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梅毒肾病

梅毒肾病梅毒起的免疫性损害。梅毒传染与发病过程的特点是周期性潜伏与再发,其原因与机体免疫力的产生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梅毒螺旋体可以侵犯机体某些部位。梅毒肾病要发生于后天性二期梅毒,其发生率较低。梅毒肾病临床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一般功能和压多为正常。一般而言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蛋白尿在6个月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续1年左右。梅毒肾病征往往可自缓解。梅毒肾病往往......
目录

梅毒肾病

梅毒传染与发病过程的特点是周期性潜伏与再发,其原因与机体免疫力的产生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梅毒螺旋体可以侵犯机体某些部位。梅毒肾病要发生于后天性二期梅毒,其发生率较低。临床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一般功能和压为正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蛋白尿在6个月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续1年左右。梅毒肾病征往往可自缓解,梅毒肾病往往可以在抗梅毒治疗后完全消失。

疾病概述

梅毒传染与发病过程的特点是周期性潜伏与再发,其原因与机体免疫力的产生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梅毒螺旋体可以侵犯机体某些部位。梅毒肾病要发生于后天性二期梅毒,其发生率较低。后天性梅毒损害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急性肾病征、膜性小球肾病、急性进小球肾炎等,而后者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对新近发生的肾病征患者应常规进梅毒检查,以排除梅毒的可能性。

梅毒肾病临床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一般功能和压多为正常。一般而言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蛋白尿在6个月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续1年左右。梅毒肾病征往往可自缓解。梅毒肾病往往可以在抗梅毒治疗后完全消失。

症状体征

梅毒肾病临床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一般功能和压多为正常。一般而言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蛋白尿在6个月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续1年左右。梅毒肾病征往往可自缓解。梅毒肾病往往可以在抗梅毒治疗后完全消失。由先天性梅毒起的梅毒性相肾病,也有报道。其临床表现为水肿血尿、严重的蛋白尿以及轻度功能不全。在普通和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小球膜增殖、局灶性毛细管外增生性小球肾炎以及膜上皮间有广泛免疫复物沉积。诊断越早预后越好。

疾病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属小螺旋体科密螺旋体属。梅毒的病原体因其体液透明,表面光滑,折光力较强而不易染色,故又命为苍白螺旋体。苍白螺旋体是一种细长的螺旋状微生物。用油镜观察,可发现它以下列式运动,旋转前进依靠长轴旋转向前,是侵入人体最要的式;摆动身体呈波浪式左右摆动向前,为最常见的运动式;另一种式为伸缩旋移动其身体一伸一缩,改变旋而向前爬。螺旋体运动速度很快,常呈上述3种式的混运动。

苍白螺旋体在体能长期寄生生长繁殖,具有强盛的繁殖力和致病力,但离人体后生活力和抵抗力却很弱,对干、温度、湿度及化药品很敏感。在干环境中1~2h即死亡。对高温敏感,对低温耐受力较强。在100℃时立即死亡;在60℃时可存活3~5min;在阳光照射下迅速死亡;在0℃时存活1~2天;在-78℃时存活数年。在肥皂水中立即死亡;在0.1%苯酚溶液中15min死亡;在5%甲醛溶液中5min死亡;用1:5000氧化溶液可立即将其杀死;0.1%新洁而灭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梅毒肾病的发病机要是由于免疫复成并沉积于上皮下,损害。在患者外周中也发现有免疫复物(如补体C1q-结活性与抗补体物),提示这些外周中的免疫复物对梅毒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检查

诊断:确诊梅毒的患者如又出现尿常规异常蛋白尿血尿)、水肿功能损害,排除原发性脏疾病及其他继发性脏疾病者,可诊断为梅毒肾病

实验室检查:

1.梅毒病的实验室检查

(1)苍白螺旋体检查:是梅毒病原诊断的重要法,为梅毒实验室诊断的有力据。检查法为:①暗视野检查;②涂染色检查;③免疫荧光检查④家兔感染试验(RIT);⑤组织染色检查。检查结果:一期梅毒病变中阳性;二期梅毒皮肤、黏膜病变或液中阳性,检出率为80%~85%;晚期梅毒皮肤、黏膜病变或液中多为阴性。

(2)梅毒清试验:也称梅毒清反应,是梅毒免疫检查的要手段,为梅毒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指征本试验或临床应用于常规诊断;也适于在大量人群中进筛选检查;或用来观察疗效;判断是否复发或再感染;用于早期诊断(如RPR试验);用作定量试验,以测定患者的反应素强度,并排除前带现象;鉴早期或晚期潜伏梅毒;鉴胎传梅毒与被动反应素血症;若采取液作VDRL试验,也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

检查结果为:

一期梅毒:早期阴性,后期阳性,阳性率为53%~86%。一般在感染后4周,有时5~6周,VDRL(USR)试验阴性,至6~8周后阳性率可达90%~100%。而FTA-ABS试验于第2周即呈阳性。

二期梅毒:不论何种试验,阳性率均达95%~100%,未治疗者阳性率或滴度更高。阳性几率达100%,且为强阳性,如出现阴性则表示病人抵抗力低,无反应能力,预后较差。二期复发梅毒阳性率为60%~100%,且滴度高(至少1∶60),复发愈早,阳性率愈高。

③晚期梅毒:阳性率降低,未治疗者清反应素试验为70%~80%,特异性抗体试验为93%~100%。心血梅毒阳性率为80%~96%,麻痹痴呆阳性率可达100%。一般而言,感染时间愈长,阳性率愈低。

(3)液检查:苍白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后,可通过检查液检查细胞计数、蛋白测定、螺旋体检查、螺旋体DNA、反应素试验和特异性抗体试验。如条件许可,可液VDRL(CSF-VDRL)试验、CSF-FTA-ABS试验或CSF-TPHA试验,还可检查苍白螺旋体DNA。应用免疫印迹试验、19s-IgM-FTA-ABS试验、IgM-SPHA试验、IgM-Captia试验及CSF单克隆IgM抗体试验等,特异性均很高。检查指征为驱治疗后1年的早期梅毒;病期不明的梅毒或晚期梅毒;复发梅毒(不论临床复发或清复发);病程超过2年且未治疗的梅毒;所有潜伏梅毒患者。

2.化验检查:可见血尿、严重的蛋白尿以及轻度功能不全。

3.其他助检查:本病除梅毒的典型病理变化外,小球病变程度不一,从轻微病变到严重的增殖病变。要的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系膜增殖及上皮下发现免疫沉积物,有的患者活检发现有间质单核细胞浸润。免疫荧光镜检下可见小球上皮下有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系膜区除有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外,还有IgM沉积。

流行病学

梅毒的流状况是1990年美国报告梅毒病人134375例,其中早期梅毒50223例。此后,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1997年报告早期梅毒患者8551例,比1990年降低了83%。

1.传染源要是梅毒病人。一期梅毒病变和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液、液、白带、唾液、乳汁中均有许多螺旋体,三期梅毒病损或螺旋体减少,甚至消失。所以,早期梅毒传染性强,晚期梅毒传染性减弱。由于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病变均无症状,不疼痛,无瘙痒,不妨碍性活动,且梅毒为慢性疾患,病程相当长,长期进性隔离的难度很大。因此,梅毒病人传染机会多,传播危害大。

2.传播途径

(1)性接触。

(2)非性接触:传染的机会较小。包括以下几个面:

①一般性接触如被螺旋体污染的衣服、被褥、坐式便器、马桶、便盆等生活物品等,也能传播本病。

②医源性接触如为病人检查、穿刺、手术、换药、翻身等操作中,带有病原体的器械可损伤医护人员的皮肤,或医护人员皮肤有破伤时,螺旋体可进入体,造成感染。检查病人用过的器械、为患者注射过的针头等可被螺旋体污染,若消毒不严而再次使用时,可传染他人。

源传染:二期梅毒患者液中有大量螺旋体,若检测不严,接受此种液输注或使用此种制品,则可使受者或使用者感染梅毒

(3)垂直传播:

①宫感染:妊娠妇女患早期梅毒二期梅毒时,当胎盘成后,螺旋体可从母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使其遭受感染。

②产道感染:胎儿产道分娩时,梅毒产妇宫颈或阴道的螺旋体可皮肤或黏膜擦伤处感染胎儿,新生儿多在头部或肩部出现梅毒初疮。

③产后感染:二期梅毒患者的乳汁中有螺旋体,因此梅毒妇女可哺乳而传染婴儿。

3.高危人群只要有性乱为,就有遭受感染的危险。

治疗方案

本病要针对梅毒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相应的脏病的对症治疗。

1.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和病期在2年以潜伏梅毒。应选择有效的抗螺旋体药物,消灭体活的螺旋体,在最短的时间使病损丧失传染性,以免传染他人;并使机体尽早修复组织损伤,促进病变迅速愈。早期梅毒若及时治疗可完全治愈,并可防止病变和临床症状进一步发展及恶化,保护人体重要器官免受侵害。

(1)青霉素类:首选苄星青霉素,若无该药时,水青霉素也可作该药替代药物。常用量为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注射,每周1次,共2~3次;APPG80万U/d,注射,连续l0~15天,总量800万~1200万U;水青霉素G120万U/次,注射,3次/d,连续20天,总量3600万~7200万U。

(2)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以下药物:盐酸四环素0.5g,服,4次/d,连服15天(功能不全者用);红霉素,用法同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0.1g,服,2次/d,连服15天。

