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麻风病

麻风病 病(Leorsy,Lepra)是由麻杆菌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性和永久性损害。病的流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给流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病,必须坚持“预防为”的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
目录

基本定义

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围曾是一种常见的病,甚至《圣》里也曾提到过病。患者多处发生溃疡,并可导致残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感染这种病后要过2---7年才会发病。

杆菌抗酸染色

病造成的足部的毁损。病人过治疗能完全康复。在世界上许多地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是没钱或缺乏药物。

汉森在1868年始研究病。这种病常常累及一个家中的多个成员,许多医生怀疑它可能是遗传性疾病。然而当汉森检查了几个病例的病史后注意到,一旦家分裂或家成员分居,其他成员就不会患病。所以,病不可能是遗传病。

麻风杆菌抗酸染色片

病村的设立是因为病具传染性。但几个月的治疗,病人应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

据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汉森病的致病菌。1873年,他发现了麻杆菌,并确认是它导致了病。尽管他不能明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他还是说服了政府:因为病是传染性的,应该将病人隔离起来。

直到发现了磺胺,才有了治愈病的法。麻杆菌很难被杀死,需要箕服用几种药物。世界上仍然有1000万---1500万病人,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本病在世界范围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麻(leprosy)是由麻杆菌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甚广,中国则流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病因介绍

麻风杆菌病原菌是麻杆菌。在光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无鞭毛、孢或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杆菌新的结构。麻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沸、高压、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病人是麻杆菌的天然宿。麻杆菌在病人体分布(以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等网状皮系统某些细胞。在皮肤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毛带及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液及横纹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杆菌。麻杆菌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要是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杆菌,但菌量很少。

杆菌动物接种:1960年Shepard在小足垫中,初步接种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足垫感染模型。1966年在Ress应用免疫抑制法,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使麻杆菌的动物接种前进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与 Storrs应用犰狳接种麻杆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健二等报告应用裸(先天性无胸腺)接种麻杆菌获得成功。

杆菌的人工培养,还未获得公认的成功。因此,人工培养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病的传染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患者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式从理论上说,麻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式,认为粘膜是麻菌的要排出途径,分泌物中的麻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的流面还未能得到实。

必须指出,尽管尚无足够的据肯定什么是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导作用的因素。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的毕竟是少数。麻院(村)附近的地区,麻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病人并问不出麻接触史。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麻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 infection),借以说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式而终止感染。

病因假说

病是一种因为饥饿起的肉“移除”、“消化”现象,没有溃烂——最终缺失的肉,也不会对人造成恐怖的理。人体部任何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都会存在一个寿命问题——通常数月,常饥饿起的细胞生长缺失最终造成局部溃疡(缺少新陈代谢)、缺失,生成各种症状

细胞有自体溶解现象,细胞在进入衰亡阶段后会释放溶酶体酶“消化”细胞,源于饥饿起的缺少新陈代谢的局部肉有溃疡现象,这种状况与死肉腐败相似。

发病机理

病的免疫:病是一慢性传染病模型,也是一个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长期以来,人们就观察到,在临床上存在有结核样型和型两种不同的极型,各型麻组织病理上和组织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现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麻杆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机体对麻杆菌的免疫反应不同所致。近年来据临床、细菌、病理、免疫等面表现和特点,都可见到这种渐次移的现象。为了象地说明以免疫力为基础的这种状态,借用物理上的光谱概念,确立了病的免疫光谱现象。即从结核样型、界线类、(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界线类偏型)到型,正像一个连续的光谱状。一些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力决定着麻的感染过程,如感染后是否发病、发病类型和转归等。从各型麻皮肤和淋巴结活检中,观察组织病理象变化,可见损害中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巨噬系统细胞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出病人对麻杆菌免疫反应的不同。

