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o-neuropathy)系指视神经管发生环障碍的急性养不良性疾病。一般以网膜中央动脉在球后约9~11mm进入视神经处为界,临床上分前段和后段神经病变两型。凡能使视盘供不足的全身性疾病或眼病均可起本病。如压、动脉硬化、颞动脉炎、颈动脉阻塞、糖尿病、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眼压过低或过高使视盘小管的灌注压与眼压失去平衡亦......
目录

病因

凡能使视盘供不足的全身性疾病或眼病均可起本病。如压、动脉硬化、颞动脉炎、颈动脉阻塞、糖尿病、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眼压过低或过高使视盘小管的灌注压与眼压失去平衡亦可起。由于液中成分的改变和液黏稠度增加,以致环变慢,携氧量减低,致使视盘缺氧。

临床表现

一般视力下降不严重,如颞动脉炎所致者则较重,甚至无光感。发病多突然。早期视盘轻度肿胀呈淡红色,乃视盘表面毛细管扩张所致,更多见灰白色,多局限于视盘某象限,和视野缺损相符。双侧少见。位于视盘周围可伴有少量神经纤维层出,在1~2周消退。1~2个月后发生神经萎缩,可呈杯状如青光眼神经萎缩。继发于巨细胞动脉炎或动脉硬化等所起,网膜管一般正常。有压或动脉硬化者可相应呈网膜动脉硬化改变。如果双眼先后发病,即一眼视盘水肿起继发性神经萎缩,另眼发生视盘水肿。由于后动脉分支供应视盘呈分区性,本病视野缺损常有一短的束状暗点与生理盲点相连接。

检查

1.液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以及常规检查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颞动脉活检

必要时应作颞动脉活检,典型的组织改变为管壁的肿性炎症动脉壁3层皆受累,膜和中层更为明显,表现为上皮样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

3.视野检查

多见其生理盲点一弧缺损区与上述的周围视野的缺损相连,迥异于视路的受损,表明本病是从视盘始的神经纤维束受到损害。

4.眼底荧光素管造影

神经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早期视盘的某一部分呈弱荧光而视盘的其他部分呈正常荧光;造影晚期此弱荧光区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而呈现强烈荧光,此区恰与视野缺损的部分相对应,少数病人即使在管造影的早期也可能显现有局部强荧光,晚期荧光更为强烈;然而不论早期表现是弱荧光还是强荧光,其视盘的梗阻区与未梗阻区荧光的强弱仍有明显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结视野的缺损部位仍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5.各项实验室液检查。

诊断

凡年龄大于40岁,视力突然下降,视野缺损呈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视野缺损者,应考虑神经病变的可能性。但必须除外压迫性神经病变,脱髓鞘疾病及遗传性疾患患等。

1.前段神经病变诊断

①视力突然下降,典型视野缺损;②头痛、眼痕、特是由于颞动脉起;③视盘呈灰白色水肿;④眼底荧光管造影显示视盘低荧光或荧光充盈慢或不充盈;⑤手足有Raynaud现象;⑥眼球压迫试验的眼压恢复率显著降低。

2.后段神经病变诊断

①视力突然下降并有视野缺损;②无头痛眼痛;③眼底正常或视盘侧略淡,边界清;④年龄大于40岁,常有压、压、动脉硬化液成分的改变;小于40岁,多有Raynaud现象,或有外伤或惊恐史等。

临床上诊断后段神经病变常不易,与视神经乳头炎难以鉴,有认为眼流图异常或头颅CT实有梗塞区等可为诊断作参考。

3.影像诊断

眼底荧光管造影早期表现为视盘缺区无荧光或弱荧光或充盈迟缓,网膜环正常。如部分缺区因表层毛细管代偿性扩张渗漏呈现强荧光,视盘上梗阻缺区与非缺区荧光强弱产生不对称性即不均匀现象。神经萎缩后荧光管造影呈现弱荧光或无荧光充盈。

治疗

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皮质类固醇治疗,可减少缺所致的水肿,改善运障碍,阻断恶性环。氮酰胺类药以降低眼压,改善视盘供不平衡。同时可给予神经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ATP及辅酶A等。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维路通、川芎嗪等均可适当应用。体外反搏治疗能提高动脉舒张压,从而增加颈总动脉流量。

对于糖尿病、压患者皮质类固醇类药物要慎用,应该针对病因对其并存的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进妥善处理。

预后

神经病变常在半个月~2个月,其视盘水肿即可自消退,留下局限性或完全的苍白区。如能及时给予治疗,视功能预后较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屈光参差

下一篇 浅层点状角膜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