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
临床表现
本病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小儿多发。可有畏寒、发热,小儿常伴呕吐、腹泻等。耳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听力下降并可伴有耳鸣。鼓膜穿孔前后表现截然不同,一旦鼓膜发生穿孔,耳内脓液外泄,症状可得到缓解。1.全身症状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通常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2.耳痛为本病的早期症状。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寐,烦躁。婴幼儿则哭闹不休。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宣泄,疼痛顿减。3.耳鸣及听力减退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患者察觉。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4.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乃至脓性。如分泌物量甚多,提示分泌物不仅来自鼓室,亦源于鼓窦、乳突。
检查
1.体格检查耳周检查可有乳突尖及鼓窦区轻微压痛。小儿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耳镜下可见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及锤骨柄区可见扩张的、呈放射性的血管。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其正常标志不易辨识。鼓膜穿孔大多位于紧张部。穿孔前,局部先出现一小黄点。穿孔伊始,穿孔处为一搏动亮点,分泌物从该处涌出。待穿孔稍扩大后,方能清晰查见其边界。婴幼儿的鼓膜较厚,富于弹性,不易发生穿孔,应警惕。坏死性中耳炎可发生多个穿孔,并迅速融合,形成大穿孔。2.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听力损失,听阈可达40~50dB。如内耳收到细菌毒素损害,则可出现混合性听力损失。3.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比例增加。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诊断
根据病史和检查,可对本病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1.外耳道疖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因外耳道无黏液腺,故当分泌物为黏液脓性时,提示病变在中耳而不在外耳道,或不仅位于外耳道。2.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全身症状较重,鼓膜穿孔前可高烧不退,耳痛持续,鼓膜弥漫性充血,一旦穿孔便溢液不止。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和通畅引流。1.一般治疗(1)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后用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为慢性。一般可将青霉素G与氨苄西林合用,头孢类抗生素中可用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啶、头孢唑林,二代中的头孢呋辛钠。鼓膜穿孔后,可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结果调整用药。(2)应用减充血剂喷鼻,如1%麻黄碱等,减轻鼻咽黏膜肿胀,恢复咽鼓管功能。(3)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对于全身症状重者予支持治疗。小儿呕吐、腹泻时,应注意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2.局部治疗(1)鼓膜穿孔前1)苯酚甘油滴耳剂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时禁用,以免腐蚀鼓膜及鼓室黏膜。2)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作鼓膜切开术: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鼓膜虽已穿孔,但穿孔太小,分泌物引流不畅;怀疑有并发症可能,但尚无需立即行乳突开放术者。(2)鼓膜穿孔后1)可先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拭干。2)滴入滴耳剂,如0.3%氧氟沙星滴耳剂复方利福平液等,注意滴耳剂应为无耳毒性药物。可以将清洁棉球塞入外耳道以防止脓液污染面部及颈部的皮肤。3)当脓液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硼酸甘油、3%硼酸乙醇等。4)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大多可自行愈合。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行鼓室成形术。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
预后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