应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测定法检测结果说明,健康成人对麻杆菌大都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儿童的免疫力较弱,免疫力的强弱随年龄增长而渐增强。各型麻对麻杆菌的免疫力也不同,在免疫光谱一端的结核型麻(TT),其体液抗体较正常人仅略为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或略为降低。而在光谱另一端的型麻(LL),其体液抗体明显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则显示严重缺陷。各型麻从体液抗体产生来看,其水平在麻光普中依序为:LL>BL>BB>BT>TT,免疫力低的型却较有免疫力结核样型和正常人为高,这是一个反常现象。说明在病的清中虽有高水平的坑体,但对身体似乎没有任何保护和有益作用。从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来看,依序为:TT>BT>BB>BL>LL。病的免疫防御机制要是细胞免疫。需要指出的是,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或缺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两个面,型麻有效的抗麻治疗后,其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可以得到改善;而对麻杆菌的无反应性(如麻菌素试验),虽多年治疗仍不改变,这种特异性缺陷的性质和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病理改变

由于患者对麻杆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力不同,病变组织乃有不同的组织反应。据此而将病变分为下述两型和两类:

1、结核样型麻(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见,约占麻患者的70%,因其病变与结核性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本型特点是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变局限化,病灶含菌极少甚至难以发现。病变发展缓慢,传染性低。要侵犯皮肤及神经,绝少侵入脏。

(1)皮肤:病变多发生于面、四肢、肩、部皮肤,呈境界清晰、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肿,在于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肿成分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图1)。病灶中央极少有干样坏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见抗酸菌。因病灶多围绕真皮小神经和皮肤附件,故起局部感觉减退和汗。病变消退时,局部仅残留少许淋巴细胞或纤维化,最后,炎性细胞可完全消失。真皮由类上皮细胞构成的结状病灶,其中可见Langhans细胞,颇似结核结,但中央无干样坏死。

(2)周围神经:最常侵犯神经神经、桡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多同时伴有皮肤病变,纯神经而无皮肤病损者较少见。神经变粗,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皮肤病变不同的是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样坏死,坏死可液化成所谓“神经脓肿”。病变愈复时类上皮细胞消失,病灶纤维化,神经的质地因而变硬。神经的病变除起浅感觉障碍外,还伴有运动及养障碍。严重时出现鹰爪手(神经病变使掌蚓状麻痹,使指关节过度弯、掌指关节过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肉萎缩、足底溃疡以至指萎缩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体改变已不复见到。

2、型麻(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约占麻患者的20%,因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故称型。本型的特点是患者对麻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有大量的麻杆菌,传染性强,除侵犯皮肤和神经外,还常侵及粘膜、淋巴结以及睾丸。病变发展较快。

(1)皮肤:初起的病变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状病灶,结境界不清楚,可在或聚集成团块,常溃破溃疡。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部。面部结呈对称性,耳垂、眉弓的皮肤结使面容改观,成狮容(facies leontina)。镜下,病灶为由多量沫细胞(foamy cell)组成的肿,夹杂有少量淋巴细胞。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在吞噬麻杆菌后,麻杆菌的脂质聚集于巨噬细胞浆,乃使后者呈沫状。抗酸染色可见沫细胞含多量麻杆菌,甚至聚集成堆,成所谓麻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围绕小管和附件,以后随病变发展而融,但表皮与浸润灶之间有一层无细胞浸润的区域(图2),这是结核样型麻所没有的。由于患者对麻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不出现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也很少。治疗病变消退时,麻杆菌数量减少,态也由杆状变为颗粒状,沫细胞减少或融成空纤维组织增生。最后病灶消退仅留瘢痕。表皮萎缩变薄,真皮沫细胞的弥漫浸润,后者与表皮层间有一薄层无细胞浸润区相隔

(2)周围神经:受累神经也变粗,镜下,神经纤维间的神经束衣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在沫细胞和Schwann细胞查得多量麻杆菌。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被纤维瘢痕所代替。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结核样型相似。

(3)粘膜:口腔,甚至阴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粘膜最常发生病变。

(4)脏器:淋巴结睾丸等脏器常被型麻波及,可伴有淋巴结的肿大。镜下皆见沫细胞浸润。睾丸管如有沫细胞浸润,可使液含有麻菌而通过性交传染他人。

3、界限类麻(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应介于型和结核样型之间,病灶中同时有型和结核样型病变,由于不同患者的免疫反应强弱不同,有时病变更偏向结核型或更偏向型。在型病变沫细胞和麻菌。

