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分枝杆菌感染
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为腐生寄生菌,生长缓慢,为非产色分枝杆菌,培养后生长温度在24~31℃,3~5周形成菌落。本菌的自然宿主和人类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污染的水、土或植物而感染,水中昆虫叮咬后也可感染,人与人之间飞沫传播尚未被证实。溃疡分枝杆菌可产生一种可溶性多肽毒素,破坏组织,抑制单核细胞和T细胞反应。
临床表现
患者常为河流或温暖潮湿地带的妇女或儿童,常于外伤7~14天后发病,皮损好发于前臂及小腿,起初为单一、坚实、无痛性皮下结节,偶尔可见卫星灶损害,结节破溃后,形成特征性的坏死性溃疡,有不规则扇形边缘,深部潜行,基底充满坏死的脂肪组织。溃疡可逐渐发展为大面积破坏性溃疡,但患者疼痛轻微,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不肿大。皮损数月后可自行痊愈,极个别可持续数年。后期皮损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可导致肢体挛缩畸形。
检查
溃疡基底组织涂片或切片可见到大量抗酸杆菌。将溃疡渗出液或新鲜组织在30~35℃培养可有分枝杆菌生长,培养6~8周可见菌落。组织病理学检查早期可见真皮和皮下组织坏死,群集的抗酸杆菌粘附于真皮胶原纤维;溃疡期可见真皮胶原纤维变性,汗腺周围水肿小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表皮变性形成溃疡;溃疡形成3周后,部分病灶内可见到巨细胞和泡沫细胞,表皮下有带状分布的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组织上方可出现结核结节样肉芽组织。
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防
在高危人群中接种卡介苗可预防该病,特别对婴儿有保护作用,但其保护作用短暂,需多次接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