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体性结膜炎
病因
沙眼衣原体可长期存在于子宫颈内而无症状,作为一种新生儿眼炎,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是新生儿通过被感染的产道所致,发病率为20%~40%。大多数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是接触感染的生殖器分泌物所致。
本病是由沙眼衣原体(血清型D至K)引起的一种急性结膜炎,在新生儿称为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在成人称为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
症状
1、新生儿包涵体结膜炎,又称新生儿包涵体性脓漏眼。新生儿出生时,在患衣原体性宫颈炎的产道中受感染,潜伏期5~12天。眼睑红肿,睑结膜充血、肥厚、乳头肥大,主要见于下穹窿及下睑结膜。新生儿结膜的腺样层尚未发育,故2~3个月内无滤泡形成。分泌物为脓性,量多,故应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鉴别,大约2~3周后转入慢性期。晚期有显著的滤泡形成,3个月至1年内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无角膜血管翳。
2、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又名游泳结膜炎,因为许多患者都有在污染的游泳池游泳史,实际上此病是由沙眼衣原体D-K型泌尿系统感染后污染的手、毛巾或水等传染到眼;有称是一种接触感染。潜伏期5~12天。开始时结膜充血,很快眼睑红肿,耳前淋巴结肿大,穹窿部结膜有很多滤泡,下方最著。结膜因细胞浸润而肥厚。结膜囊有很多脓性分泌物,内含大量多形核白细胞。结膜刮片可见包涵体。急性期消退后,结膜仍肥厚、充血、有滤泡,持续3个月至1年,不出现血管翳,不留瘢痕,而自然消退。
并发症
一般急性期消退后,结膜仍肥厚、充血、有滤泡,持续3个月至1年,不出现血管翳,不留瘢痕,而自然消退。血管翳:是由浆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共同形成,释放免疫球蛋白与RF的能力。血管翳不但隔绝了骨头通过滑膜获取营养,而且能释放多种炎性介质与蛋白水解酶等,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肌腱等组织进行侵蚀,引致骨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溶解,关节囊破坏松弛,关节错位,关节融合,以致骨化。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创伤修复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皮肤,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完整性和皮肤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损伤,通过瘢痕来修复。在较低级脊椎动物,和尾巴的缺损可通过新生的肢体和尾巴的再生来代替。但是,人类仅有少数的内部器官(如肝脏、胰腺和唾液腺)具有这种修复能力。人类大多数的组织损伤通过瘢痕形成来修复。任何类型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损伤诱发了体内连锁性的体液-细胞反应,从而导致一个以纤维蛋白起主要作用的纤维增生性炎症过程,瘢痕组织就是这种炎症过程的最终产物。
诊断
1.沙眼:可发生任何年龄,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结膜有乳头增生,滤泡形成,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齐,血管模糊,愈后留瘢痕,有角膜血管翳,分泌物非脓性。
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
(1)用1:5000高锰酸钾、3%硼酸或1:1000新洁尔灭溶液冲洗结膜囊,清除脓性分泌物,0.6~1小时节次,直至分泌物减少。
(2)冲洗后滴用0.1%利福平或10~15%磺醋酰钠眼液,睡前涂用抗生素眼膏。
(3)新生儿使用药膜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全身治疗
成人口服四环素250毫克,每日4次或强力霉素100毫克,每日2次,疗程3周。孕妇、哺乳期妇女可服用红霉素250毫克,每日4次,共2周,小儿口服红霉素12.5毫克/kg。成人包涵体性结膜炎,应该注意其性伙伴的检查与治疗;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应对其母亲进行检查与治疗。
中医治疗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椒疮和粟疮范畴。本病配合中医药治疗,特别在急性亚急性期,可收良效。
1、血热壅盛:眼刺痒灼痛,碜涩羞明,眵泪黏胶,睑内颗粒累累,连而成片,色红赤,甚则黑睛赤膜下垂。可兼心烦口干,舌红,脉数。
方药:大黄、红花、白芷、防风各10克,当归、栀子仁、黄芩、赤芍、生地、连翘各12克,生甘草6克。町酌加丹皮。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