4、未定类麻

本类是病的早期改变,病变非特异性,只在皮肤管周围或小神经周围有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菌。多数病例日后转变为结核样型。少数转变为型。

传染

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患者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式从理论上说,麻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式,认为粘膜是麻菌的要排出途径,分泌物中的麻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的流面还未能得到实。

必须指出,尽管尚无足够的据肯定什么是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导作用的因素。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的毕竟是少数。麻院(村)附近的地区,麻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病人并问不出麻接触史。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麻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 nfection),借以说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式而终止感染。

临床症状

病的分类在病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病认识的深入以及医技术水平的提高,病的分类法亦在不断发展。病免疫“光谱”说,1962年有人提出了“五级分类法”。

麻风病症状  结核样型(tubrculoid leprosy , 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oderline tuberculoid leprosy ,BT)

中间界线类(boderline lerosy , BB)

界线类偏型(boderline leprornatous leprosy , BL)

型(lepromatous leprosy , LL)

未定型(inderminate leprosy , I)

必须指出,在上述免疫“光谱”中,最稳定的为TT和LL两个级型,其它各种类型都具有程度不同的不稳定性。一个BT的病人,特是未治疗时,可以“降级”,即免疫力减弱而移向BB或BL;反之,一个不典型的型或BL病人,当其免疫力增强时可“升级”而移向BB或BT。通过这种式(一般通过麻反应)在“光谱”上已移动过的病人,仍然可以重新获得或再次丧失免疫力而移向“光谱”上原来的位置。在“光谱”上最不稳定的是BB,很少有病人能长期地停留在这个点上,可能会转向BT或BL。未定类麻系于“光谱”之外单列一项,认为它是早期麻,其最终分型特征还不清楚,可以演变为“光谱”中的任何类型。

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如果发病,大多是不知不觉的。在典型症状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适,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全身前躯症状。这些表现没有特异性。免疫力较强者,向结核样型麻一端发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型一端发展。现据五级分类法,对各型麻症状特点分述如:

一、结核样型麻

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数常一、二块,边缘整齐、清楚、常有明显的感觉(湿、痛、触)障碍分布不对称,损害处毳毛落,这是很重要的特征。好发于四肢、面部、肩部和部等易受摩擦的部位。斑疹色有浅色和淡红色,表面常无鳞屑。斑块的色常为暗红色,轮廓清楚,边缘高起有的向倾斜,移到变平的萎缩中,有的趋向于边缘厚度不同的半环、环或弓状。表面多干鳞屑,有时可见多数小丘疹堆积而成的损害。损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经。有时损害附近的淋巴结也变大。眉毛一般不落。

本型的周围神经受累后(如神经神经、腓神经等),神经杆变粗大呈梭状、结状或珠状,质硬有触痛,多为单侧性,严重时因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可成脓疡或瘘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经症状而无皮肤损害,称为纯神经炎。临床上表现神经粗大,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障碍无力神经受累严重时,神经养、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则出现大小萎缩,成“爪手”(神经受累)、“猿手”(正中神经受累)、“垂腕”(桡神经受累)、“溃疡”、“兔眼”(面神经受累)、“指(吸收”等多种表现。畸发生比较早。

本型查菌一般为阴性。麻菌素实验为强阳性。细菌免疫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组织病理变化为结核样肿,其特点是在表皮下看不见“无浸润带”,抗酸染色查不到抗酸杆菌。少数病人不治疗可以自愈,若治疗消退较快。一般预后良好,但成的畸常不易恢复。

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

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又称无浸润区、免疫区),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的皮肤似乎正常。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损害数多发,大小不一,有的在,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虽有感觉障碍,但较TT轻而稍迟。眉一般不落。神经受累粗大而不对称,不如TT粗硬而不规则。粘膜、淋巴结睾丸、眼及脏受累较少而轻。

本型查菌一般为阳性,细胞密度指数(对数分类法,后同)1~3+。麻菌素试验为弱阳性、可疑或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较正常人低下。组织病理变化与TT相似,但上皮样细胞周围的淋巴细胞较少、较松。在表皮下可见有一狭窄的“无浸润带”,切抗酸染色无或有少许麻杆菌。预防一般较好。“升级反应”可变TT,“降级反应”可变为BB。麻反应后易致畸和残废。

