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浅层点状角膜炎

浅层点状角膜炎(superficial punctate keratitis)是角膜上皮三种病变类型的总称,即点状上皮角膜炎、点状上皮糜烂和点状上皮下浸润。它们常同时存在,只是轻重和病变范围有所偏重和不同。临床上表现为畏光、刺疼、酸磨、视力模糊或雾视症。在各种细菌性结膜炎或睑缘炎时,常角膜的上皮糜烂和点状表层炎以及多膜边缘部上皮下浸润,这些病变在角膜上有时呈在性,有时在全角膜上弥漫性分布,特......
目录

疾病原因

1、细菌性感染:在各种细菌性结膜炎或睑缘炎时,常角膜的上皮糜烂和点状表层炎以及多膜边缘部上皮下浸润,这些病变在角膜上有时呈在性,有时在全角膜上弥漫性分布,特角膜周边部较多。

2、病毒性感染:在各种病毒性结膜炎的早期,常可能先角膜点状上皮糜烂。

3、频繁的点眼药水的刺激或紫外线刺激可角膜上皮糜烂和炎症。

4、机械性刺激,可使上皮擦伤,倒睫养不良均可导致上皮糜烂和炎症。

5、其他眼病,如干角膜炎、春季结膜炎药物过敏均可角膜上皮的损害。

诊断

浅层点状角膜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且其特性各不 一样。现将其诊断依据分裂如下:

1.葡萄球菌性的角膜炎:常伴发于慢性结膜炎,集中在角膜下1/3。为针尖大小皮点状糜烂,呈极细的点状、椭高出上皮的浸润病灶。

2.红眼性角膜炎:多位于瞳孔区角膜上皮或上皮下呈点状浸润,大小不均。

3.单疱性上皮型角膜炎:上皮下点状和线状浸润很快发展成树状。

4.春季结膜炎角膜炎:多半发于春季结膜炎,点线状上皮剥满布于整个角膜上。

5.沙眼角膜炎:位于角膜上端、沙眼末端的上皮及上皮下浸润、糜烂及浅溃疡

6.表层点状角膜炎:荧光素染色在角膜瞳孔区有聚焦状的针尖大小细点状上台着色。

7.药物诱发性角膜皮炎:均匀分布在角膜全表面细点状混浊,有用药点眼史。

8.辐射性角膜炎:多见于电兴性眼炎,有状充眼睑痉挛流泪等自觉症状,睑裂区角膜上皮弥漫性状剥

临床表现

自觉症状

畏光、刺疼、酸磨、视力模糊或雾视症。

体征

1.点状上皮角膜炎:据其病因不同而体征各异。

⑴单纯性卡他性角膜炎:多见于老年人。沿角膜缘发生针尖样灰白色状浸润,或淡黄珠样浸润,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成平角膜缘的月浅在性溃疡

⑵病毒性点状角膜炎:由于病毒感染角膜皮层或上皮下的点状混浊浸润,以腺病毒多见,如腺病毒8型起的角膜结膜炎,肠道病毒起的性出结膜炎,常使单眼或双眼受累。球结膜为混性充,轻度水肿过1~2周后,结膜炎消退后,均可在瞳孔区角膜上皮和上皮下起炎症和浸润,可见粗细不等的点状细小灰色点或呈点状星状线状混浊,荧光素染色可着色,2~3天后,这些点状浸润点变平,很快变成树状或地图状浸润,融成团。

⑶表层点状角膜炎:表现为双眼角膜上皮针尖大小炎症,但无上皮下浸润,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数年。在高倍裂隙类显微镜下观察点状着色呈,微微高出上皮面,这种角膜炎愈后不留瘢痕。

2.点状上以下浸润

沙眼性上皮下浸润性角膜炎:在角膜沙眼的末端,有粗点状表浅的基质溃疡,愈后常留有薄或斑

⑵钱状角膜炎:在角膜瞳孔区的上皮下如钱币状浸润,大小不等。裂隙灯检查,其浸润多在表浅基质层,愈后常留有疤痕。

3.点状上皮糜烂

⑴为单个或多个点状上皮缺损,缺损区透明,其周围角膜皮水肿,在裂隙类下直照时不易发现,患眼反复发作,常有眼睑痉挛状充

创伤性或化清创后的浅层角膜养不良的早期病例常发生周期性点状上皮糜烂,这些缺损糜烂修复后,上皮常遗留有指纹状或旋涡状混浊。

检查

1.评估角膜和泪膜情况。

2.检查角膜接触镜 是否配戴适,是否有沉积物,边缘是否锐利,是否有裂纹。

治疗措施

腺病毒病毒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的最普遍型)起的浅层点状角膜炎约于3周。睑缘炎、沙眼和干角膜炎需特定的治疗。暴于紫外线后所致者,可用作用短暂的麻痹抗生素眼膏和包封患眼24小时。戴用接触镜过久起的,可用抗生素眼膏(例如0.3%妥布霉素,每日3次)治疗,但不要包封患眼,因严重感染的发病率高。这些病人次日需复诊。如果浅层点状角膜炎由局部药物或防腐起的,则须停用这些药物或防腐

1.原因治疗:病因采取对平治疗。

2.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点眼。

3.微量皮质类固醇点眼或配其他抗生素药物点眼。

中医保健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和经络的联系密切,古代医据临床实践,总结了许多简便而有效的养睛明法:

黎明起床,先将双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热后一手掌熨贴双眼,反复三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轻轻压眼球,或压眼球四周。

