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紫斑湿疹综合征
病因
本病征属性联隐性遗传的家族性疾病,由未受染的女性传至男性,故仅见于男婴。
检查
1.免疫学检查
患儿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缺陷,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阴性,约90%患儿二硝基氯苯(DNCB)皮试阴性,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但PHA刺激后的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正常,常见血中缺乏IgM及IgM属的抗体(如血型同簇凝集素等),但IgA和IgG含量正常或升高,对多糖质抗原(如 肺炎球菌的荚膜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抗体差,对蛋白质抗原的应答反应正常,血中的淋巴细胞常减少,补体含量及吞噬作用正常,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内在缺陷引起迅速破坏所致,血小板体积小,对ADP,胶原和肾上腺素出现异常的凝集反应。
临床表现
患儿可于出生后数小时或婴幼儿期即出现紫癜及淤斑,往往有外伤后出血不止或 鼻出血,黏膜出血,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等,有的学者认为胃肠道出血可能是本病的首发症状,这些出血症状是由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形态异常所致。
2.湿疹皮损
湿疹性皮损往往在出生后2~3个月后发生,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等部位,形态似异位性 皮炎或 脂溢性皮炎,部分皮损渗出较多或有出血及继发感染,往往经久不愈。
3.反复感染
患儿可有各种细菌和病毒性反复感染,如 肺炎, 中耳炎,疱疹性 角膜炎,脓皮病, 水痘等,易感的病原微生物还有真菌,卡氏肺囊虫等。
4.实验室检查
贫血(多数为缺铁性,少数患儿可能有 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呈阳性),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对ADP及胶原的聚集性降低,血小板变小,寿命缩短,糖原含量低,己糖磷酸激酶活性降低,γ-球蛋白增高,IgM下降,IgA和IgE升高。
DNCB(二硝基氯苯)皮试可不出现阳性迟发性反应等。
诊断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癣菌疹
下一篇 小儿埃可及柯萨奇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