2.晚期梅毒包括晚期皮肤、黏膜和关节梅毒,病期超过2年或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晚期梅毒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破坏性较大,应通过治愈病变,促使机体修复组织创伤,防止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进展及功能丧失。晚期梅毒可出现一些不能完全修复的损伤,如缺损,骼畸等。矫手术可纠正部分畸和残废,恢复部分或全部功能。

(1)青霉素类:首选苄星青霉素,或水青霉素作为替代药物。苄星青霉素240万U,注射,每周1次,共3次。APPG80万U/d,注射,连续20天为一疗程,疗程量1600万U。也可考虑给第2疗程,总量3200万U。疗程间停药2周。水青霉素G120万U,注射,3次/d,连续20天为一疗程,疗程量7200万U。也可考虑给第2疗程,总量14400万U。疗程间停药2周。

(2)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以下药物:盐酸四环素0.5g/次,服,4次/d,连服30天为一疗程,疗程量60.0g。红霉素,用法同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0.1g,服,2次/d,连服30天。

3.心血梅毒的治疗苄星青霉素。如有功能衰竭或律失常时,应用药物进纠正,待功能可代偿,律恢复正常后,再治疗。并应从小始,逐步增加量,以免发生J-H反应,造成病情加剧或患者死亡。常用水青霉素G,第1天l0万U,1次注射;第2天l0万U,注射,2次/d;第3天20万U,注射,2次/d;从第4天起,以下案治疗:APPG80万U/d,注射,连续15天为一疗程,疗程量1200万U,共用2个疗程或更多。疗程间停药2周。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以下药物:盐酸四环素0.5g,服,4次/d,连服30天为一疗程,疗程量60g;红霉素,用法同四环素

4.神经梅毒的治疗

(1)水青霉素G200万~400万U,静滴注,每4小时1次,连续10天。接着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周,注射,共3周。

(2)APPG240万U/d,注射,同时服丙磺舒0.5g,4次/d,连续10~14天。接着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周,注射,共3周。

(3)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盐酸四环素0.5g服,4次/d,连服30天为一疗程,疗程量60g。

5.妊娠梅毒的治疗除对孕妇本身所患的早期或晚期梅毒治疗,还要预防胎传梅毒的发生;一旦胎传梅毒发生后,使胎儿在出生前即获得治愈。

(1)APPG80万U/d,注射,连续l0天为一疗程,疗程量800万U。妊娠初期3个月注射一疗程,妊娠末期3个月注射一疗程。

(2)水青霉素G120万U,注射,每天3次,连续20天为一疗程,疗程量7200万U。妊娠初期3个月注射一疗程,妊娠末期3个月注射一疗程。

(3)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治疗,四环素。用法及用量与非妊娠病人相同,但其所生婴儿应用青霉素治疗。

(4)有明确记载接受充分治疗,现无复发,无再感染者,可不治疗。

6.胎传梅毒的治疗

(1)早期胎传梅毒

液异常者:APPG5万U/(kg/d),注射,连续l0~14天;或水青霉素G5万U/(kg/d),分2次静滴注,连续10~14天。

液正常者:苄星青霉素5万U/kg,一次性注射。有神经梅毒损害者不用。

③无条件检查液者:可液异常者治疗。

④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治疗,量7.5~12.5mg/(kg/d),分4次服,连用15天。四环素

(2)晚期胎传梅毒

①APPG5万U/(kg/d),注射,连续10天为一疗程。对较大儿童的青霉素用量,不应超过成人同期患者的治疗量。

②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四环素治疗,量7.5~12.5mg/(kg/d),分4次服,连用30天。8岁以下儿童四环素

预后预防

预后:在早期梅毒阶段,积极、规范、理的治疗可完全阻滞病情进展,使患者痊愈,并可防止病变和临床症状进一步发展及恶化,保护人体重要器官免受侵害。若拖延至晚期,梅毒损害已深入器官神经系统,可出现一些药物治疗而不能完全修复的损伤,即使正规治疗也不能使疾病痊愈,从而遗留残疾或瘢痕成,器官功能障碍。因此,早期梅毒可治愈,晚期便不能治愈。梅毒肾病的预后与原发病的转归相一致。

预防:梅毒的预防应有以下几点:

1.积极彻底治疗对已治愈的病人要定期复查,并在必要时复治,以求治。必要时应进预防性梅毒的治疗。

2.性爱要专一,不嫖娼,不卖淫,不搞婚外或婚前性乱活动,固定一个性伴侣。若性伴侣患梅毒,应在治愈后可过性生活,并采取屏障避孕措施。

3.注意个人卫生梅毒患者污染的物品要及时消毒处理。梅毒的预防和治疗直接影响梅毒肾病的转归。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梅毒

下一篇 梅毒性骨软骨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