三、中间界线类麻

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色有葡萄色、枯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有时在一块皮损上呈现两种色。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损害的态有带状、蛇状或不规则,若为条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若为斑块,中央有“打洞区”,其环清楚高起,渐向外体面斜,外缘浸润而不清,呈倒碟状外观。有的损害呈红白的环状或多环状,似靶子或徽章,称为“靶斑”“徽章样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损呈展翅的蝙蝠状,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似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有时可见到“卫星状”损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髋部可由结组成的厚垫状块。损害表面滑、触之较软。损害数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受损后,轻度麻木,比结核样型轻,比型重。眉常不落。粘膜、淋巴结、眼、睾丸脏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2~4+。麻菌素试验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界于两极型之间。组织病理变化为组织细胞肿,表皮下“无浸润带”大部分存在,可见组织细胞不同程度地向上皮样细胞分化,一般较小,有的切中可见典型、不典型沫细胞。淋巴细胞少而分。切抗本乡染色有较多的麻杆菌,预后介于两极型之间。本型最不稳定,“升级反应”向BT发展,“降级反应”向BL发展。

四、界线类偏型麻

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型损害,数较多,态较小,边界不清,表面光亮,色为红或桔红色。分布较广泛,有对称的倾向。损害感觉障碍较轻,出现较迟。有的损害较大,中央呈“打洞区”,缘清楚,外界浸润模糊。眉、、发可以落,常不对称。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弥漫性浸润亦可成“狮面”。中晚期病人粘膜充、浸润、肿胀淋巴结睾丸肿大有触痛。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较均匀一致,触之较软,畸出现较晚。

本型查菌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为4~5+。麻菌素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缺陷。组织病理变化,肿性质倾向于沫细胞肿,有的组织细胞发展为不典型的上皮样细胞,有的发展为沫细胞。淋巴细胞常呈灶状,存在于沫细胞浸润之间,为本型的病理特点。切抗酸染色有多量麻杆菌。预后比LL好,比TT

差,但仍不稳定,“升级反应”可变为BB,“降级反应”可变为LL。

五、型麻

本型病人对麻杆菌缺乏免疫力,麻杆菌淋巴、布全身。因此组织器官受侵的范围比较广泛。皮肤损害的特点是数多,分布广泛而对称,边缘模糊不清,倾向融,表面油腻光滑。皮肤的色除浅色斑外,大多由红色向红黄色棕黄色发展。感觉障碍很轻。在较早期就有眉毛稀落的表现,先由眉的外侧落,以后毛亦稀落,这是型麻的一个临床特点。麻杆菌检查强阳性,皮肤损害有斑疹、浸润、结及弥漫性损害等。早期斑状损害分布于全身各状,以面部、胸部、部多见,色淡红色或浅色,边界不清,须在良好的光线下仔细检视,可辩认。稍晚,除斑损继续增多外,陆续成浅在性、弥漫性润和结。在面部由于浸润弥漫增厚,外观轻度肿胀,眉常有落。稍晚,斑损融成大浸润,或在斑损和弥漫性浸润上出现结,弥漫性浸润向深部发展,更增明显而严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弥漫增厚,皮纹加深,肥厚,耳垂变大,眉光,头发稀或大落,结和深在性浸润混融在一起,眼结膜充成“狮面”样外观。四肢伸侧、肩、部、阴囊等处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结。更晚,由于弥漫性损害部分吸收,并有明显感觉障碍汗。在小腿,皮肤轻度变硬,光滑发亮,出现鳞样或蛇皮样损害,长久不退,有的头发几乎光,可见残发多沿管存留分布。

神经干虽然受累,但感觉障碍较轻,表现较晚。神经干轻度粗大,对称而软,到晚期亦可出现肉萎缩、畸和残废。

粘膜损害出现较早,先充肿胀,以后随着病情加重,发生结、浸润和溃疡。严重者可有中隔穿孔,当梁塌陷即见鞍淋巴结在早期即已受累,轻度肿大,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到中晚期则肿大明显,并有触痛。

