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地方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国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地斑疹伤寒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国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发病......
目录

疾病简介

斑疹伤寒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国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要是蚤体的莫氏立克次体人体破损的皮肤表面进入人体导致人感染莫氏立克次体,从而使人患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态及生化特点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是DNA同源性研究显示两者并没有密切系。莫氏立克次体接种雄性豚腔,可阴囊明显肿胀,称之为豚阴囊现象,是与普氏立克次体的重要鉴法。大、小都对普氏立克次体不敏感。

传染源是本病的要传染源,以蚤→环流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蚤只在死后才吮人而使人受染。因曾在虱体分离到莫氏立克次体,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而传播本病。此外,牛、羊、猪、马、骡等也有可能作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蚤吮吸病时,病原体随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且可在蚤体长期存在。当受染蚤吮吸人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抓破处进入人体;或蚤被打扁压碎后,其体病原体也可同一途径侵入。进食被病排泄物污染的饮食也可得病,干蚤粪的病原体偶可成为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受染。螨、蜱等肢动物也可带有病原体,而成为传病媒介的可能。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强而持久的免疫力,与流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

特征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全球发,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华北、西南、西北发病率较高,晚夏和秋季多见,可与流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同一地区。

发病机制

与流斑疹伤寒者基本相似,但管病变较轻,小管中有成者少见。

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报告中以小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得病后有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对普氏立克次体有交叉免疫,感染莫氏立克次体也可与具相当的针对普氏立克次体的免疫性。

疾病病状

潜伏期为1~2周,临床表现和流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急性起病,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较流斑疹伤寒轻,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较少发生烦躁谵妄昏睡意识障碍,约50%可伴有轻度肿大,肿大较少见,本病预后良好,多在发病第2周恢复。但老年患者或未治疗患者感染后可陷于极度衰弱恢复期延长。

1.发热:起病多急骤,少数患者有1~2天的乏力、纳差头痛等前驱期症状,体温逐渐上升。第1周末达高峰,多在39℃左右稽留热或弛张热,热程多为9~14天,体温多逐渐恢复正常,最长25天,可伴发冷头痛身痛结膜充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较流斑疹伤寒轻,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较少发生烦躁谵妄昏睡,及意识障碍约50%。也可有听力减退烦躁不安,膜刺激征,昏迷小便失较罕见。

3.皮疹:50%~80%的患者在发病第5天始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疹,直径约1~4mm,继成暗红丘疹,压之退色,极少为出性。常初发于胸部,于24h迅速扩展至颈下肢等处,面及掌部少见。近年来国报道出现皮疹者不足10%,皮疹出现时间及特点与流斑疹伤寒相似,但皮疹数量少,多为充性,出性皮疹极少见。皮疹于数日可消退。

4.其他:约1/3~1/2患者有轻度肿大,很少受累,故环系统症状和体征少见,并发症亦很少发生。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美国报道儿童斑疹伤寒的特点有49%的患者有发热头痛及皮疹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消化系统症状者为77%,病程12天(5~29天)实验室检查可出现多个器官系统(如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异常,但严重并发症极少见。

5.并发症:气管炎最多见,气管肺炎也有报道。

疾病危害

感染后病死率不到5%。

诊断鉴别

助检查

较为敏感和特异的试验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乳凝集试验、补体结试验、固相免疫测定等,所用抗原为特异性莫氏立克次体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效价在发病后1周升高者达50%,15天升高者几乎达100%, PCR法可检测标本中的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

1.象:发病早期(7天以)1/4~1/2的病例有轻度白细胞和减少,随后近1/3的病人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为正常,明显增多或减少者罕见。

2.检查:

(1) 患者清也可与变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效价为1∶160~1∶640,较流斑疹伤寒为低。阳性反应出现于5~17病日,平均于11~15天,外斐试验虽然敏感,但特异性差,不可用以与流斑疹伤寒相区

(2) 以莫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清作凝集试验补体结试验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与流斑疹伤寒相鉴

(3) 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清谷丙转氨酶升高,酶原时间可延长,但DIC较少见,部分病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严重的病例可出现酐和尿素氮升高。

(4) DNA探针杂交与PCR基因扩增技术联检测患者中立克次体DNA同样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3.动物接种: 将患者液注入雄性豚腔,动物一般于接种后5~7天发热阴囊睾丸鞘膜炎而肿胀,鞘膜渗出液涂可见肿胀细胞质有大量的病原体,需要注意一般试验室不宜进动物试验,以免感染在动物间扩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

4.电图可显示低电压ST-T改变等,胸部X线检查常见部间质感染征象。

诊断

(一)诊断据流资料及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依赖试验,豚接种分离病原体确诊。

(二)鉴诊断 本病需与伤寒、流感、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区

1.伤寒(typhoidfever):是由伤寒杆菌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血症,网状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溃疡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部不适,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但本病的临床表现要系病原至全身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起。可依据流资料,临床过及免疫检查结果做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2.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呼吸道外的各种病症。典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呼吸道症状较轻。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软上有滤。本病系流感病毒起,该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直径80~120nm,球或丝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大范围流

3.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丛林斑疹伤寒(scrub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4.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是由各种不同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类和猪为要的传染源。因个体免疫水平的差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者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充、腓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中期可伴有弥漫性出,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动脉塞性炎症等。弥漫性出功能衰竭常为致死原因。

疾病治疗

与流斑疹伤寒基本相同。国曾有(1985年)报道186例患者,101例以多西环素200mg顿服治疗;85例则采用四环素每日2g(4次分服),疗程5~7日。结果2日退热者多西环素组为77%,四环素组为26%,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多西环素组的复发率为3.9%,四环素组为2.4%。提示多西环素效果优于四环素,近来报道显示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培氟沙星等对本病治疗也有效。国也有认为除确诊早或有并症者可加用多西环素外,其他病例可不必使用抗生素。病人体温常于治疗始后1~3天降至正常,体温正常后应该再用药3~4天。

疾病预后

良好,多西环素氯霉素等及时治疗后很少死亡。

疾病预防

从灭、灭蚤灭虱着手,预防接种同流斑疹伤寒,对象为灭工作人员及与莫氏立克次体有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并发症

并发消化道症状关节肉疼痛,淋巴结肿大,肿大膜炎,肺炎炎和心包炎,等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专家观点

随着卫生条件改善,该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感染者普遍病情较轻,近年来虽然有发病报道,但是未再出现死亡病例,但是在从事动物饲养、实验和灭工作人员直接仍需要加强宣传,使大家了解该病,一旦感染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可接种灭活疫苗。

相关疾病

虫媒传染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电烧伤

下一篇 多形性日光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