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脏横纹肌瘤

心脏横纹(rhabdomyoma of heart)为仅次于黏液的第2 位常见的良性心脏,也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更多见。有人称之为心脏错构、Purkinje 细胞组织细胞样肌病。约占整个心脏的8%。90%发生于15 岁以下的儿童,78%患儿年龄不足1 岁。由于肿阻塞腔,婴儿可能在出生后很快死亡。(一)发病原因此病被认为是错构而非真正的肿,......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此病被认为是错构而非真正的肿,可能由胎儿心脏细胞衍化而来,是婴儿和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

(二)发病机

1.发病机前有横纹的发病机制了解甚少,在新生儿与婴儿中横纹心脏的60%,部分病例在子宫时就已得到诊断,由于为多成,故认为是错构而不是真正的新生物,可能由胚胎心脏的成细胞衍化而来。

2.病理 横纹在的结状的灰色或黄白色肿块,大小约5mm~2.5cm,无真正的肿包膜,但属良性病变,90%的病例为多发性,少数为孤立性,组织上描述肿细胞像“蜘蛛细胞”,由充满糖原的胞浆及延长放射至细胞周边的细胞丝组成。

3.病理生理 横纹通常深入组织中,突出于腔阻塞或相应部位的瓣阻塞,从而影响左,室的功能,由于原发性肿块累及传导组织,可发生心脏律的改变,或发生于瓣膜梗阻。

症状

心脏横纹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大小,数及部位,最初的常见征象是心脏杂音,易产生流梗阻和律失常,小的肿一般无症状,较大的肿可阻塞腔或瓣膜导致显著的流动力损害,三尖瓣的梗阻可产生卵孔的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现象;累及传导系统可产生严重的律失常,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药物难以控制的室性动过速。

具体表现有律失常(室上性或室性律失常)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扩大,瓣膜不全(可酷似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锁),动脉瓣狭窄,动脉瓣或动脉瓣下狭窄,心包积液,甚至猝死,非特异性的表现包括心脏增大,左室或右室衰竭以及双室衰竭,S3和S4奔马律,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有时细菌性膜炎,可发生动脉栓塞起突然死亡。

检查

心脏超声动图和导管检查。

心脏超声动图:横纹本质上是固体肿,侵及的许多区域,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虽然不同但表现出回声光团的同一性,大的横纹可导致左右腔的流入道或流出道的梗阻,但未见心包渗出的报道。

诊断

胎儿期如发生水肿律失常可通过二维超声动图检查确立诊断,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如发生严重力衰竭或室性动过速等,应高度怀疑这一疾病并通过超声,磁共振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等非侵入性影像技术进检查,对于存在梗阻或律失常病儿,导管检查能获得有流动力或电生理资料。

鉴别

心脏黏液纤维心脏等疾病鉴

1.心脏黏液心脏原发良性肿中最常见者,80%发生于房,亦可见房,室等处,女性发病略多,体多呈单个,息肉状,球状或分状,软而脆,表面光滑,大小从樱桃至蜜不等,时有长短不一的蒂,蒂长者有活动度,可阻塞症状,表面部分大小不等的碎容易落而起栓塞,二维B超及磁共振等影像检查,除对肿物的态特征作出判断外,对于黏液组织特性也常能作出初步判断。

2.纤维 多在室间隔室壁呈单个发生,体坚硬呈非包被团块,一般直径3~7cm,多数纤维侵犯传导组织,患者多突然死于律失常,患者不伴有结硬化(精神发育不全,惊厥,语言缺陷),可资鉴

3.心脏 为罕见心脏,表现为心脏结构受压或流出道阻塞所致症状,CT增强扫描或MRI可确定这种高度管化肿的诊断。

并发症

可发生力衰竭,动脉栓塞,细菌性膜炎等并发症。

治疗

(一)治疗

存在明显症状的腔型横纹具有手术指征。对于婴儿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者不张手术治疗。存在结硬化和严重精神发育迟缓伴癫痫者不宜手术。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减轻梗阻症状,保护室及瓣膜功能,防止损伤传导系统。横纹虽无包膜,但界线清楚,外科手术可完全切除,只有当肿累及冠状动脉要分支、瓣环或传导系统时手术有一定困难。

据肿的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法,对于右室游离壁病变可做单腔静插管,不阻断动脉手术。对于室间隔或左室病变做双腔静插管,中度低温阻断动脉手术,也可采用深低温停环的法。手术切据肿的部位来选择,争取完全切除,但如侵犯其他重要结构或多发性的肿,不能勉强切除,仅需解除梗阻部分即可。切除肿后的组织缺损可用补重建。此外,Dietl报道采用Fontan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的右室巨大横纹获得成功。

有报道对出生数天的婴儿手术切除心脏横纹成功。但不是所有患者都有手术指征,Fenoglio等把病人分为三个预后组:第1组为死产或出生后24h死亡,病变以心脏损害为,可能死于心脏流梗阻,占不利于手术者的大多数;第2组为另一种极端情况,患者无归诸于心脏的临床发现,死于非心脏的原因,这些患者常有硬化症,但很少有腔损害而不需治疗;第3组为肿并不大到致死,但广泛程度足以心脏症状和体征,这类病变有利于诊断发现,病人适治疗。Foster等推荐手术切除流动力损害的梗阻病变;但不赞成为纠正低排出量状态而切除多发性壁,因为肿属于良性,故仅切除部分而不提倡较为彻底的切除法,有长期随访支持这种案的功效。

(二)预后

自然病程因个体差异较大,以往认为患有心脏横纹的新生儿或婴儿将死于力衰竭或突然死亡。许多无症状的患者可能在生命早期未能及时检查到,而且有据表明横纹在出生后并不发生有丝分裂,少数肿有自消退的报道。实际上肿的大小及其生长的部位决定了病程和可能造成的结果。由于该类肿常为多发性,而且范围广泛,长期效果不良,手术也难以奏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