睾丸受累,先肿大后萎缩,并有触痛,出现乳房肿大等。

眼部受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状体炎等.。组织器官亦同时受累,如肿大等。

本型查菌强阳性,4~6+。麻菌素试验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明显缺陷。组织病理变化特点为沫细胞结构要由胞浆丰富的典型沫细胞构成。表皮下有“无浸润带”。切抗酸染色有大量麻杆菌,可成束或成球。早期治疗,预后良好,畸较少,晚期可致残废。本型比较稳定,只有极少数在一定条件下可向BL转变。

六、未定类麻

本类为麻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

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消退或向其它类型转变。演变为何种类型可依病人机体免疫力的强弱,向其它类型转变,多数向结核样型演变,少数向界线类及型演变。临床症状较轻,不累及脏。皮损单纯,上有淡红斑或浅色斑,表面平无浸润,不萎缩。毳毛可落。皮损为或不规则。边缘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对称,皮损可有轻度感觉障碍神经干受累较轻,虽有增大但硬度较低,产生运动障碍和畸者少。查菌多为阴性。麻菌素试验多为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显缺陷。组织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炎细胞浸润。预后取决于机体的细胞免疫发展的程度。麻菌素试验阳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正常者预后良好。其发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它类型演变。

反应:麻反应是在病慢性过程中,不论治疗与否,突然呈现症状活跃,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病变,使原有的皮肤和神经损害炎症加剧,或出现新的皮肤或神经损害。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某些诱因如药物、候、精神因素、预防注射或接种、外伤养不良、酗、过度疲劳月经不调、妊娠分娩哺乳等许多诱发因素都可起。近年来认为麻反应是由于免疫平衡紊乱所起的一种对麻杆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应。麻反应分为三型。

第一型麻反应属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要发生于结核样型麻及界线麻。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旧的畸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杆菌。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升级”反应时病变向结核样型端变化,“降级”反应时向型端变化。

第二型麻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变态反应,即管炎性反应。发生于型和界线类偏型。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红斑。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膜炎、肾炎以及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以颗粒菌为。反应期持续时间,短者一、两周,长者数月,逐渐消退。

第三型麻反应呈混型麻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型反应。要发生于界线类麻。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

疾病诊断

病的诊断必须细致耐,争取早期确诊、不漏诊、不误诊。早治早愈,不致时机使病情加重,造成畸、残废,或使扩大传染。

诊断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分析,得出结论。对个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定期复诊和随访,或请有科会诊,给予排除或确诊。

麻风病  一、病史询问必须着重了解与病有的项,如是否来自流区、家族、亲友和邻居有无同样的病人,有无接触史等。

二、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淋巴结等。

三、麻杆菌检查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时可作淋巴结穿刺查菌。皮肤查菌取材:选择有活动性,皮肤损害,消毒皮肤。检查时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患者皮肤捏紧提起,使局部皮肤变白,然后右手持刀切一个5毫米长,3毫米深的切,以刀刃刮取组织液,涂在载物上,固定抗酸染色、镜检。切棉球贴压,取材部位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四、组织病理检查对麻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 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诊断是有价值的。麻菌素试验:是一种简易的测定机体对麻杆菌抵抗力的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机体对麻杆菌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有无。麻菌素的种类有粗制麻菌素、纯杆菌麻菌素和纯蛋白麻菌素,通用者为粗制麻菌素(又称完整麻菌素)。

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神经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末梢受累的情况,分为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1、观感觉检查法

皮肤感觉障碍的顺序,一般先失温觉(冷热觉),次失痛觉,最后失触觉。检查时应先将检查法告诉病人,进示教性检查,然后依次检查:冷热觉检查,可用两个大小相同试管,分装冷水和热水(50℃)。分先在健康皮肤上试验,然后在皮损处两管交替,无一定顺序接触皮肤,让病人回答冷热是否正确。痛觉检查可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先在健康皮肤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损,测试痛觉消失或迟钝;触觉检查可用毛或棉签的棉毛轻轻划触皮肤,让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划触的部位,测试触觉丧失或迟钝。

2、客观试验

①组胺试验:

