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皮菌病
症状体征
嗜皮菌症常发生在牛、马、鹿和山羊等动物身上,人接触有病动物即可能发病。一般在接触2~7天,在一侧或双侧手背、前臂出现多数无痛性淡白色丘疹或脓疱,直径2~5mm,周围有充血带。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用药治疗
饮食保健
1、嗜皮菌病吃什么好?
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嗜皮菌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
预防护理
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病理病因
嗜皮菌属放线菌目嗜皮菌科,典型菌种为刚果嗜皮菌。其主要特征为好氧或兼性厌氧,基内菌丝体粗,0.5~5μm,被硬胶质囊包裹着,横隔分裂,成熟后菌丝体裂为碎片和球状体,遇合适条件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孢子直径0.5~1μm,顶端生5~7根鞭毛,萌发成菌丝,波曲状,有横隔。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
疾病诊断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菌落初为白或灰色,后变为橙色至黄色。革兰染色阳性,不抗酸。胞壁Ⅲ型,糖类型β(含马杜拉糖)。用牛心浸液血琼脂在有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的气体中,37℃培养均生长良好,可见气生菌丝,在27℃培养生长较慢。用沙堡琼脂培养不生长。
其他辅助检查:
并发症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发病机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