好视力眼贴眼科专家提示两脚分与肩宽,挺胸站立,头梢仰。瞪大双眼,尽量使眼球不停转动(头不动),先从右向左转10次,从左向右转10次。然后停,放松肉,再重复上述运动,如此3遍。此法于早晨在最好,能起到醒之功效。

低头法

身体取下蹲姿式,用双手分攀住两脚五,并稍微用力地往上扳,用力时尽量朝下低头,这样便有助于使五脏六腑精气精气上升至头部,从而起到之作用。

挺直坐位,以子徐涂吸,侍吸到最大限度时,用右手捏住孔,紧双眼,再用慢慢地吐

折指法

每天坚持早晚各做1遍小指向折弯,再向后搬的屈伸运动。每遍进30~50次并在小指外侧的基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50~100次。此法坐、立、卧皆可做,坚持常做,不仅能养,对有内障其它眼病者也有一定疗效。

预防

1.非角膜接触镜佩戴者的表层点状角膜炎不需因单纯的SPK复诊,除非是儿童或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如果SPK是由原发性眼病起,随访原则同原发性眼病。

2.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的中重度表层点状角膜炎应每日复诊,直至出现明显改善。

相关病症

角膜实质炎

1、概念

角膜实质炎:是指角膜实质的弥漫性炎症。它多半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表现,如先天性梅毒角膜实质炎。但也可见于结核、病毒和某些霉菌的感染。下面仅就先天性梅毒角膜实质炎加以叙述。

2、病因

一般认为是一种过敏反应,也就是在角膜发生的一种由于梅毒螺旋体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大部分发病年龄在5岁到25岁,女性多于男性,同时并可见其他先天梅毒症状:如凸、鞍、宽面、耳聋、Hutchinson氏齿皲裂、软腭裂,颈淋巴结肿大及胫膜炎。此外,据父母后天梅毒的历史和小产、以及梅毒清反应阳性也有助于诊断。本病一般为双眼病,有时同时发作,但常是一先一后,而且有时间隔数年,并且易于复发。

3、临床表现

症状有疼痛、羞明,流泪和视力模糊,严重时甚至仅有光感。本病多为慢性病程,在病变的最早期可在裂隙灯下发现角膜皮水肿和少量细小沉着物。实质有轻微细胞浸润。随着症状的出现,患者可有眼睑痉挛状充

角膜病变可由周边部始,也可由角膜中央部始。但以前者较为多见。由周边起始者,角膜边缘首先发暗,出现轻微混浊,多由角膜始,逐渐向中扩展。这种混浊居于深层,呈灰白色。上皮水肿,可有水疱成。临近的管迅即充,并始由角膜边缘向发展。角膜边缘因水肿呈隆起状,如军官的肩章称为肩章。当角膜周边水肿消退后,管迅即消失。但角膜缘的深层管向角膜中央伸入,有似推动混浊向前进展之势。这些管居于角膜深层,呈典型的毛刷或扫帚状,直而平,不相。可持续十数年之久,终则硬化。同时角膜边缘他处亦发生类似混浊,并向中进展。这种弥漫混浊迅速广泛发展,以致全角膜发暗,失去光泽。如果用裂隙灯检查,则见角膜水肿变厚;角膜深层灰色混浊呈雪状,细小点状或线条状。2~4周后达到最高峰。此时角膜表面呈云雾状,极似毛玻璃。严重患者,角膜极为混浊,甚至虹膜完全被遮盖而不能见。这个进展期亦可延长数月而达高峰。

由中央起始者,首先侵犯角膜中部,角膜深层出现灰色状、细小点状或线条状混浊。角膜表面光滑、晦暗,无光反射,混浊逐渐增加,由中央持续向周边进展,终则达到边缘,以致角膜完全变为混浊。虽然如此,但中央部混浊仍较周边部者更为致密。当混浊进至边缘时,管即始由各向进入角膜缘。这些都是深层管,呈毛刷状或扫帚状。当炎症达最高峰时,角膜完全混浊。因角膜深层布满管,又被角膜灰色混浊所被覆,故呈一致性污红色,如红布状。此时难以看见虹膜组织,同时视力减退至眼前指数或手动。炎症高峰期历约2~4个月即进入退期。混浊首先由角膜边缘消退,角膜逐渐恢复透明,管变细甚至塞。唯中部混浊持续最久,终则消退,仅留极少淡薄混浊和一些深层管,对视力影响不大。多年后仍能角膜的深层混浊及遗留的毛刷状管诊断患者曾罹此病。退期需半年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能终止。

提示上述临床病程并不代表一切病例的过,也有病情较轻,过较短,混浊不但少,而且可以完全消退;但也有严重病例,混浊永不消退;甚至变软,并由于眼球压力而发生角膜膨胀,产生不规则散光,极度影响视力,有时最严重的病例角膜变为扁平,扁平角膜,视力有时完全丧失。

虹膜状体炎为常见的并发病,轻者虹膜角膜皮水肿,有沉着物,后弹力层有皱褶,而在严重患者,可见虹膜后粘连,瞳孔膜、锁或为成虹膜状体炎,终至眼球萎缩。

眼压一般减低,在病程晚期,眼压可能增高而发生继发性青光眼,以致角膜扩张。也有时患周边性膜炎。这种炎症在角膜发生完全混浊时,自然是见不到的。但是在本病终了而大瞳孔时,可以看到在周边部有多数黑色素斑,也有时在另一眼尚未发炎时即见有周边性膜炎。本病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能够恢复有用视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