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关节炎型牛皮癣

关节炎型牛皮癣是一种病。关节炎银屑病(牛皮癣)约占银屑病的2%,好发于女性,往往在常型银屑病久病之后出现,也可反复发作症状恶化时造成。除具有典型的牛皮癣皮肤症状外,还可伴有关节病变。虽然多数是发生在已确诊的活动性皮肤病患者,但也有些病人(特是儿童)的关节病发生在银屑病之前。银屑病的皮肤损害程度,虽与关节炎的发生相性不大,但有椎关节病及指/甲有泛发性点状凹性改变家族史的人,发生银屑病关节炎......
目录

简介

关节炎银屑病(牛皮癣)约占银屑病的2%,好发于女性,往往在常型银屑病久病之后出现,也可反复发作症状恶化时造成。除具有典型的牛皮癣皮肤症状外,还可伴有关节病变。虽然多数是发生在已确诊的活动性皮肤病患者,但也有些病人(特是儿童)的关节病发生在银屑病之前。银屑病的皮肤损害程度,虽与关节炎的发生相性不大,但有椎关节病及指/甲有泛发性点状凹性改变家族史的人,发生银屑病关节炎的险增加。银屑病关节炎的遗传相性是多相性的。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各家说法不一,其中要有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失调等说。   1.遗传因素 本病常有家聚集倾向,一级家属患病率高达30%,单卵双生子患病危险性为72%。国报告有家族史者为10%~23.8%,国外报道为10%~80%,一般认为30%左右。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不完全外显率,但也有的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联遗传。   2.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有人曾对银屑病伴有病毒感染的病人进抗病毒治疗,结果银屑病关节炎病情也随之缓解。   (2)链球菌感染:据报道,约6%的病人有部感染史及上呼吸道症状,而且其抗“O”滴定度亦增高。   (3)代谢障碍:有人认为,脂肪、蛋白质、糖三大物质代谢障碍对本病有致病作用,也有人认为这三大物质代谢异常是继发现象,还有人认为本病与三大物质代谢障碍无。   (4)分泌功能障碍银屑病与分泌腺机能状态的相作用早已起人们的重视。   (5)神经精神障碍:以往文献常报告精神因素与本病有,如精神创伤有时可起本病发作或使病情加重,并认为这是由于精神受刺激后管运动神经张力升高所致。可是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精神受严重创伤者特多,但未见本病发病率增高。   (二)发病机制   1.Henseler等建议将银屑病分为2型 Ⅰ型为遗传型(6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起病年龄轻,男性平均22岁,女性16岁。病程不规则,可为泛发性,HLA-CW6阳性率高达85%(相对危险性4.5),此型50%患者其父或母患有银屑病。Ⅱ型为发型,发病高峰年龄为60岁,15%患者与HLA-CW6相(相对危险性为7.3)此型患者父母无本病。新近研究提示HLA与银屑病关节炎的临床类型有密切系,如非对称性周围型关节炎与HLA-B38、B17、B13、CW6等有柱炎与B27或B39有。另外还发现关节炎较早发生与HLA—DR4和DRW53相,疾病严重性与DQW3相关节间隙变窄和侵蚀与HLA-A9和B5相。   2.有人实在棘细胞核有嗜酸性包涵体,然而也有人否定此种包涵体的存在。虽然对病毒感染的致病作用似有一定依据,但至今尚未分离出起本病的特异性病毒。幼儿患者常有急性扁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史,青霉素治疗和摘除腺后症状缓解。这些都说明感染因素对本病有致病作用。   3.有人报告本病病人的皮损缺乏两种,与辅酶Ⅱ相结的草酰乙酸氢酶,这两种酶与皮肤的成熟和角化成有。还有人发现病人乳酸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升高,琥珀氢酶下降。这些酶的改变还不能肯定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但肯定它们对糖的代谢有影响。有研究发现,病人皮损缺乏环磷酸腺苷。表皮的增殖和分裂是由于缺乏环磷酸腺苷所造成的。环磷酸腺苷还有激活磷酸化酶的作用,从而可影响糖的代谢。如果表皮环磷酸腺苷的含量降低,其糖原含量即增多,表皮细胞有丝分裂增强,转换率加快。正常表皮细胞转换时间为4周,而银屑病转换时间可缩至3~4天,这说明皮损中环磷酸腺苷含量降低有一定致病作用。   4.Farber指出,约有1/3的病人在妊娠期银屑病可以缓解,而分娩后病情又恶化。国亦有人报告用妊娠尿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有些病人还可以出现垂体-上腺功能障碍。尿17-酮类固醇减少。临床上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5.病理   (1)皮肤病理:据皮损特征,一般分为常型、脓疱型和红皮病型。   ①常型:表皮改变较早,在表皮层中有角质增生,要为角化不全。角化不全细胞可结状,其间充有空而折光,故肉眼观察为银白鳞屑。在静止期,角化过度可能较角化不全更为显著。在角化层或角化层下,有时可见由中性粒细胞组成的小脓肿,此系中性粒细胞由真皮乳头层上端毛细管向表面游走所致,多见于早期损害中,很少见于陈旧性损害中。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增厚,伴有表皮突延长,末端常有增厚,有时可与邻近的表皮突相连接。在乳头部棘细胞层中可有明显的细胞间隙水肿。在早期皮损中,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性存在于棘细胞层。真皮上部毛细管扩张迂,管壁轻度增厚,伴有间质轻度到中度炎性细胞浸润。在陈旧的损害中,其浸润是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浆细胞浸润以乳头部最为显著,乳头部可向上伸长,并有水肿,常延长到表面角化层,其端的棘细胞层变薄,仅残存有2~3层细胞。该处常无颗粒细胞,因此,较易刮破乳头部的小管而造成临床上的点状出。由于表皮突延长和增宽,真皮乳头也相应增长和变狭窄,而呈棒状或指状。   ②脓疱型:其病理改变基本与常型相同,但角化层可见有较大的脓疱,疱要为中性粒细胞。棘细胞层增厚与棒状乳头变化均不明显。真皮层炎性浸润较严重,要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   ③红皮病型:除有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外,其他变化均与皮炎相似,呈显著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与消失,棘细胞层肥厚,表皮突延长,有明显的细胞水肿,但不成水疱。真皮上部水肿管扩张充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嗜酸粒细胞。晚期浸润多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等。   (2)关节病理:基本与湿关节炎相似,但缺乏典型的类湿。早期可有滑膜水肿和充,以后滑膜细胞轻度增生,绒毛成。滑膜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程长者成纤维细胞增生,滑膜发生纤维化。典型改变为指()溶解,系膜非炎症性增生而使皮质间断性丧失所致。同时可伴有成细胞活性增强而起的轻度新成,但整个过程,是与溶,并以足部关节改变为明显。

