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荆芥

荆芥 荆芥(拉丁:Nepeta cataria L.),荆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荆芥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卵状至三角状心脏黄绿色,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聚伞花序生,花萼管状花冠白色坚果卵形,几三棱状,灰褐色期7-9月,果期9-10月。荆芥在中国南北各地均可种植,对候、土壤等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喜温暖、湿候。荆芥......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植物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上部钝四棱,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卵状至三角状心脏,长2.5-7厘米,宽2.1-4.7厘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心形截形,边缘具粗齿牙齿,草质,上面黄绿色,被极短硬毛,下面略发白,被短柔毛但在上较密,侧脉3-4对,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叶柄长0.7-3厘米,细弱。

花序为聚伞状,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组成连续或间断的、较疏松或极密集的分枝花序聚伞花序呈二歧状分枝;苞状,或上部的变小而呈披针状,苞片苞片,细小。花萼管状,长约6毫米,径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面仅萼齿被疏硬毛,齿,长1.5-2毫米,后齿较长,花萼增大戍瓮状,纵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有紫点,外被白色柔毛,面在部被短柔毛,长约7.5毫米,冠筒极细,径约0.3毫米,自萼筒骤然扩展成宽冠檐,上短,长约2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具浅凹,下3裂,中裂,长约3毫米,宽约4毫米,基部心形,边缘具粗牙齿,侧裂状。雄蕊藏,丝扁平,无毛。花柱线形,先端2等裂。花盘杯状,裂明显。

子房无毛。坚果卵形,几三棱状,灰褐色,长约1.7毫米,径约1毫米。期7-9月,果期9-10月。

理化鉴

该品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96~112μm;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6细胞,大多具壁。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果皮石细胞棕色,垂周壁深波状,密具纹孔纤维直径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状

取该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90℃)20ml ,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至1ml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点于同一硅H薄层上,以正己烷-酸乙酯(17:3)为展,展,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色的斑点。

成份

含挥发油1.8%,油中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

生长习性

荆芥的适应力很强,性喜阳光,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但以在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高温多雨季怕积水,短期积水会造成死亡。种子容易萌发,发对温度要求不严格,种子在15~20℃即可发生长适温为20~25℃,幼苗能耐0℃左右的低温。荆芥耐高温,较耐,但-2℃以下会出现冻害,忌连作

荆芥出苗期要求土壤湿润,怕干旱和缺水。成苗期喜干的环境,雨水多则生长不良。

分布范围

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自中南欧阿富汗,向东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为野生。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人工栽培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繁殖栽培

繁殖

一般都用种子繁殖,在4月份播种。

整地施肥

荆芥播种比较密,生长期施肥非常不便,所以土地选好后,应多施基肥,每亩可施用堆肥、厩肥或熏土等有机肥2000千克以上,重茬地要增施底肥,用硝态氮肥。将基肥均匀撒于地面后耕深25厘米左右,深耕后,做成宽1.2米左右、高10厘米的畦。畦做好后,为提高种子率,应进浇灌塌墒,待土壤干爽后,再进浅翻。在翻地之前可撒施土壤处理颗粒,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造成为害,影响发率。翻地不宜过深。5~6厘米即可,整平后待播。

浸种、播种

播种前应对种子筛选,拣出其中的杂质和已损伤的种子,然后用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后晾晒到通处,这样可使种子部新陈代谢加快,增强成活力,提高发率。由于荆芥种子细小,为使播种更均匀,可等到种子表面无水时掺拌适量细沙或细土,种子沙土的比例为3:1,搅拌均匀后即可播种。在畦上用工具顺畦沟,沟20厘米左右,沟深5厘米左右。将种子撒入沟,通常每亩地用种量为1千克左右。

播种后,盖土1~2厘米厚,用脚稍踏实,再用耙耧平,使种子土壤紧密接触。播后浇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有利出苗。播后地温在16~18℃时需10~15天出苗,如地温在19~25℃、湿度适宜,约1周就可出苗,出苗前后也要保持土壤湿润。

管理养护

间苗定苗

当苗高6~10厘米时,间去过密的弱苗、小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10~15厘米留苗2~3株进定苗,如有缺苗,应将间出的大苗、壮苗带土移栽,最好选阴天移栽,避免在阳光强烈时进。移苗时尽量多带原土,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利于幼苗成活。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荆芥生长发育良好的键措施,要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土壤水分,铲除杂草,这样才能够促进根系发育,保幼苗的健壮生长。当苗高5厘米左右时,用小锄松土,划破地皮即可,防止伤。幼苗期中耕要突出“早、浅、细”3个:“早”是指出苗后要及时进中耕;“浅”是指中耕深度不能超过5厘米,以防伤、伤苗、跑墒;“细”是指中耕时做到深浅一致,土壤疏松细碎。

荆芥进人生长期后,也要常中耕除草,保持田间土松无杂草,20天左右进1次,或视具体情况再定,撒播的因不便中耕,所以要注意除草,或适当中耕1~2次,一般封后就不便进松土了。松土宜浅,以免伤。中耕宜在土壤湿度适中时进

