马律等。电图超声动图、X线等心脏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4)窒息休克:有严重窒息历史,率快呼吸急促心脏扩大,电图多有的ST-T改变,中压升高。

2.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表现

(1)功能不全:又称休克或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征(ARDS),表现呼吸困难发绀、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2)功能衰竭:惊厥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

(3)功能不全:率快、呼吸快心脏扩大、肝大力衰竭的表现。

(4)功能衰竭:少尿无尿酐尿素氮升高、钾升高。

(5)功能衰竭鶒:黄疸肝大功能异常、肠道出

护理

1.置患儿于监护室,平卧位,头及足抬高30°。

2.保持环境安静,室温适宜,集中护理操作,避免搬动。

3.安排有验的护士配医师抢救,建立2个静通道,保液体及药物及时输入,并做好抢救记录。

4.体温不升者给予保暖,体温高者给予降温。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给予氧吸入

6.据医嘱补充有效容量,纠正酸中毒,保环的正常灌注,其补充过程应快速、继续、维持三个阶段进,严格计算并控制液体输入速度。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观察皮肤色、体温、瞳孔、尿量、入量并详细记录。②观察率及压,应用电、压监护仪,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③观察呼吸频率及律,若发现呼吸窘迫,及时通知医师。④观察有无水肿功能衰竭及的表现。

治疗

早期诊断,尽快恢复有效容量,改善心血管功能,纠正酸中毒防止细胞死亡。治疗原发病。

1.去除病因尽量弄清病因,只有去除病因,其他抗休克措施才更有效起者,积极控制炎症治疗;严重律失常起者控制律失常。先天性心脏起者健康搜索,必要时手术鶒。血症休克应给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健康搜索,必要时应用上腺皮质激素对抗内毒素。

2.支持治疗要严密监护记录患儿的率、压、中压、体温呼吸频率、皮肤色、尿量等与休克的指标,做有的必要的化验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修改治疗案。注意保温、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早给氧,面罩或头罩给氧,氧流量要足够大。

3.补充容量,纠正酸中毒

(1)纠酸扩容原则: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纠正,可结果计算所需碳酸氢钠量,先给予半量,1~2h后分析结果再给予第二次量罐网pH>7.25则不必再补碱。新生儿休克多有功能损害,因为稀释的5%碳酸氢钠液或等张液均有扩容作用,纠酸后不宜短时间大量扩容,最好监测CVP,CVP<0.4kPa为扩容指征CVP>0.8kPa应小心扩容。扩容纠酸一般为4~6h。酸中毒纠正后可用1/2张氯化钠溶液10ml/kg必要时可用浆、全白蛋白扩容。治疗始1h液体量可在20ml/kg以,以后4~5h液体控制在10ml/(kg·h)。低容量性休克可适当增加,源性休克适当限制液体量,应以改善功能为。有效者压回升,率平稳皮肤灌注良好,尿量>1ml/(kg·h)

(2)各种休克的纠酸扩容治疗重点:

①输:失起的低容量性休克:应以输,应选全输入,首10~20ml/kg,30min输完,紧急处理后如下公式计算输量:

Hb缺失(g/dl)×6×体重(kg)=所需全毫升数。

②补液:失水起的低容量休克用三段补液法。

第一阶段:用等张含钠液,一般用2∶1(0.9%NaCl∶1.4%NaHCO3)液10~20ml/kg于0.5~1h输入,如酸中毒重可适量再增加一些NaHCO3。计算法:5%NaHCO3ml数=需提高的BE×体重×0.5(在2∶1液中已输入的NaHCO3也应计算在)鶒

第二阶段健康搜索:用1/2张含钠液30~40ml/kg,4~6h输入。

第三阶段:用1/5张含钠液于休克纠正后,每小时6~8ml/kg的速度给予。纠正酸中毒后应补钙,见尿补钾。扩容的有效指标是压上升,率平稳皮肤灌注良好每小时尿量>1ml/kg。如有条件测定中压,可据其调输液量及速度

感染性休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时中压多不低,大量等渗液扩容应慎重一般首先计算所需的5%NaHCO3ml数=BE×体重(kg)×0.5。如无测定可用等张(1.4%)NaHCO312ml(2mEq)/kg,稀释1倍(加等量生理盐水)缓慢静注射,通常先给1/2量,1~2h后再给余量。纠酸后可给1/2张生理盐水,4~6h给10ml/(kg·h)维持液要严格控制4~6ml/(kg·h),因感染性休克时没有液体丢在体外,只是在体重新分配而已。

4.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管活性药物必须在扩充容量、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应用才有效。常用药物如下:

(1)儿茶酚胺类药物:

多巴胺要兴奋β-受体,可使收缩力加强,选择性地扩张等重要脏器的管,有利于液灌注中小量可使量增加外周阻力不变或降低,大量可使外周阻力增加。新生儿常用量为5~10µg/(kg·min)持续静点滴。

多巴酚丁胺健康搜索:多巴胺的同工异构体,要作用为增加收缩力,对外周管无作用。在源性休克或低排出量的休克应用多巴胺效果不明显时可用多巴酚丁胺,常用量为5~15µg/(kg·min),持续静点滴。

异丙上腺素:率缓慢时可应用。用量0.1µg/(kg·min)持续点滴,维持率在120~160次/min。

(2)抗碱能药物:有解除平滑痉挛和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常用药物有:

山莨菪碱(654-2):每次0.2~0.5mg/kg

莨菪碱:每次0.03~0.05mg/kghttps://www.huoguan.com,每10~15分钟静缓慢注射1次,3~5次无效则停药,有效者延长间隔时间,逐渐停药。新生儿对莨菪类药物较敏感量稍大即出现毒性反应如率加快、瞳孔扩大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难以掌握,故应慎用。

5.钠洛酮休克源性阿类物质释放入明显增加β-啡肽水平增加使管平滑松弛,通透性增加,压下降。纳洛酮吗啡受体拮抗药,可有效地拮抗β-啡肽介导的休克,使压升高。量0.01~0.03mg/kg,静推注,必要时30min重复。

6.肝素新生儿休克可发生DIC,对疑有DIC的患儿多张早期应用肝素。轻症可应用超小肝素治疗鶒即肝素1U/(kg·h)静滴注。重度休克,已有明显微环障碍及DIC征象者,肝素量增加至0.5~1.0mg/(kg·h),用1~2次后,如有效则改为超小量超小量治疗由于量小,灭活快,副作用甚微,应用安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