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溃疡分枝杆菌感染

溃疡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ulcerans infection),世界各地都有,要在热带雨林地区。本菌的自然宿和人类传播途径尚不清楚,昆虫可能是传播媒介。皮损好发于前及小腿。起初为坚实无痛性皮下结,破溃后成坏死性溃疡,边缘呈穿凿性缓慢扩大,周围皮肤隆起,有浸润及色素沉着,表面干溃疡底部为黏着性灰色假膜,一般溃疡较为表浅,个可深及膜。可分为溃疡前期(早期)、 溃......
目录

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为腐生寄生菌,生长缓慢,为非产色分枝杆菌,培养后生长温度在24~31℃,3~5周成菌落。本菌的自然宿和人类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污染的水、土或植物而感染,水中昆虫叮咬后也可感染,人与人之间沫传播尚未被实。溃疡分枝杆菌可产生一种可溶性多肽毒素,破坏组织,抑制单核细胞和T细胞反应。

临床表现

患者常为河流或温暖潮湿地带的妇女或儿童,常于外伤7~14天后发病,皮损好发于前及小腿,起初为单一、坚实、无痛性皮下结,偶尔可见卫星灶损害,结破溃后,成特征性的坏死性溃疡,有不规则扇形边缘,深部潜,基底充满坏死的脂肪组织溃疡可逐渐发展为大面积破坏性溃疡,但患者疼痛轻微,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不肿大。皮损数月后可自痊愈,极个可持续数年。后期皮损组织纤维化和瘢痕成可导致肢体挛缩畸

检查

溃疡基底组织或切可见到大量抗酸杆菌。将溃疡渗出液或新鲜组织在30~35℃培养可有分枝杆菌生长,培养6~8周可见菌落。组织病理检查早期可见真皮和皮下组织坏死,群集的抗酸杆菌粘附于真皮纤维溃疡期可见真皮纤维变性,汗腺周围水肿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表皮变性溃疡溃疡成3周后,部分病灶可见到巨细胞和沫细胞,表皮下有带状分布的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可出现结核结样肉组织

诊断

慢性的单发的结或潜溃疡,疼痛轻微,无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溃疡基底涂组织可见到大量抗酸杆菌,确诊需作培养及动物接种。

并发症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环产生血症

治疗

感染早期的结以局部切除为,大损害切除后需要植皮。全身治疗氯法齐明(氯苯吩嗪)疗效较好,应积极预防继发感染

预防

在高危人群中接种卡介苗可预防该病,特对婴儿有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短暂,需多次接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包虫病

下一篇 鹿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