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疱性甲虫皮炎
基本介绍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6%-0.009%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头痛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7天
治愈率:75%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人接触地胆科(Meloidae)及Oedemeridae族甲虫通过释放一种起疱剂,即斑蝥素而引起皮损,这种斑蝥素在甲虫体内含量丰富;第三种发疱性甲虫皮炎由隐翅虫科(staphyhinidae)的隐翅虫引起,它含有另一种发疱剂——岬毒素,只有当它们停留于人体皮面,因拍打虫体损伤,压碎时,其体内的发疱毒液流出污染皮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反应。
(二)发病机制
人接触地胆科(MeloidAe)及Oedemeridae族甲虫后,岬毒素污染皮肤,引起局部皮肤炎症反应,数分钟会发生轻度灼烧感,在一天内会发展成多个水疱,常呈线状排列。
预防
并发症
常见症状
多见于夏季,好发于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甲虫落于人体皮肤后,因拍打虫体立即出现水肿性红斑,继之于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丘疹,水疱,脓疱,常呈线状排列,长短不一,条状损害外围可有散在分布的丘疹,水疱,自觉瘙痒,灼痛。
检查
根据皮肤科检查以及被虫咬过的病史可以诊断:
1、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2、损害数目不定,分批出现,散漫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亦有呈现水疱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
诊断鉴别
治疗
护理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