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老鹳草

老鹳草 老鹳草(拉丁:Geranium wilfordii Maxim.),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高30-50厘米;粗壮直生,直立,单生;叶基生和对生;花序腋生和生,总花梗被倒向短柔毛,苞片花梗与总花梗相似;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丝淡棕色;6-8月,8-9月结果。它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陕西、甘肃和四川。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林下、草甸......
目录

形态特征

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直生,粗壮,具簇生纤维状细长须根,上部围以残存基生托叶直立,单生,具棱槽,假二叉状分枝,被倒向短柔毛,有时上部混生腺毛

叶基生和对生;托叶卵状三角或上部为狭披针,长5-8毫米,宽1-3毫米,基生下部具长柄,柄长为叶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上部叶柄渐短或近无柄;基生叶片,长3-5厘米,宽4-9厘米,5深裂达2/3处,裂倒卵状楔形,下部全缘,上部不规则状齿裂,3裂至3/5处,裂卵形或宽楔形,上部齿状浅裂,先端长渐尖,表面被短伏毛,面沿被短糙毛。

花序腋生和生,稍长于,总花梗被倒向短柔毛,有时混生腺毛,每梗具2苞片,长3-4毫米;花梗与总花梗相似,长为的2-4倍,、果期通常直立;萼片卵形或卵状,长5-6毫米,宽2-3毫米,先端具细尖头,面沿和边缘被短柔毛,有时混生展的腺毛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与萼片近等长,面基部被疏柔毛;雄蕊稍短于萼片丝淡棕色,下部扩展,被缘毛;雌蕊被短糙状毛,花柱分枝紫红色。蒴果长约2厘米,被短柔毛和长糙毛。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林下、草甸。老鹳草喜温暖湿候,耐、耐湿。喜阳光充足。以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栽种为宜。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陕西、甘肃和四川俄罗斯远东、朝鲜和日本有分布。

繁殖栽培

繁殖

繁殖冬季倒苗后至早春萌前挖掘老,分切数块,每块具有25厘米×25厘米,每栽种1块,覆土压实,浇水。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出苗后要中耕除草、追施人粪尿,冬季倒苗后,清除枯株残培土,施厩肥、堆肥等。

采收储藏: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或将全株拔起,去净泥土和杂质,晒干。

主要价值

药用

【药性】味苦;微辛;性平;归膀胱

【功能治】祛;活清热利湿湿痹痛;肤麻木;筋酸楚;跌打损伤;泄泻痢疾疮毒

【用法用量】服:汤,9-15克;或浸酒;或膏。外用:适量,捣烂加热外或制成软膏涂

【各家论述】

老鹳草①《滇南本草》:祛诸皮肤发痒。治筋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利小便,泻膀胱积热,攻诸疮肿毒,退痨热发烧,治,痘疹疥癞等症。

②《纲拾遗》:去,疏,健筋,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皮浸酒常饮。

③《现代实用中药》:止久痢,厚肠,调中健脾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止刀伤出,又可止咳,益

⑤《药材》:清热解毒。治热病消渴疮肿。

观赏

老鹳草叶形美观,色鲜艳,色多,美观,植株矮小,适做地被植物用。

植物文化

老鹳草民间传说:老鹳草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来历。相传在隋唐时期,中国著的医药家孙思邈云游四川峨嵋山上的真人洞,并在洞中炼炮制多种治疑难病的妙药以解除病人的疾苦。 由于四川属盆地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大多都患湿病,而孙思邈用遍所有法仍束手无策,孙思邈陷于一苦思之中。 一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有一只灰色的老鹳鸟在陡峭的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小草,随后拖着沉重的躯体缓慢地回密林的鹳鸟窝中。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去啄食此草,奇怪的是这次老鹳比上次得雄健而有力了。于是,孙思邈对徒儿说:老鹳鸟长年在水中,极易染上湿邪气,老鹳鸟能食,说明此草无毒。食用该草后此鸟疾更有力,表示该草对动物有一定益处。随即命徒儿采回很多这种无小草成浓汁,让前来应诊的湿病患者服用,并带些药草回去自己汤服用。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及关节红肿的症状均已肿消痛止,并且可下地而走了。喜讯惊动了各地山民,人们奔走相告,慕前往治病的绎不绝。有许多过治疗痊愈的湿病人,请孙思邈给此药草起一个,孙思邈略思刻称道:此药草是老鹳鸟认识发现的,应归功于老鹳鸟,故取为“老鹳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