治疗

(一)治疗   1.西医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较快的消炎止痛作用,对大多数银屑病性关节炎有效,为首选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非普拉宗、双氯芬酸、阿西美辛及舒林酸等,可据病人耐受能力、临床疗效及济条件选择一种服。   (2)细胞毒药物:由于本病在皮肤组织病理上有表皮细胞增殖过速,故可采用某些抑制DNA成的细胞毒药物来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以达治疗的。这类药物对本病虽有一定疗效,但会产生毒性反应,而且停药后容易复发。在用药期间要常检查功能和白细胞,并严格选择适应。   ①甲氨蝶呤:为氨蝶呤的衍生物,对银屑病有较好疗效,但该药的中毒量和治疗量很接近,安全范围较窄,并可起广泛性肝脏纤维化,故使用时要严格选择适应。该药适用于红皮病型、脓疱型以及有广泛性皮损者,其与氨蝶呤钠(白宁)相同。在用药期间不能并用磺胺类水杨酸类、四环素族、氨苯甲酸苯妥英钠等药物。因甲氨蝶呤附着于浆蛋白上,可被上述药物置换,干扰它在小管的排泄,从而增加其毒性。可以服、注射或静注射,每周用量20~25mg,或每天服2.5mg,连服5天,停药2天,再服5天,再停药7天。Weinstein表皮细胞动力原理,提出每12小时服2.5~7.5mg,连服3次,以后每周以同样法给药。其理由是正常表皮细胞的周期为457小时,而本病的表皮细胞周期仅为37.5小时。该药要作用于细胞周期中DNA成期,可阻止DNA成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一次服药后作用12~16小时,连服3次,可于36~48小时使全部病变表皮均受到抑制。对关节病变组织细胞的作用原理也是这样。正常表皮细胞因细胞周期长,进入DNA成期少,故副作用亦少。   其他免疫抑制硫唑嘌呤、羟基脲、巯嘌呤环孢素A等均有效,应据各自的优缺点选择使用。   ②维A酸(维甲酸)本药对银屑病皮损和关节炎都有效,以全反式维A酸疗效好,每次服0.5Mg/kg。本药有致畸作用,妊娠哺乳期妇女用,有功能不全者最好不用。   ③乙亚胺其中常用的是乙双吗啉,虽然疗效好,但有诱发病的作用,故不应再使用。   (3)糖皮质激素前一般不张服用此类药物,因其副作用大,且减量或停药后可发生反跳现象。   2.非药物治疗   (1)光化疗法:甲氧沙林(8-甲氧脂素),2小时后照射长波紫外线,对银屑病皮损疗效较好,有报道关节炎的症状也能相应的减轻。   (2)物理疗法:短波电疗法、超声疗法、全身矿泉热水浸法、全身法。   (3)麻醉疗法:星状神经阻滞、指关节滑膜注药疗法、骶髂关节滑膜注药疗法、膝关节滑膜注药疗法。   (4)其他治疗:理治疗及外科关节术。   (二)预后   本病病程漫长,可持续数十年,甚至可迁延终身,易复发。银屑病患者预后一般较好。少数病人关节受累广泛,皮损严重,致残率高。急性病关节炎本身很少起死亡,然而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可起致命的并发症,如严重感染、消化性溃疡及穿孔等。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