用1/1000的磷酸组胺水溶液0.1毫升,分注入健康皮肤和皮损处皮过20秒钟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现一个直径10毫米的红斑,再40秒钟,又在原红斑的周围出现一个直径30~40 毫米的红斑,红斑的边缘弥漫不整,称为继发性红斑,最后在红斑的中央成一个团,如不出现继发性红斑即为异常,此法用于浅色斑和白色斑的检查。

毛果芸香碱试验(出汗试验):

选择正常皮肤和皮损,分涂上碘酒,待干后,在两处皮注射1/1000毛果芸香碱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层淀粉,约3~5分钟后,正常皮肤出汗,淀粉立即变为蓝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变色。

③立毛功能试验:

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碱液0.1毫升,分注射于皮损及健康皮肤的皮,如神经末梢正常,则立毛收缩出现鸡皮现象,否则,不出现鸡皮现象。

1.试验法和结果判断在前屈侧皮注射粗制麻菌素 0.1 毫升,成一个直径约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观察反应结果。早期反应:注射后48小时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毫米者为强阳性(卅),15~20毫米者为中等阳性(廿),10~15毫米者为弱阳性(+),5~10毫米者为可疑(±),5毫米以下或无反应者为阴性(-);晚期反应:注射21天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卅),结浸润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中等阳性,结浸润直径3~5毫米者为弱阳性(+),轻度结浸润或在3毫米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

2.临床意义早期反应表示机体对麻杆菌的敏感性。晚期反应阳性表示机体对麻杆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强,具有免疫力;晚期反应阴性说明机体对麻杆菌的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抑制,缺乏免疫力。麻菌素晚期反应的强度与机体对麻菌抵抗力的强度成正比。因此,麻菌素试验对病的分型,判断预后或机体抵抗力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3、运动功能障碍检查检查时让病人抬、皱眉、鼓、吹哨、齿等动作,观察面部神经是否麻痹。让病人作屈伸手腕 ,外展指、对指、握掌等动作,观察上肢的神经功能。让病人作足的伸、屈、翻、外翻等动作。观察腓神经是否麻痹

鉴别诊断

在鉴诊断时必须掌握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型麻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菌。用这些特点与其它疾病鉴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鉴的。

需要鉴皮肤病型麻应与皮肤热病神经纤维斑秃、结黄色鳞病、、脂溢性皮炎性红斑、炎等鉴:结核样型麻应与肉样环状红斑、持久隆起性红斑、皮肤热病浅色斑型、环状肿、常性狼疮、体癣、远性红斑等鉴;未定类麻应与白癜贫血、皮肤热病浅色斑型浅色斑型和斑癣等鉴:界线类麻应与红斑性狼疮、皮肤热病、蕈样肿(浸润期)等鉴

需要鉴神经病:如脊髓空洞症,其它原因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外伤周围神经损伤、进脊髓萎缩、进性增殖性间质性神经炎、进养不良、外侧皮神经炎、面神经麻痹等。

检查化验

一、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淋巴结等。

二、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神经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分为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1、观感觉检查法

皮肤感觉障碍的顺序,一般先失温觉(冷热觉),次失痛觉,最后失触觉。检查时应先将检查法告诉病人,进示教性检查,然后依次检查:冷热觉检查,可用两个大小相同试管,分装冷水和热水(50℃)。分先在健康皮肤上试验,然后在皮损处两管交替,无一定顺序接触皮肤,让病人回答冷热是否正确。痛觉检查可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先在健康皮肤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损,测试痛觉消失或迟钝;触觉检查可用毛或棉签的棉毛轻轻划触皮肤,让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划触的部位,测试触觉丧失或迟钝。

2、客观试验

①组胺试验: 用1/1000的磷酸组胺水溶液0.1毫升,分注入健康皮肤和皮损处皮过20秒钟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现一个直径10毫米的红斑,再40秒钟,又在原红斑的周围出现一个直径30~40 毫米的红斑,红斑的边缘弥漫不整,称为继发性红斑,最后在红斑的中央成一个团,如不出现继发性红斑即为异常,此法用于浅色斑和白色斑的检查。

毛果芸香碱试验(出汗试验):选择正常皮肤和皮损,分涂上碘酒,待干后,在两处皮注射1/1000毛果芸香碱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层淀粉,约3~5分钟后,正常皮肤出汗,淀粉立即变为蓝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变色。

