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龋病

龋病是牙齿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发病初始在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破坏冠表面,成龋洞,称为龋齿。未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的,其发展可至冠完全破坏,仅残留,最终导致牙齿丧失。龋病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炎或根尖周炎,甚至和颌骨炎症。同时,龋齿继发感染成病灶,可导致或加重关节炎、膜炎、慢性肾炎或眼病等多种其他疾病。龋病是多因素疾病,要包括细菌、......
目录

病因

龋病是多因素疾病,要包括细菌、饮食、唾液、牙齿结构和时间,诸因素相互联,缺少莫一面都不可能发生龋病。

1.细菌

要的是某些变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黏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在一起,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黏物叫菌斑或菌斑。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使食物残屑或糖发酵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矿溶解,成龋洞。临床调查实菌斑多的儿童龋齿也多。

2.饮食

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要的是蔗糖。

牙齿发育时期,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矿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

胎儿期即已发生、发育钙化。除非母体患严重代谢障碍病或遗传病,一般乳不易受到严重影响。

3.牙齿

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系。牙齿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容易滞留细菌和食物残屑,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钙化不足的牙齿,容易患龋。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病,乳和年轻恒结构和矿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4.唾液

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冲洗、抗菌或抑菌等作用。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成和黏附在牙齿表面上。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其缓冲能力,也影响细菌的生活条件。

临床表现

龋病最容易发生在磨牙和双尖的颌面小窝、裂沟中,以及相邻牙齿的接触面,前者称为窝沟龋,后者称为邻面龋。儿童发生在颈部的龋较少,在严重养不良或某些全身性疾病使体质极度虚弱时可见到。

据龋齿破坏的程度,临床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1.浅龋

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称初龋。继而表面破坏称为浅龋。初龋或浅龋没有自觉症状。邻面龋始发生在牙齿接触面下,窝沟龋则多始在沟,早期都不容易看到。只有发生在窝沟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会误诊或漏诊。

2.中龋

龋蚀已达到本质,本质浅层龋洞。患儿对冷水、冷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疼痛,是因为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的缘故。中龋及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

3.深龋

龋蚀已达到本质深层,接近,或已影响牙齿受破坏较大。病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对热敏感,刺激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这时多数需要做治疗以保存牙齿

深龋未治疗,则继续发展感染或使坏死。细菌可以通过达到根尖孔外,根尖周炎症,可能成病灶感染。冠若已大部分破坏或只留残时,应将其拔除。

检查

1.一般科检查。

2.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了解有无根尖周炎症等。

3.继发感染时,常规可见外周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4.严重时,可见电图或功能异常。

诊断

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治疗

治疗龋齿法是充填。即将龋坏组织去除净,做成一定的洞,清洗、消毒以后,用充填材料填补,并恢复牙齿缺损的外,龋坏即可不继续发展。浅龋充填效果最好。中龋和深龋的治疗,在去净龋坏组织以后,有时洞底已接近,就需要在洞底加一层护再填补。有时深龋在去净龋坏组织以后就暴了,就需要先采取治疗,然后才能填补。充填材料要用银金或复树脂(适用于充填前和不承受咀嚼力量的后洞)。乳因要替换,有时也可以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类填补(暂时性充填材料)。

没有成龋洞的初期龋,也可以用药物治疗的法,能达到一定的疗效。常用氟化溶液涂擦龋损;涂药治疗后,仍可能复发。因此,治疗龋齿,愈早愈好。一般每年检查处理一次,易患龋者可半年检查处理一次。

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多良好,但如延迟治疗常可发生继发感染或成为病灶,肾炎心脏炎等并发症。

预防

预防龋齿的基本原则是针对发病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包括:

1.增强牙齿的抗龋性

要是通过氟化法增加牙齿中的氟素,改变釉质表面或表层的结构,增强其抗龋性。氟化法对发育期尚未萌出的和已萌出的都有作用。任何氟化防龋法,都只能用于水源无氟或低氟区。被认为效果较好的氟化法有:

(1)自来水氟化防龋是由供水中自动加氟化钠,使水的含氟量调到防龋的适宜浓度。曾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法。但由于我国个地区水源的含氟量有异,因而不宜在我国推广。

(2)氟膏刷法一般浓度不超过0.4%氟化钠,儿童每天早、晚各刷1次,有一定降低龋齿的效果。但从理论上讲膏氟化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因人而异。

(3)氟溶液漱法具体做法是:在彻底刷后,用0.1%氟化钠溶液每周含漱一次,或用0.2%氟化钠溶液隔周一次,或用0.05%氟化钠溶液每天含漱一次,每次均为10毫升,用力含漱1分钟,漱毕30分钟不要漱或进食。每半年漱1次。

2.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

减少或消除菌斑,改变口腔环境,创造清洁条件是防龋的重要环,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刷和漱。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理刷法。小儿可由家长用柔软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幼儿3岁以后就可以习刷。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饭后漱。睡前刷更重要,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细菌容易大量繁殖。要顺刷,即“上由上往下刷,下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还要注意刷后的面。这样就可把缝和各个面上的食物残渣尽可能刷洗干净,刷后要漱。不要横刷,横刷容易损伤牙龈,也刷不净缝里的残渣。1975年卫生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曾共同召全国刷会议,制订了“保健刷暂规格”。幼儿使用的刷毛束不超过两排,每排5~6束,毛质要软,小生使用的刷毛束不超过三排,每排6~7束。

应该注意儿童的饮食习惯,多吃粗糙、硬质和含纤维质的食物,对面有摩擦洁净的作用,减少食物残屑堆积。硬质食物需要充分咀嚼,既增强组织,又能摩擦牙齿面,可能使窝沟变浅,有利减少窝沟龋。

3.减少或控制饮食中的糖

我国是以谷类为食的国家,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物防龋是有困难的。但近年来食糖消耗量增加,糖制食品和各种饮料显著增多。应注意宣传使家长教育儿童养成少吃零食和糖果糕点的习惯,睡前不吃糖,注意儿童三餐的质和量。从幼儿就养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钙、磷、维生素等多的食物。要尽可能多吃些粗粮。要重视母乳喂养婴儿。近来国际上提倡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物、使用糖代用品来降低龋齿,这在我国当前是不实际的,也是不济的。最近据报道美国常用的某种糖代用品含有毒性,已起国际上的注意。

总之,龋齿病因素是复杂的,当前还没有一种能够预防新龋发生的最有效的单一法。因此,预防龋齿要防治结,既要控制新龋发生,又要早发现、早治疗。有领导、有组织口腔保健工作,定期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和初中进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同时加强妇幼保健和养卫生工作,保身体和牙齿的健康,可以降低龋齿的发病率。

齿俗称虫,是口腔中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共同对牙齿的腐蚀而致使牙齿组织遭到破坏而成的。牙齿一旦遭到了破坏就难以自身修复了,因此,自幼展保护,牙齿预防龋齿就格外重要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荚蒾

下一篇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