施肥排灌

荆芥幼苗期需氮肥较多,为了促使秆壮穗多,也应适当追施磷、钾肥。当苗高15~20厘米时,顺间撒入一些化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饼肥25~40千克。幼苗期应常浇水,以利生长。成株后抗旱能力增强,可不再进浇灌,但夏季久旱无雨,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植株呈萎蔫状态时应进轻浇水,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荆芥在此时期最怕水涝,如雨水过多,应及时排掉田间积水,以免起病害。当苗高20~25厘米时,加施氯化钾10千克,沟施人,施后培土。当苗高30厘米以上时,每亩撒施腐熟饼肥60千克,并可配施少量磷、钾肥。7月份荆芥进入生长后期,此时一般不进田问管理,让其自然生长,这样可以抑制生殖生长,有利于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采收与加工

采收宜在夏季孕穗而未抽穗时,芥穗宜于秋季种子50%成熟、50%还在时采收。选晴天水干后,用镰刀割下全株阴干,即为全荆;摘取穗晾干,称荆芥穗;其余的地上部分由基部收割、晾干,即为荆芥梗;在收获药材时,需选留种株,待种子充分成熟后再收割,放在半阴半阳处晾干,干后粒,除去等杂质后收藏。

病虫防治

腐病

7~8月高温多雨荆芥植株易发生真菌感染,感染后地上部迅速萎蔫,变黑、腐烂。

防治法:注意排水,播前每公顷用70%敌磺钠(敌克松)15千克处理土壤;发病初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浇灌际。

立枯病

多发生在5~6月,低温多雨、土壤很潮湿时易发病,发病初期苗部发生水状小黑点,小黑点扩大后呈褐色基部变细,倒伏枯死。

防治法:选用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排水工作;遇低温多雨天,要喷波尔多液1:1:1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防治。

枯病

枯病为害穗,叶片感病后,似烫伤状,叶柄为水状病斑;部染病后,出现水褐色病斑,后扩展成绕枯斑,造成上部萎焉;穗染病后,呈黄色,不能

防治法: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8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1次,连喷3次。

黑斑

该病为害叶片,产生不规则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叶片黑色枯死;部发病呈褐色、变细,后下垂、折倒。发现后应注意防治。

地老虎、蝼蛄、银纹夜蛾等

防治法:栽植前用辛硫磷等进土壤处理;蝼蛄可采用毒饵诱杀;地老虎和银纹夜蛾幼虫发生期喷苏云金杆菌乳、灭幼脲等,发生严重时喷洒菊酯类农药防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温。

1、《本》:味辛,温。

2、《医启源》:温,味辛苦。

归经

肝经

1、《纲》:入足厥阴经气分。

2、《雷公炮制药性解》:入

3、《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

功效

解表透疹;止感冒发热头痛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肿;疮疥;衄吐血便血崩漏产后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炭治便血崩漏产后晕。解表透疹,消疮,止。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①《本》:热,瘘,瘰疬生疮,破结聚,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贼风面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取二升,冷分二服,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能发汗,除冷;又捣末和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身强直,研末服。

④《食疗本草》:助

⑤《食性本草》:血劳壅满,疼痛,虚汗,理丈夫脚,筋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作菜生热食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止头痛,明,解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窍塞

⑨《纲》:风热,清头,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中黑,及生疮,阴颓,吐血,衄,下痢,崩中,漏。

临床应用

1、荆防败毒(《外科理例》)治疮疡时毒,肿痛发热,左手浮数者: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壳、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食远服。

2、荆芥解表汤(时逸入)治风寒感冒:荆芥防风、苏白芷杏仁各6g,赤苓9g,陈皮6g,神曲9g,生姜2葱白2段。水,日服1

3、荆芥连翘汤(《回春》)治鼻渊荆芥柴胡川芎当归、生地黄赤芍药、白芷防风薄荷栀子仁、黄芩桔梗连翘各1.5g,甘草1g,锉作1服,水服。

药理作用

用人工发热的家兔,荆芥与浸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在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1、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调下。(《永类钤》)

2、治头诸疾,血劳头痛,头旋眩:荆芥穗为末。每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3、治风热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荆芥汤)

4、治一切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研,生绢绞汁于磁器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早至暮可三服。忌动物。(《验后》)

5、治大便下

(1)荆芥,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

(2)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紫为末。每服三钱,清送下。(《简便单方》)

6、治产后晕,筑,眼倒,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者灌中。(《本草图》)

7、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

8、治漏肿痛:荆芥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9、治癃闭不通,小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宣明论倒换

10、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膏为,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任下。(《本草汇言》)

11、治毒寡疬、赤肿痛硬:粘子一升(微),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至五分,去滓,入竹沥,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

12、治脚桠湿烂:荆芥之。(《简便单方》)

药物配伍

1)荆芥防风,加强祛解表作用。

2)荆芥薄荷,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

3)荆芥僵蚕,祛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

4)荆芥白矾,祛化痰之效增强,用治壅盛,小儿惊

5)荆芥石膏,治风热头痛

6)荆芥槐花炭,祛,用治肠风

7)荆芥升麻炭,升清阳,止出

8)荆芥大黄,清热通便。

9、当归荆芥治中

食用价值

荆芥有强烈香要以鲜嫩的供作蔬菜食用。荆芥富含芳香油,以叶片含量最高,味鲜美,还可驱虫灭菌,生食熟食均可,但以凉拌为多,一般将嫩尖作夏季调味料,是一种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的无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

菜谱

荆芥荆芥黄瓜荆芥浇汁、荆芥腐竹、荆芥洋葱(俗称老虎菜)等。

食用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药,忌食

3、《纲》反驴肉、无鳞

4、《本草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热而不因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