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汗孔角化病

汗孔角化病(porokeratosis)是一种特殊的角化异常以组织中出现层(cornoid lamella)为特征,层是呈细的的紧密排列的角化不全细胞分布于整个角质层所成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见于PM、PP-PD、DSp和DSAP。LP见于单合子双胞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的相似性,以及同一患者或同一家族的不同患者共存不同临床类型,提示不同的临床表现存在共同的遗传景。本病......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见于PM、PP-PD、DSp和DSAP。LP见于单合子双胞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的相似性,以及同一患者或同一家族的不同患者共存不同临床类型,提示不同的临床表现存在共同的遗传景。

病机

本病分型依据其病理特征-层和相的临床表现。但应注意,层也见于许多与本病无的疾病,如炎症、增生和新生物成。Reed和Leone提出本病因表皮细胞突变克隆沿外围扩增导致克隆群体与正常角质成细胞边界层。异常克隆可能具遗传性,其他诱因导致临床症状。其中一个诱因是紫外线,与DSAP相。另一诱因为免疫抑制,常见于器官移植和HIV感染者,与DSAP和DSP相。重度的免疫抑制因免疫监视降低,有利于异常角质成细胞克隆出现,最终导致恶性转化。

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界限清楚的角化不全,呈中萎缩的环线形或斑点样。临床有5种类型:典的Mibelli型(PM)、播型浅表型(DSP)和播型光化性浅表型(DSAP)、掌型(PPPD)、线型(LP)和斑点型(常与PM和LP相)。

1、Mibelli型损害始为小的、棕色、角化性丘疹,逐渐扩大成规则和环斑块伴有界清、高起的角化性边界。边界常高于1mm,包含线状沟。损害表现为角化过度和状。中常为萎缩性、无毛发且出汗缺乏,伴有色素沉着或失。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的数个损害。以四肢肢端、部和外生殖器常见。也见于面部和口腔,可累及至掌

本型始于儿童期,和损害过数年后缓慢扩大,常为非对称性。本型具特征性,为局限性,多为单侧,损害较大,界限清楚且具诊断性的沟纹。男性多见。

2、播型浅表型和播型光化性浅表型DSP较为泛发,要累及四肢,为双侧对称性。损害也见于腋窝、沟、会阴、掌和黏膜处(图1)。约50%的病例,损害见于曝光部位(DSAP),在夏季加重。损害较小、浅表性、较为单一、成簇状,在四肢伸侧甚至可见数百个。损害始为小的角化性丘疹,多伴中小凹,直径1~3mm。多干,可有红斑、色素沉着或正常肤色。逐渐增大呈浅表性环损害,伴轻度中萎缩,绕以间断的具端沟纹的堤状隆起。DSP和DSAP相对常见,常于30~40岁时发病,历数年缓慢发展。尽管女性多见,但家族发病时男女比例各半。紫外线曝时间过长如银屑病患者的光化治疗和光疗可导致DSAP加重或延长病程。DSAP见于日照强的地区,在黑人中少见。

3、掌为小的浅表性相对单一的损害,边界清楚,周围呈堤状隆起,高度不超过1mm。掌部角化较为广泛,沿着隆起的纵向沟纹较为明显。损害首先见于掌,随后向四肢、躯干等部位扩,包括非曝部位,数较多。有瘙痒和刺痛感。黏膜处损害较小、环或呈匐性、乳白色且无症状,数较多。男性发病是女性的两倍。常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始发病。

4、线型可表现为单侧、线状且广泛累及,类似线性表皮。损害与Mibelli型相同,包括苔藓样丘疹、小环损害、伴中央萎缩的角化过度斑块和特征性周围堤状隆起。成群分布,沿四肢线状排列,远端易受累。在躯干部可呈带状分布。可累及单侧四肢,也见于同侧的面部和躯干。始于婴儿或儿童期。遗传特征尚未明确。可与其他临床类型伴发。有恶化的报道。

5、斑点型常与Mibelli型或线型相。为见于掌部的大量、小的、不连续的斑点,角化过度,伴有细的高起边缘。损害可呈线状排列,也可聚集成斑块样。临床上必须注意与斑点型掌角化症相鉴

据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做活组织检查实。本病组织病理象有诊断价值。

检查

组织病理:环状损害中央显示轻度角质层增厚,粒层正常,棘层萎缩,在汗管及堤状边缘处则高度角化,粒层消失,棘层增厚。真皮浅层有以淋巴细胞为的炎症浸润,纤维与附属器萎缩。最好切下带有中央沟的堤状隆起边缘做病理检查。镜下中央沟显示为充满角蛋白的表皮性凹陷。其中有角化不全柱,即所谓层。角化不全柱基部有异常表皮细胞。这是本病各型均具有的最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诊断

据临床表现一般可诊断,必要时予病理活检以实。

治疗

1.全身疗法

泛发者服维A酸类药物调上皮角化,如阿维A、异维A酸。也可氯喹氯喹

2.局部治疗

少而范围小的皮损可用冷冻、二氧化碳和激光、刮除术、磨削术、线性切除,及外用维A酸类、5-氟尿嘧啶咪喹莫特软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