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后脂膜炎
病因介绍
(一)发病原因
Spagnuolo认为本症属类固醇激素的并发症。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Spagnuolo认为由于停用类固醇激素,失去对脂肪沉积失控所致脂肪细胞内脂酶一过性障碍,引起脂肪细胞变性、损伤。
症状表现
通常停用类固醇激素后2周左右出现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质硬、境界清楚,有压痛,皮损表面颜色正常或潮红。多见于儿童,皮损常于皮下脂肪贮积最多的部位,如臀部、躯干、四肢近侧端等处。本病经历数周或数月后可自然消退。全身症状缺如,有时可有发热,关节疼痛,重者可有心脏、肠道脂肪贮积,甚而可引起心衰或胃肠症状,危及生命。
检查
组织病理:皮下脂肪小叶间早期有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晚期出现组织细胞、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脂肪细胞变性、细胞内含有针状结晶,类似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症所见脂肪结晶,甚至可见整个肠道脂膜炎病变。
诊断
并发症
由于本病和类固醇激素的使用有关,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患者可出现指因脂肪组织的重新分布,如背部以及面部的脂肪组织分布增多,而四肢的脂肪组织分布减少,我们称之为向心性肥胖。其次大量的,类固醇激素可引起钙质丢失,可导致无菌性的股骨头坏死。
治疗
护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