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金钗凤尾蕨

金钗凤尾傅氏凤尾PterisfaurieiHieron.。植株高50-90厘米。短,斜升,粗约1厘米,先端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长约3毫米,深褐色,边缘棕色簇生;叶柄褐色并被鳞片,向上与叶轴均为禾秆色,光滑,上面有狭纵沟;叶片卵形至卵状三角,二回深羽裂(或基部三回深羽裂);侧生羽片3-6对,下部的对生,斜展,偶或略斜向上,基部一对无柄或有短柄,向上的无柄,镰刀状披针,基......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高50-90厘米。短,斜升,粗约1厘米,先端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长约3毫米,深褐色,边缘棕色

簇生;柄长30-50厘米,下部粗2-4毫米,暗褐色并被鳞片,向上与叶轴均为禾秆色,光滑,上面有狭纵沟;叶片卵形至卵状三角,长25-45厘米,宽17-24(30)厘米,二回深羽裂(或基部三回深羽裂);侧生羽片3-6(9)对,下部的对生,相4-8厘米,斜展,偶或略斜向上,基部一对无柄或有短柄,向上的无柄,镰刀状披针,长13-23厘米,宽3-4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具2-3(4.5)厘米长的线状尖尾,基部渐狭,阔楔形,篦齿状深羽裂达到羽轴两侧的狭翅,羽片状、大小及分裂度与中部的侧生羽片相似,但较宽,且有2-4厘米长的柄,最下一对羽片的基部下侧有1齿状深羽裂的小羽片状和上侧的羽片相同而略短;裂20-30对,互生或对生,毗连或间隔宽约1毫米(通常能育裂的间隔略较宽,达2毫米),斜展,镰刀状阔披针,中部的长1.5-2.2厘米,宽4-6毫米,通常下侧的裂比上侧的略长,基部一对或下部数对缩短,部略狭,先端钝,基部略扩大,全缘羽轴下面隆起,禾秆色,光滑,上面有狭纵沟两旁有针状扁刺,裂上面有少数小刺。侧脉两面均明显,斜展,自基部以上二叉,裂基部下侧一出自羽轴,上侧一出自基部,基部相对的两斜向上到达缺刻上面的边缘。干后纸质,浅绿色至暗绿色,无毛(幼时偶为近无毛)。

孢子囊群线形,沿裂边缘延伸,仅裂先端不育囊群盖线形,灰棕色,膜质,全缘,宿存。

产地生境

金钗凤尾蕨图册台湾浙江(天台山、南汇)、福建(崇安、邵武)、江西(会昌、大余、乌、安远、崇义、宁都)、湖南南部(宜章)、广东(广州、高要、英德、蕉岭、大埔)、广西(都安)、云南东南部(河)。生林下沟旁的酸性土壤上,海拔50-800米。越南北部及日本(伊豆诸岛、纪伊半岛、四国、九州、琉球群岛)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南部。

简介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Jīn Chāi Fènɡ Wěi Jué

【英文】Faurie''s Brake

】羽凤尾、南凤尾广东)、青丫冷蕨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植物金钗凤尾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Pteris fauriei Heiro.[P.fauriei Hieron var.minor Hieron.]

化学成份

全草含素(pterosin)W、X,甙(pteroside)S、T、U、X、W,以及金粉辛-2''-O-β-D-葡萄糖甙(onitisin-2''-O-β-D-glucoside)。

性味】苦;凉

归经

【功能治】清热利湿;祛定惊;敛疮止痢疾泄泻黄疸;小儿惊外伤伤。

【用法用量】服: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收敛止的功能。用于外伤伤。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