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喉痹

喉痹中医科疾病咽喉词。是指以部红肿疼痛,或干、异物感,或痒不适,吞不利等为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喉痹”一词,最早见于《》,如《素问·阴阳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其含义较广,大抵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红肿疼痛为特点的多种咽喉部急、慢性炎症。后世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渐趋详细,将“喉痹”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区分来,如《法》:“凡红肿无为痹,有是蛾”,但总的来说,古代医籍......
目录

病因

本病的成,多因起居不慎,卫失固,致风热毒乘虚侵犯,由而入直袭咽喉,以致部红肿疼痛而发为风热喉痹。若因失治误治,或平素积热,则邪热传里而出现胃热盛的重症。素体虚寒者,风寒犯于皮毛,应于,壅结于咽喉,则可表现为风寒喉痹

临床表现

1.发病较急,初起时部干灼热、疼痛、咽痛。吞唾液时咽痛比进食更甚,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但因年龄、免疫力以及病毒、细菌毒力之不同而程度不一,可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等表现。

2.悬雍垂肿胀时,咽痛更明显,说话常带音,黏液积留于喉咽部,易咳嗽。感染向部扩咳嗽加重,出现声音嘶哑,炎症向鼓管扩时,听力下降

鉴别诊断

1.乳蛾

青少年多见,以喉核红肿疼痛为

2.喉痈

急起,高热,咽喉部剧痛。红肿,障碍,可化脓,外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3.喉风

病情急重,以突起咽喉紧锁,呼吸困难涎壅盛为要特征,而不仅是咽痛痒不适等表现。

并发症

感染向上蔓延中耳炎、鼻窦炎。向下蔓延可致喉炎气管炎、肺炎。急性脓毒性咽炎可能并发急性肾炎湿热血症等。

辨证施治

1.风热外侵

候:部微红肿,干灼热感,微痛,或痒咳,吞不利,可伴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黄,舌质正常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浮数。治则疏风清热,解毒利疏风清热汤()加减。方药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银连翘黄芩桑白皮赤芍桔梗浙贝母天花粉玄参

头痛者,可加蔓荆子藁本痒作咳,去玄参,加蝉衣、橘红;若咽痛较重,可加射干山豆根

2.风寒

候:部微痛或痒,黏膜淡红不肿,吞不顺,伴恶寒微热,无汗,流清涕咳嗽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浮紧。治则辛温解表疏风六味汤(《科秘旨》)加减。方药荆芥防风桔梗甘草薄荷僵蚕、苏生姜

鼻塞流清涕者,加苍耳子、辛夷咳嗽紫菀杏仁痒加蝉衣、橘红

3.胃热

候:部红肿疼痛较剧,软及悬壅垂亦红肿,困难,多而黄,不易咯出,颌下有臖核、压痛,发热口干头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洪数。治则:泄热解毒,利消肿。汤(《症全科紫珍集》)加减。方药连翘、银大黄黄芩栀子薄荷牛蒡子荆芥防风玄明粉(冲)、玄参

便秘结者,大黄可酌情增加;渴加天花粉多加瓜蒌仁、浙贝母;高热加生石膏知母部肿甚,加牡丹皮、赤芍

其他疗法

1.吹

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吹于部患处,以起到清热利、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的药物如双料喉风复方西瓜霜等。

2.含漱

将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成汤或提取有效成分制备水频频含漱,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银连漱液、漱

3.含服法

将中药制成含服,使药物能在部停留较长时间而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常用药如咽喉珊瑚、银黄含化薄荷等。

4.吸入或超声雾化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汤。反复过滤,取滤液吸入或超声雾化,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部而发挥治疗作用,如银大青黄芩荆芥牛蒡子甘草

5.针灸

(1)点刺法用三棱针或5号注射针头在双侧尖(耳轮上缘中点)及少商点刺,挤出恶血数滴,每日1次,有显著的利止痛作用。

(2)穴位贴法取蝎尾两只(末有毒针部分),分置两块布中(约1×1厘米大小),贴压在双侧扶突上,1~2天后取下。

(3)爆灯法在双侧侧缘、柱两旁找皮肤上的丘疹、结或压痛点,或选用大椎、池、谷、少商、角孙。取灯芯草一段,蘸植物油后控干浮油,以不滴下为度,用示指和中指捏住灯芯草前三分之一在蜡烛或上迅速点燃,对准皮肤异点或穴位,迅速爆灸,当灼及皮肤时便发出“啪”的清脆声,无爆响者重灸,每次选1~3个穴位,间隔2~3天一次,以6次左右为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