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毛虫皮炎
病因
桑毛虫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蛾四个时期,卵孵出幼虫后,蜕皮结茧成蛹,幼虫经5~7龄,每龄3~7d始结茧成蛹,经9~10 d化为蛾,交配后产卵于树叶背面,结成团块,1只雌蛾可产卵150~600粒。老熟的幼虫全身有32个黑斑,每个黑斑上均有毛瘤和毒毛,1只老熟的幼虫全身有毒毛200~300万根,在结茧成蛹时,毒毛可粘在茧丝上或脱在蛹内,因此接触它的毒壳和蜕皮亦能引起发病。
发病机制
毒毛呈箭针形,中空,与虫体毒腺相通,内含激肽、酯酶和其他多肽物质。毒毛接触皮肤后刺进皮肤主要通过毛囊口,亦可通过光滑皮肤及黏膜,但其引起皮疹不一定要刺入皮肤,只要其头端与皮肤密切接触即可。毒毛毒性可保持两年之久,是毒毛内含毒液对皮肤的原发性刺激作用,而非毒毛的机械作用。
症状
毒毛刺伤人体皮肤后,约数分钟至十余小时内,局部感剧烈刺痒,继而出现针头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淡红色斑疹,约经数小时后发展为斑丘疹或丘疱疹,风团,其中以斑丘疹最多见,为多数散在,大小如绿豆至黄豆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色淡红或鲜红,水肿显著,其中央内常有一黑色或深红色如针头大小的刺吮点。少数亦可呈约如黄豆大小、水肿性红色丘疹,其中心有针头大水疱,经搔抓或擦破后形成糜烂面,干燥后结痂,脱屑,亦有呈黄豆至指甲大小不等风团者。
好发于易受毒毛袭击部位,如颈部、颈侧、胸背上部、肩部及上肢屈侧前臂等露出部位,亦可累及身体其他部位,但较少。
毒毛刺入眼睛后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等。毒毛毒性可保持2年之久。因此,饮用含毒毛的水或吸入毒毛可引起口腔或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自觉剧痒,尤以晚间入睡前为甚。
病程一般1周左右,可自愈,亦有达2周者,如毒毛继续刺激或搔抓,则病程往往达2~3周以上。
诊断
治疗
可用透明胶纸及胶布粘去皮损处的毒毛,反复多次进行。局部外搽1%薄荷或酚炉甘石洗剂,亦可用马齿苋捣烂敷于患处,可消炎止痒。皮疹广泛瘙痒剧烈者给予抗组胺药或清热解毒的中草药。避免用热水烫洗。出现全身症状者可斟情使用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
并发症
毒毛刺入皮肤后数小时(短者可10多分钟、长者12h)后局部皮肤剧痒,随即出现绿豆大至黄豆大鲜红色水肿性红斑或风团,中央可见一深红色或黑色似针尖小点,好似虫叮咬的吸吮点,少数可表现为丘疱疹及风团,皮疹数目可从几个或数百个,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多发生于颈、肩、上胸、背、上肢屈侧等露出部位,皮疹疏散分布。若暴露在桑毛虫环境内时间较长,皮疹亦可密集成簇,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灼热感,尤以夜间为甚,约经1周左右皮疹逐渐消退,如反复接触毒毛或经常搔抓,病程可达2~3周以上。毒毛若侵入眼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侵入鼻腔或吸入可引起支气管炎或哮喘,偶有低热或其它全身症状出现。
预防
以灭虫和加强个人防护为主。 1.每年5~10月在桑毛虫盛发期要诱杀成蛾,摘除卵块。用敌百虫喷洒杀死幼虫。亦可喷洒桑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使桑毛虫死亡,有效率达90%以上。及早消灭越冬早春幼虫。 2.加强个人防护,在流行区劳动要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和袖口,戴上帽子,颈部围好毛巾,戴风镜及口罩。夏天不要在有桑毛虫的树荫下及下风口纳凉、晒衣服、被褥及尿布。遇有大风时将迎面的门窗关闭,防止毒毛侵入。 3.保护桑毛虫的天敌——寄生蜂、寄生蝇。
预后
病程一般1周左右,可自愈,亦有达2周者,如毒毛继续刺激或搔抓,则病程往往达2~3周以上。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