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
临床分类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
最轻微的类型,青年时期发病,也有部分病例是50岁以后发病就诊。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
青少年时期发病,病情较重,但是研究发现该型患者在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方面变异较大。
3、X连锁遗传型
发病较早,病情较重,病情发展快,常并发高度近视眼。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世界各国的发病率为1/5000~1/3000。
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
基该病因
临床症状
总述
典型症状
1、夜盲
夜盲为最早期表现,并呈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暗环境中视力较差,视物不清。
2、视力下降
在病程后期逐渐出现视力下降,但不同类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出现的时间早晚有差别,另外,发病年龄越小,该症状表现得越重。
3、视野缩小
最早表现为小暗点,逐渐发展为管状视野。
早期视乳头颜色变淡,动静脉血管变细,周边部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等,晚期表现为视乳头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纤细,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范围扩展至后极部视网膜,视网膜萎缩变薄。
常见的表现之一,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增加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病概率。
并发症
后极部白内障是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一般发生于晚期。晶状体混浊呈星形,位于后极囊下皮质内,进展缓慢。凡遇双眼均并发后极白内障者,应考虑该病存在的可能性。
2、青光眼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青光眼者少见,通常为开角型,有时为闭角型。
3、近视
为该病中常见的屈光状态,约发生于50%的病例,亦可见于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可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囊样变性。
4、其他
疾病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检眼镜检查、视野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眼电生理检查等,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发展情况。
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眼科专科检查。
实验室检查
基因检查:被测试人需要提交DNA样本,以检查所患疾病类型。随着基因检查设备的完善和普及,基因检查在遗传病的筛查与诊断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因检查能快速、准确的明确病因,同时可以进行产前筛查与诊断。
影像学检查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以荧光素钠为染料,主要反映视网膜血管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的异常,是常用、基本的眼底血管造影方法。由于色素上皮(RPE)广泛变性萎缩,眼底弥漫性斑驳状强荧光,严重者有大面积透见荧光区,色素沉着处为荧光遮蔽。约75%病例可见染料渗漏,多见于视盘、血管弓区及黄斑区,可伴有黄斑囊样水多见于视盘、血管弓区及黄斑区,可伴有黄斑囊样水肿。晚期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呈斑片状,多位于赤道附近。
2、相干光断层成像仪(OCT)
其他检查
1、检眼镜检查
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呈青灰色,赤道部视网膜血管旁色素沉着,典型的呈骨细胞样。色素性改变向后极部及锯齿缘方向发展。
2、视野检查
可用于检测疾病进展情况,评价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病早期视野呈环形暗点,逐渐向中心和周边扩展,表现为视野进行性缩小,晚期形成管状视野,但中心视力可较长时间保留,双眼表现对称。
3、眼电生理检查
疾病诊断
诊断原则
有进行性夜盲病史、家族史和眼底典型的表现,通常诊断并不困难。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病毒性热疹后视网膜色素变性、妊娠期麻疹致胎儿视网膜病变、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等情况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多在病初1周后双眼视力下降,视野向心性缩小,以后底周边出现色素,类似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改变。
由孕母在妊娠第3个月时患麻疹所致。患儿出生后眼底病变渐进发展,可见视网膜散在斑点状色素沉着,以后渐有骨细胞样改变。
其视网膜色素沉着斑小,以后极部为多,椒盐状改变,夜盲不明显。视野无环形暗点。乳头色略淡,而不是蜡花色,视网膜电流图(ERG)可有振幅降低,梅毒相关检测阳性。
4、其他
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自行复位的视网膜脱离等原因导致视网膜广泛色素沉着,从病史和其他相关的临床表现,多数可以鉴别。视网膜电流图改变是最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对于低视力者可尝试配戴助视器,提高阅读能力。
药物治疗
使用营养素、血管扩张剂及抗氧化剂(维生素A、维生素E等)辅助治疗,但治疗作用未确定。
相关药品
手术治疗
不少学者进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感光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手术的研究,但是技术仍不成熟。
其他治疗
基因治疗:现在已经确认一些基因位点与该病发病相关,基因治疗可以用正常基因替代病变基因,或者将正常基因加入患者基因序列,但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治疗周期
疾病预后
一般预后
该病患者预后不良。该病性连锁隐性患者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发展迅速,预后极为恶劣。在30岁左右时视功能已高度不良。至50岁左右接近全盲。常染色体隐性及显性遗传患者发病年龄无太大区别,但视功能损害显性常轻于隐性。偶尔有发展至一定程度后趋于停止者,故预后相对地优于性连锁隐性遗传。
危害性
对视力影响较大,甚至可失明。
自愈性
该病不能自愈。
治愈性
该病不可治愈。
治愈率
治愈率低,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根治性
不能根治。
复发性
对症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
疾病日常
总述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辅助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视力逐渐减退,生活无法自理,情绪不稳定,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者做好精神调解,保持乐观情绪。建议家属和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给予安慰疏导,以稳定情绪。对抑郁患者要帮助患者树立治病信心,解除顾虑,促进身心康复和治疗,积极配合,取得最佳疗效。
生活管理
1、提供安静舒适、光线良好的生活环境。
2、生活用品的放置固定。
3、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
4、夜晚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家人或护理者应尽量陪伴。
病情监测
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做眼底检查。
复诊须知
一旦视力或眼睛情况出现明显变化,需及早就医检查。
疾病饮食
疾病预防
预防措施
视网膜色素变性主要从病因、保护视力等方面来进行预防。具体如下:
1、禁止近亲联姻
视网膜色素变性隐性遗传患者其先辈多有近亲联姻史,禁止近亲联姻可使视网膜色素变性减少发生约22%。
2、避免“病病结合”
隐性遗传患者应尽量避免与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家族史者结婚,更不能与已患视网膜色素变性者结婚,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其子女发生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风险为50%。
3、积极治疗夜盲症
夜盲症患者应及早检查治疗,因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早期即表现为夜盲,常在儿童和少年期发病,视网膜色素变性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加重。多吃维生素A,能预防夜盲症,从而避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生。
4、注意调节情绪
精神与身体过度紧张可促使视网膜细胞变性加剧,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适度调节。
5、饮食有度,起居有规律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病的发生。饮食应注意质量、数量、进食时间和速度等;平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每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劳逸结合。多食用动物肝脏类、各种鱼类、牛奶、鸡蛋、豆制品,以及多种蔬菜与水果等。
6、防止眼外伤
注意安全、避免眼部受伤也是保护视力的关键性措施。避免光损伤,可佩戴墨镜,以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刺激,以免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
7、讲究卫生,保护视力
青少年应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例如读书姿势端正,距离读物至少33cm,乘车及卧床时切勿看书,照明应适中,阅读1小时左右可闭目休息或远眺片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
下一篇 视网膜动脉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