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纵隔神经鞘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纵隔肿,肿分为良性肿神经黑色素沉着施万颗粒细胞神经纤维,其中恶性肿有恶性施万细胞神经源性肉瘤神经源性肿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纵隔肿,肿分为良性肿神经黑色素沉着施万颗粒细胞神经纤维,其中恶性肿有恶性施万细胞神经源性肉瘤神经(20%)来自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生长缓慢,肉眼上,神经包膜完整与起源的......
目录

概述

神经源性肿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纵隔肿,肿分为良性肿神经黑色素沉着施万颗粒细胞神经纤维,其中恶性肿有恶性施万细胞神经源性肉瘤

病因

神经(20%)

来自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生长缓慢,肉眼上,神经包膜完整与起源的神经纤维紧密粘连,比较坚硬,灰黄色红色,切面上呈年轮样,显微镜下可看到两种细胞:Antoni A是纺锤状细胞,呈致密无管的栅状排列,Antoni B有黏液的改变及多发囊性区,管壁增厚并有透明变性,电镜检查Antoni A细胞有许多从细胞体发出的小胞质突,Antoni B细胞缺少这些胞质突,但胞质丰富并有复杂的细胞器

黑色素的施万细胞除发生在柱旁沟外,也发生在椎管,粒细胞神经鞘细胞起源的,Aisner等(1988)报道了一例两侧柱旁沟同时发生的粒细胞

神经纤维(20%)

神经纤维神经少,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鞘组成,肉眼上,似乎有包膜,切面灰白半透明,有小凸或梭肿胀,但显微镜下看不到真正的结缔组织界限,组织上,增生的神经膜细胞鞘及许多轴突构成了交错的网,细胞不呈栅状排列,电镜下观察,肿是由伸出少数粗大胞质突的长细胞构成,在广阔的原基质中偶尔可看到有鞘的或无鞘的轴突。

丛状神经纤维神经的弥漫性梭增大和(或)沿着神经分布的多发性肿物,柱旁沟的交感神经干,迷走神经神经均可见到,但左侧迷走神经的近侧端,即动脉弓以上或动脉弓水平更为多见。

神经源性肉瘤(10%)

(恶性施万细胞细胞) 成人神经源性肿中,不到10%为神经源性肉瘤,肿多位于后纵隔,偶可在前纵隔见到;附近的结构常受侵犯,并能发生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数异常增多,核多型性及有丝分裂

发病机制

神经来源于神经鞘细胞,好发于神经和肋间神经,也可发生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神经,男女发病相似,多发于20~50岁者,左右胸腔发病率无差异,发生于胸部上者多于下,肿物大小不一,通常直径3~15cm不等(中位值5.0cm)单发多于多发,良性神经鞘源性肿可分为两类:

神经(良性施万细胞)和神经纤维,少见的还有黑色素沉着的施万细胞颗粒细胞,恶性者为恶性神经神经源性肉瘤神经多位于神经干之一侧,包裹在神经外衣或衣,使神经干呈偏性梭膨胀,但神经不穿入肿,因此手术易切除,不会损伤神经神经纤维多发于20~40岁,多为神经纤维病Von Reckling-hausens病的一部分,其要细胞成分也是神经鞘细胞,是由周围神经纤维成分局限或弥漫性增生所成的样肿块,胸纵隔神经纤维往往是单发,这类病人神经纤维的恶变率可高达4%~10%,神经和肋间神经神经鞘源性肿可在椎间孔外膨胀性生长,呈哑铃状,椎间孔外部分的肿往往大于椎间孔部分。

纵隔偶尔亦可见二种不常见的神经鞘源性的肿黑色神经,粒细胞肿,后者被实起源于神经膜细胞,为恶性病变,归类为恶性神经神经源性肉瘤(恶性施万细胞细胞)占成人神经源性肿不足10%,多见于10~20岁的年轻人或60~70岁的老年人,肿附近的结构常受侵犯,并能发生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数异常增多,核多型性及有丝分裂

症状

神经鞘源性良性肿,多数无症状,往往在常规胸部X线检查时被发现,而少数病人其症状常是由于机械原因起,如胸或部的疼痛是由于肋间神经或胸壁受压或被浸润,咳嗽呼吸困难是因为气管树受压,Pancoast综征是神经受累,Horner综征是颈交感链受累,声音嘶哑是肿侵犯神经,有3%~10%的病人因肿伸入椎,在椎管呈哑铃状膨胀生长可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下肢麻木,活动障碍,虽然患哑铃状肿病人中,60%的病人出现与脊髓压迫有症状,但仍有一部分无症状

胸闷气短,活动后症状加剧,并可导致喘鸣受压后部分不张,可反复出现部感染,咳嗽,多发热,有些可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并且可使气管移位,患侧呼吸音消失,分析提示低氧血症,由于心脏的移位,肿压迫上腔静可出现上腔静征,压迫食管可出现困难,一般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为3个月~3年不等,有报道最长可达14年之久,纵隔神经纤维恶变者很少见,恶性神经生长快,症状出现往往较早较重,常因肿侵犯邻近的组织而出现剧痛。

检查

1.胸部X线 所见神经源性肿表现基本相似,良性和恶性表现往往无明显差异,正位X线示胸腔密度均匀的阴影,偶尔可见三角或分状,缘常位于纵隔影,侧位示:肿位于柱旁沟区,界限清晰,相邻的骼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肋骨和椎体受侵蚀,椎间孔增大,肋间隙增宽,和肋骨外翻,但往往不能说明肿性质,这是因为肿生长对局部造成压迫而起的,椎弓变扁,甚至椎弓横突椎体均有破坏,同时伴有椎间孔扩大,是后纵隔哑铃状肿的特殊X线征象,上消化道钡亦显示,食管的情况。

