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多形性日光疹

性日光疹亦称多性光敏疹,系光变应性反应,为反复发作的慢性多性光感性皮肤疾患。大多数病例的致病光谱在UVA范围,但有的病例由UVB或既对UVA又对UVB致病。绝大多数病例光斑贴试验阴性。约15%的患者有光敏家族史。性日光疹是皮肤对日光照射而出现的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发病机理不清楚,致病的光谱要为中波紫外线(UVB),部分患者除UVB外,长波紫外线(VUA)及可见光均可诱发本病。发病可......
目录

概述

性日光疹是皮肤对日光照射而出现的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发病机理不清楚,致病的光谱要为中波紫外线(UVB),部分患者除UVB外,长波紫外线(VUA)及可见光均可诱发本病。发病可能与患者表皮色素含量、年龄、分泌功能及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锌、铜)有。多于春季和初夏发病,以中青年女性好发。

病因

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遗传与地理环境可能是重要致病因素。大多数认为是由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光变态反应。其致病光谱要是中波紫外线和长波紫外线。日晒过程及所承受照射量大小,不同病人其差异很大,部分病人有家族光敏史。

临床表现

真皮乳头水肿,苍白淡紫,真皮浅层及深层管周围显示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有的可见表皮改变为海绵水肿表皮水疱及个坏死的角朊细胞,有的仅真皮浅层或深层管周围,而无明显乳头水肿

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多在春末夏初季发病,秋冬自然痊愈。皮损好发于日光暴部位,以面及颈部多见。皮疹为多性,病程约3~5个月。据皮疹态分为四型。

1.斑块型皮疹为红色暗红状或稍隆起的浸润性斑块,约有20~25mm大小,严重而时间长久者,可有周围毛细管扩张和皮肤异色症改变。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自觉剧痒。此型多见。

2.红斑型皮疹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红色暗红水肿丘疹,边缘稍隆起。

3.湿疹型皮肤潮红、肿胀,表面可见密集的针头至米粒大小丘疹、水疱、糜烂、结痂屑,似湿疹样外观,有时呈苔藓样变,自觉剧痒。本型少见。

4.痒疹型皮疹为红斑,米粒至绿豆丘疹,结。病程较久可呈苔藓样变。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自沉瘙痒。此型少见。

检查

病理检查可见真皮乳头水肿,苍白淡紫,真皮浅层及深层管周围显示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有的可见表皮改变为海绵水肿表皮水疱及个坏死的角朊细胞,有的仅真皮浅层或深层管周围,而无明显乳头水肿

诊断鉴别

据发病史,好发季,慢性过程,紫外线红斑反应试验呈异常反应等,不难诊断。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

1.湿疹:皮损发生与照射及季

2.多生红斑:损害多见于手足,如有典型虹膜样红斑更易区,发病与光照无

3.红斑狼疮:皮疹为持久性红斑,表面有角化性磷屑,毛囊扩大,以及萎缩性疤痕和毛细管扩张。

4.神经皮炎丘疹扁平与皮纹走一致,与光照射无,无季影响。

治疗

1.局部治疗

外出前可搽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钛霜,4%二苯甲酮洗或霜,二羟基丙酮及萘醌洗,皮质类固醇激素霜等涂搽,每日2~3次。

2.全身治疗

(1)抗组织胺药赛庚啶2~4mg;扑尔敏4~8mg每日一次服。息斯10mg;克敏能10mg每日一次服。

(2)抗疟药氯喹250mg每日2~3次服,病情控制后减至每日1~2周后,间隔2~4天递药量一次。硫酸羟基氯喹100mg每日1次服,服药期间注意其副作用,后者比前者副作用轻。

(3)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皮疹严重,特湿疹样烃的皮疹。可用强的松每日30~40mg服,一周以后,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4)硫唑嘌呤对严重光敏感者及湿疹样改变病人效果显著。有报导硫唑嘌呤成功治疗严重的多日光疹,但作者认为该药不适大多数病人,仅对非生育年龄,有严重性日光疹,对其他治疗无效的病人,采用硫唑嘌呤是一个短期的间隙疗法。量50mg,每日二次,一般2~4个月缓解。少数用6~8个月可停药。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白细胞、功。

3.光化疗法

8-甲氧脂素和长波紫外线(PUVA)照射,对活动期病变有效。照前二小时服8-甲氧脂素20mg,PUVA照射应从最小光毒量或1焦始。如在春末夏初季之前照射亦有预防作用。

4.中医中药治疗

湿治则清热为可用荆防汤加减。热型则以凉血清热为用消汤。湿疹改变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痒疹改变可用逍遥桃红四物汤化裁。

相关问题

什么原因会

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遗传与地理环境可能是重要致病因素。大多数认为是由日光致敏起的迟发变态反应。本病对紫外线照射起改变的皮肤抗原的免疫致敏性。

同青春痘的鉴

性日光疹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光感性皮肤病,其皮疹具有多性,春夏农村多发。尤其是在曝晒太阳数小时或数日后,于暴部位出现瘙痒和发疹;皮疹呈多性,为针头大、

病理改变

真皮乳头水肿,苍白淡紫,真皮浅层及深层管周围显示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有的可见表皮改变为海绵水肿表皮水疱及个坏死的角朊细胞,有的仅真皮浅层或深层管周围

日光疹的病理生理

表皮改变为角化不全和灶性海绵成,棘层肥厚;表皮水肿,真皮浅层和深层管周围有中等密度的致密淋巴细胞浸润,也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管扩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有以下几面因素参与发病:

(一)遗传 3%~45%的患者有遗传素质。性日光疹的HLA型中,明有统计意义的是HLA-A24、HLA-Cw4。Ross等(1992)的分析为HLA-A24、A28、B51、B35、Cw4。

(二)分泌改变 本病女性易发病,妊娠似可影响疾病的过程。Neuman等(1988)报告14例中7例在第一次分娩后发病,4例在第2次分娩后发病,另3例在第一次妊娠期间虽曝晒日光亦未发病。

(三)微量元素和代谢改变 患者锌含量下降,影响DNA、RNA聚酶功能,导致紫外线照射细胞损伤后修复功能的障碍。患者锰明显增高,锰在发病因素中可能起致敏作用,同时在紫外线起皮肤损伤DNA修复过程中可能造成基因的突变和复制的错误,导致了皮疹的发生。Neuman等(1986)指出色氨酸代谢异常在本病病因中是重要的。

(四)超氧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胡跃等(1994)测定患者SOD活力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因此在紫外线作用下,机体发生光氧化反应,产生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与许多生物分子起反应,攻击体不饱和小分子,使蛋白质变性,固醇和脂肪酸氧化,DNA断裂,从而导致细胞表面受体改变甚至组织损伤坏死,产生临床症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地方性斑疹伤寒

下一篇 叩头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