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马拉色菌病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起系统性感染。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要指斑癣及糠秕孢子毛囊炎,故将斑癣和糠秕孢子毛囊炎并,建立本病。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系。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起系统......
目录

概述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起系统性感染。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要指斑癣及糠秕孢子毛囊炎,故将斑癣和糠秕孢子毛囊炎并,建立本病。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系。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担孢科。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和正;孢子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要特征为能分解七苷。

3.球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有许多管,特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养源,故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养源,故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高危人群有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

症状

1.斑癣(tinea versicolor) 为皮肤浅表感染,损害为多数灰黄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频繁洗澡,可现淡红色斑疹初发如帽针大小,逐渐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盖大,数逐渐增多。可相互融,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发亮,搔抓时有麸皮样鳞屑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静止状态,则呈减色斑(图1)。次年又发。过缓慢。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见。 

2.糠秕孢子毛囊炎 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多于女,皮疹表现为小粟粒大暗红丘疹或毛囊性小脓疱,呈弥漫性在分布,好发部位为前胸、部、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小腿和面部。自觉中度或轻度瘙痒,亦有的伴灼热和刺痛感(图2)。少数病例可与斑癣并存在。 

3.系统性感染 临床表现与年龄相

(1)1岁以下婴儿组:严重基础疾病为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呼吸窘迫、气管发育不良、吸入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坏死性肠炎部畸等。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暂停、动过缓为常见表现。另可见肺炎、间质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养不良和呼吸衰竭等表现。

(2)儿童及成人组:严重基础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小肠切除术后、出性坏死性腺炎及脏器肿等。多有突然发热畏寒恶心呕吐无力症状,可有咳嗽、体温不稳定、关节疼痛等表现。

检查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据临床特征、真菌检查、Wood灯下金黄色荧光,诊断不难。对系统性病例凡有上述基础疾病并接受肠外高养治疗,临床上出现了急性感染征兆时,应通过真菌检查确诊。

1.真菌检查

(1)直接镜检(图3):用乳酸酚苯胺蓝直接染色,可查到集簇或在的孢子

(2)真菌培养:用含油脂的沙堡琼脂可培养出淡黄色,奶油状酵母样菌落。

2.组织病理 浅表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卵或弧。GMS、PAS或甲苯胺蓝染色可更清楚。真皮可有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或卵孢子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上部及附近真皮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系统性感染要表现为中、小管炎改变,成和栓塞,可有成及梗死。

中医辨证斑癣:中医认为本病由于热体被湿所侵,外感,留于腠理而成,亦有因汗衣湿溻,淹淅肤,复受日晒,暑湿浸滞毛窍所致。与中医白癜相当。如《医宗金鉴·外科法》记载:“紫白癜无痒痛,白因气滞凝,热体侵温相搏,毛窍塞发斑”。

治疗

(一)治疗

浅部感染可用复方雷琐辛酊、水氯酊、2%酮康唑咪康唑霜、1%联苯苄唑酊或霜、1%特比萘芬霜或凝外洗或涂搽。

中医治疗:系统性感染轻者停脂肪乳即可痊愈。重者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康唑和氟康唑服特比萘芬治疗本病无效。斑癣中医雄黄解毒30g加入百部120g摇匀外擦,或土槿皮10g、丁香10g加于50%~70%100ml中浸1周后外擦。

(二)预后

过缓慢。次年又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类固醇后脂膜炎

下一篇 毛霉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