2.CT扫描显示 肿位于后纵隔,多靠近椎旁,肿边界清楚,呈,卵,良性或恶性肿部分病例可以有分。多发性神经纤维病,CT扫描的检出率往往比普通X线胸高。

3.磁共振成像(MRI) 增强的T1和T2的影像可显示:神经纤维有一高密度特征性外周区和中等密度的中央区,而神经为不均质的高密度区,CT或MRI可以确定,肿侵入椎管的情况,后者还可以用来确定累及范围,然而前通常使用增强的脊髓X线检查来了解肿入侵的情况,如为一侧胸巨大神经源性肿,X线,CT均可显示巨大肿占满整个胸腔,纵隔向健侧移位,气管移位,受压或变窄,患侧受压,常见患侧胸积液。

诊断

神经鞘源性肿的发病年龄20~50岁,偶尔见于儿童,男女之间发病相似,但神经源性肉瘤,多倾向于发生在患有良性神经的两端年龄的病人,10~20岁和60~70岁年龄段,了解病史后依据临床表现不易诊断,确诊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

神经纤维病伴发胸腔神经纤维时,须与罕见的膜突出症相鉴,因其有周身性神经纤维的表现,故不难诊断。

治疗

神经鞘源性肿无论是良、恶性都以手术切除为好,在切除肿时应将肿体及包膜全部切除。在决定手术切时,首先要明确肿的定位,神经源性肿大多来自肋间神经,可参照X线所见选择手术径路。因肿重量系,使肿稍有下沉,故肿体中点的稍上神经源性肿多位于后纵隔柱旁沟,如来源于第1,2,3肋间神经,因胸部空间狭小,肿颇大,则可占满整个胸部,很难正确定位。第4肋间神经以下发生的神经源性肿,则较易定位其来源。少数肿可远离柱旁沟到达后,可参考X线胸及CT或MRI来确定手术的径路。小的、无椎管受侵的肿也可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不论采用哪种途径,首先都要切表面的胸膜,然后钝性及锐性分离肿。有时要切断一或几肋间神经或交感神经干。少数情况下要牺牲肋间动脉神经鞘源性肿手术要有以下几种切

1.胸后外侧切 适用于后纵隔第4肋平面以下的肿(包括哑铃状肿的胸部分二期切除)。具体切径路以肿发源的肋间为准。

2.胸前外侧切 适用于胸部肿

3.后部纵、横或弧 适用于纵隔哑铃状肿Ⅰ期胸外切除。

4.胸后外侧切+后正中弧或横 适用于后纵隔-椎管哑铃状肿全切除。

5.后胸胸膜外小切 适用于后纵隔定位准确的小肿

6.胸部小切,采用电视胸腔镜切除纵隔 适用于纵隔小肿

7.颈、胸部横向半蛤壳状切 适用于颈、胸部哑铃状恶性肿切除。

8.胸骨正中部分劈+双侧胸部前外切 适用于前纵隔恶性神经源肿累及双侧胸脏器者。

后纵隔神经源小肿,有人采用椎旁胸膜外切施术,此法切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因手术创较小,显不充分,易造成术中止困难,术后出现胸膜肿和肋间神经痛等,一般不宜采用。可是李国仁(1995)报道先天性外穿型后纵隔神经纤维9cm×6cm×5cm采用胸膜外途径完整切除位于骶棘,后上纵隔的肿,术中术后情况良好。对纵隔小肿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可克服上述缺点,前正在扩大应用。采用进胸和胸腔镜两种法手术时,通常可将覆盖于肿上的壁层胸膜,对肿钝性和锐性分离,大部分良性肿均可容易地被摘除,但有时,则要切断1个或多个交感或肋间神经干。

一般预防措施

一、不要吸烟。香烟的烟雾中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放射性元素ZIOPO及酚类化物等,严重有害物质还有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焦油等,我国肺癌病人中约有70%-80%是因长期吸烟起的。

二、提倡科的膳食结构。我国的肠道癌的65%以上,要与饮水污染,膳食结构不当或污染有,膳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物的结构乎健康比例,以植物性食物为,搭配适的蔬菜,避免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热量饮食,可以减少直肠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腺癌、乳腺癌子宫膜癌、卵巢癌等的发生。

三、少吃霉变及发霉的粮食。已知有20多种霉菌及其毒素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如黄霉素B1是其代表,我国高发食管癌、肝癌等与吃入含霉菌污染的食物有密切系。

四、不饮或少饮不仅对硬化肝癌,而且与喉癌的发生有,已经证明每天饮20-30克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不饮的妇女高2倍。

五、防止食物污染。要防止致癌微生物的感染或传播,严格控制和监测食物添加

六、避免或减少职业性致癌因素。由于某些工种和车间具有较高致癌水平,由此起癌症的发病率较高,前已明煤油、焦油、沥青、菌类、石棉、芥子、铬及砷化物、放射性物质苯、联苯胺、B-苯类、羰基镍等有致癌性,必须加强职业病的预防。

康复指导原则

1.保持愉快情,稳定情绪。

2.布置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可种些草、挂些画,保持环境整洁。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4.注意休息,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量据身体情况而定,可选择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5.医生要求继续助治疗。治疗后坚持一段时间的中医中药治疗,以巩固疗效。

6.出院后要定期到医院复查。2年,1~2个月复查1次;2年后,2~3个月复查1次。如出现胸闷促等情况,应立即回医院就诊。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钗凤尾蕨

下一篇 金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