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属于DNA病毒。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以及新生婴儿的感染。Ⅰ、Ⅱ型病毒可用荧光免疫检查及细胞培养鉴别,二者间存在交叉免疫。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分别与唇癌和宫颈癌有关。
人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天然宿主。正常人中约有半数以上为病毒的携带者。病毒经呼吸道,口腔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原发感染大多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获得,如通过接吻,使用疱疹性龈口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正常人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大多局限于皮肤黏膜表层。特别易感者,如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或有其他感染的儿童、免疫缺陷和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可发生血行播散。原发性感染多为隐性,仅有10%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原发感染发生后,病毒可持续潜伏在体内。由于单纯疱疹病毒在人体中不产生永久免疫力,故每当机体抗病力减弱时,如发热、胃肠功能紊乱、月经、妊娠、病灶感染、过度疲劳和情绪环境改变时,体内潜伏的病毒即活跃而引起发病。
原发性感染早期出现补体依赖性中和抗体,即须有补体参与才能中和病毒,后期代之以非补体依赖性中和抗体。抗体对消除病毒血症和缩短病程起一定作用,但不能预防感染复发。某些易感者虽有抗体仍可发生严重疾病,这可能由于病毒潜伏在白细胞内,或者病毒虽与抗体结合但仍具感染性,以及免疫淋巴细胞、干扰素或分泌性抗体相对缺乏。血清抗体阳性者对单纯疱疹病毒抗原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其致敏T淋巴细胞能释放各种淋巴因子,且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可直接杀伤。因此,细胞免疫缺陷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局部或全身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均可相当严重或迁延不愈。巨噬细胞对限制单纯疱疹病毒复制和阻止其扩散亦有一定作用。感染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可消除大部分的病毒。少数病毒侵入周围神经,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三叉神经节或感觉神经节,在神经细胞内潜伏。潜伏机制仍不清楚,有人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由于神经细胞不增殖,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特异性转录酶,因而病毒与宿主细胞均维持原状。
2、特异性IgG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使病毒基因组处于抑制状态,因而长期潜伏。当有发热、着凉、风吹日晒、外伤、月经、妊娠和焦虑等诱因时,神经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可使抗体与病毒结合减弱或脱落,病毒基因组脱抑制,重新激活,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神经末梢附近上皮,如果细胞免疫亦受抑制,病毒就繁殖引起疱疹。
症状
多见于1~5岁的儿童,亦可见于青少年。发病前有高热史。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疱疹,龈缘和附着龈充血水肿,口周皮肤,鼻翼等处也可出现成簇的疱疹。
1、疱疹出现前2~3天(潜伏期):
2、2天后:
体温下降,但口腔症状加重,病损最初表现为弥漫性黏膜潮红,在24h内渐次出现密集成群的针尖大小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环绕红晕,水疱很快破溃,暴露出表浅小溃疡或溃疡相互融合成大溃疡,表面覆有黄白色分泌物。
3、1~2周内:
检查诊断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
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
一般正常,少数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2、细胞学检查:
取皮肤黏膜疱疹刮取物作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病毒培养:
病毒研究的发展常常与病毒培养和检测方法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在脊椎动物病毒方面,小鼠和鸡胚接种、组织培养、超速离心、凝胶电泳、电子显微镜和免疫测定等技术,对病毒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单纯疱疹病毒分离培养较易成功,许多组织培养方法均可应用,宜取新鲜疱液接种。
4、测定血清抗体:
表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网状变性和凝固性坏死,表皮松解而形成水疱,因气球变性比较明显,且多发于疱底部,故水疱常为单房性,表皮内水疱最终亦可发展成表皮下水疱。少数网状变性可见于疱壁,有时可见细胞核分裂和上皮多核巨细胞。
陈旧水疱内可见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被侵犯的细胞内可见核内包涵体,此包涵体在早期呈嗜碱性,Feulgen反应阳性,但在后期则变成嗜酸性,Feulgen反应阴性。
6、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鉴别诊断
因细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小儿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很快形成溃疡。溃疡呈散在或连成大片,上面覆盖较厚的渗出物形成的假膜。疼痛明显,溃疡扩展到咽部疼痛更加剧。白细胞总数升高,持续超高热。
2.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患儿表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及溃疡,分布在颊、上腭、舌及咽部。手、足出现疱疹,这是本病的特征。
梭型杆菌感染引起牙龈边缘及牙乳头充血、水肿,呈暗红色,迅速糜烂坏死,治疗不及时可蔓延至舌的侧缘、腭、颊和唇部,患儿全身不适,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
治疗
无特效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
一、目的:
对症治疗以减轻痛苦、促进愈合。
二、原则:
尽量不使用抗生素。
三、具体方法:
2、进食前为减轻疼痛可用2%利多卡因局部涂之。
3、发热者给予退热剂,患病期间应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如给予高维生素高营养流质,或静脉补充营养。
4、口腔护理是必要的,包括保持口腔清洁、勤喂水,禁用刺激性、腐蚀性、酸性或过热的食品、饮料及药物。
5、重症可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无环鸟苷)200mg,4次/d;利巴韦林(病毒唑)200~400mg ,3次/d。可用板蓝根注射液注射,或口服抗病毒冲剂等。
6、发感染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预防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