③立毛功能试验: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碱液0.1毫升,分注射于皮损及健康皮肤的皮,如神经末稍正常,则立毛收缩出现鸡皮现象,否则,不出现鸡皮现象。

3、运动功能障碍检查

检查时让病人抬、皱眉、鼓、吹哨、齿等动作,观察面部神经是否麻痹。让病人作屈伸手腕 ,外展指、对指、握掌等动作,观察上肢的神经功能。让病人作足的伸、屈、翻、外翻等动作。观察腓神经是否麻痹

三、麻杆菌检查: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时可作淋巴结穿刺查菌。皮肤查菌取材:选择有活动性,皮肤损害,消毒皮肤。检查时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患者皮肤捏紧提起,使局部皮肤变白,然后右手持刀切一个5毫米长,3毫米深的切,以刀刃刮取组织液,涂在载物上,固定抗酸染色、镜检。切棉球贴压,取材部位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四、组织病理检查:对麻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 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诊断是有价值的。

疾病治疗

治疗措施

要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残废及出现复发。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张数种有效的抗麻药物联治疗。

1、化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连续服用。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连服3个月后停药2周。副作用有贫血、药疹、粒性细胞减少及功能障碍等。近年来,由于耐氨苯砜菌株的出现,多张采用联疗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杆菌,且可抗Ⅱ型麻反应。100 --200mg/日,服。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3)利平(RFP)对麻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450~600mg/日,服。联化疗案如下:

多菌型(包括LL、BL、BB及少数BT),初诊时有一个以上部位皮肤涂细菌指数BI≥2:

药物 >15岁

10~14岁

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

450mg× 1/月

看服

氯苯吩嗪

300mg× 1/月

或50mg/日

200mg× 1/月

50mg/隔日

氨苯砜

100mg/日

50mg/日

看服

连续用药2年以上,或细菌转移为止。

少菌型(包括TT、部分BT及未定类),BI>2:

药物

>15岁

10 ~14岁

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

450mg×1/月

着服

氨苯砜

100mg/日

50mg/日

自服

连续用药6个月。

2、免疫疗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化疗同时进。其他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为助治疗。

3、麻反应的治疗

酌情选用反应停(酞咪哌酮)、皮质类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静及抗组胺类物物等。

4、并发症的处理

足底慢性溃疡者,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适当休息,必要时须扩创或植皮。畸者,加强锻炼、理疗、针灸,必要时作矫手术。

为预止愈者后复发,常采用氨苯砜作巩固治疗,LL及BB,需长期甚至终身用药;对TT,需3年以上。

治疗原则

1、积极防治,控制传染。

2、早期、及时、足量、规则治疗。

3、病原治疗。

4、对症治疗,畸需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少菌型病例以服氨苯枫+利福平

2、多菌型病例以服氨苯枫、利福平、氯苯酚秦联用药疗效佳。

3、麻反应病例以酸溶液泼尼松,加强支援疗法。

治愈标准

临床治愈标准LL及BB:皮损消失,近一年神经干无压痛和一年无麻反应连续12个月查菌阳性,组织病理无麻性改变,抗酸染色阴性。TT:皮损消退,近一年神经干无压痛,感觉恢复或部分恢复。一年无麻反应,3个月查菌一次,连继4次阴性,组织病理无麻性改变。未定类:查菌阳性者与LL同,查菌阴性者与TT同。

疾病预防

要控制和消灭病,必须坚持“预防为”的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给予规则的药物治疗,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消灭病。鉴于对病的预防,缺少有效的预防疫苗和理想的预防药物。因此,在防治法上要应用各种法.

法早期发现病人,对发现的病人,应及时给予规则的联药物治疗。对流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可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药物进预防性治疗。

相关书籍

《岛》 作者维多利亚·希斯洛普(Victoria Hislop),长篇处女作《岛》一出版,立即力压《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等,登上英国各大畅销书排榜第一。其惊世骇俗的故事和感人腑的情迅速征服了英伦,征服了欧洲、美洲、澳洲、亚洲,20多种文几十个版本感动了全球,千百万读者为之唏嘘落泪。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角螺

下一篇 角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