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消化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消化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是由严重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严重的躯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特征的综征。因为功能与系非常密切,一旦功能严重受损,临床上便可出现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昏迷要表现。本世纪50年代以来有起的症状屡有报道。adams(1949)发表脑病前期的精神症状。sherlock(1968)等提出了脑病三型。ouridson(1970......
目录

概述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有起的症状屡有报道。adams(1949)发表脑病前期的精神症状。sherlock(1968)等提出了脑病三型。ouridson(1970)把脑病分为前驱期、紧张状态、木僵昏迷四期。我国者自1963年以来也陆续报道了有脑病的早期和不同病的精神障碍。

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又称征,是由严重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严重的躯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特征的综征。因为功能与系非常密切,一旦功能严重受损,临床上便可出现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昏迷要表现。最常见于急性重型炎、急性黄疸炎,也可见于慢性炎、硬化肝癌。本病是多种肝脏疾病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发病原因、起病缓急、功能损害程度和发病诱因不同临床可分为急性、慢性、持续3种类型。

流行病学

  有精神症状统计资料较少。资料显示各型硬化、暴发性功能衰减、门体分流术、原发性肝癌妊娠急性脂肪、严重道感染等脑病,发病率在70%~75%。

病因

  本病病因迄今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与环障碍、神经递质传递障碍、氨中毒、胺代谢障碍(5-ht增加可诱发昏迷)以及电解质代谢障碍相。首先,由于多种肝脏疾病晚期功能衰竭,解毒作用降低,使肠道摄入或产生的毒性物质得不到肝脏的有效解毒,造成肝脏生成的维持功能的必需物质减少;同时,功能损害导致氨增高、低氧,电解质代谢紊乱如缺钾、低镁,胺代谢障碍如一些拟神经递质(羟苯乙醇胺、去甲新福林等)不能及时被清除,与ne和da产生竞争作用,影响神经冲动传递等;其次,消化道出、感染、发热、饮和麻醉镇静的应用,这些因素均对精神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发病机制

  神经精神症状的确切机制迄今尚来完全明了,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

1.环障碍说 功能衰竭和门腔静之间手术分流或自然成的侧支环可能是其病理生理基础。外门静之间的分流,使门静中的有毒物质绕过细胞,侧支进入体环而至部,功能紊乱。

2.神经递质说 功能不全或门-体侧支环的存在,使来自肠道的某些芳香胺类物质,如羟苯乙醇胺或去甲新福林等不能被排除,这些物质与去甲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产生竞争性作用,使神经突触传递发生障碍,影响脑干网状结构激活系统的活动,以致昏迷

3.氨中毒说 认为脑病是由氨浓度增高起。有人指出脑病液中的氨浓度比液中的更高,氨可起酸中毒,缺氧可使氨的毒素增加。有人观察脑病电图异常与氨的水平是同向的。但脑病的发病机制仅用氨浓度增高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脑病氨增高者只占80%。

4.胺代谢障碍 胺代谢障碍与意识障碍,5-ht增加可诱发昏迷,5-ht减少也可代谢障碍,脑病时注射5-ht后,电图由慢波转为快波,5-ht减少时出现慢波。

5.电解质代谢障碍 脑病前由于各种原因起的钾降低,可使病人迅速陷入昏迷。低镁也可出现精神障碍。其他也有人提出如氨基酸和硫醇代谢障碍对脑病的影响。

6.脑病的诱发因素 有消化道出、感染、发热、麻醉药、精神病药的应用、流产、饮等。

临床表现

1.急性脑病 急性脑病是指原发性疾病实质损害、急剧发生严重功能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多见于重症炎如急性重型炎和亚急性重型炎。以意识障碍要表现。

(1)精神障碍:

①抑郁状态:病初多表现反应迟钝、沉默少语、活动减少等。

②兴奋状态:少数病人出现焦虑不安、兴奋躁动、多言、哭闹喊叫或轻躁狂表现。

意识障碍:嗜睡及意识朦胧、昏睡谵妄或错乱。

幻觉或错觉:重者可出现错觉、幻觉,随后进入昏迷

智力障碍:少数病人在疾病后期可出现短暂或不可逆的遗忘,甚至痴呆

(2)神经症状:多发生在精神症状之后出现,如构音不清扑翼样震颤等。眼球震颤多发生在昏迷先兆时,这常是昏迷前兆。并可有痉挛发作、阵挛张力增高的病理反射等。

2.慢性脑病 慢性脑病是指继发性或门体环性脑病在病程中,由于组织损害,急剧出现功能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意识障碍是慢性脑病症状之一,临床上多为嗜睡、昏睡、错乱状态或昏迷。也可表现为持续性精神障碍。

(1)精神障碍:常以人格及智力改变较为明显,如脾气变得急躁、情感冷淡和乖,做事轻率、幼稚,易怒、缺乏礼貌,为障碍与意识障碍常同时出现且不易分割,常见为紊乱,如倒穿衣裤、当众便溺等;智力面则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领悟迟钝、思维困难、言语单调、判断力及理解力差,甚至连一般简单工作都难以完成,后期进入痴呆状态;偶见幻觉妄想状态。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

(2)神经症状要为扑翼样震颤手足徐动症阵挛构音障碍、锥体束征、小脑症状、帕金森综征等。

(3)电图所见:早期多显示弥漫性两侧同步高幅θ波,后可有同步高幅δ波。昏迷加深可有特征性三相波、多在,左右对称。

3.症状分期 以急性脑病为例:

第1期:呈现精神运动抑制。迟钝、少动、少言、有的欣快、多言易怒等。偶可有轻度扑翼样震颤

第2期:多见睡意或嗜睡或喊叫、不安等。并有扑翼震颤、锥体束征等。

第3期:昏睡谵妄或错乱状态。扑翼样震颤明显。阵挛、痉挛发作等。

实验室检查

  符原发病实验室阳性检查结果。

辅助检查

  符原发病助检查结果。

诊断

  首先,病史及实验室严重功能检查异常,明确原发肝脏疾病的诊断;同时结精神症状的性质、特点、转归和病期分布,做出脑病诊断。

1.在肝大黄疸口臭腹水扑翼样震颤,严重功能异常情况时。

2.如发现抑制状态或思睡、嗜睡或躁动不安或欣快多言等时,应考虑为脑病的早期征象。

3.若出现兴奋、躁动加重或寡言、少动或嗜睡时,应视为脑病紧张状态。

4.出现嗜睡、昏迷或由兴奋向谵妄演变时。

5.排除意识障碍的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除外精神障碍的其他疾病。

治疗

  脑病前尚无特效疗法,需采用综措施。治疗要点为祛除诱因,降低氨,保和支持疗法。

1.消除诱因 消除和控制脑病的诱发因素,如防止和及时处理消化道出;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热;改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限制高蛋白饮食;和慎用麻醉药、镇静、安眠药等。

2.清除对大脑有害物质是重要的抢救措施。要降低氨,有助于病人的意识恢复和精神症状的改善。常用谷氨酸盐(23~46g/d)。钠盐与钾盐之比为3∶1,静点滴。也可选用氨酸(10~20g)或谷胺(乙酰谷氨酰胺)(1g)等;亦可用左旋多巴以取代假性神经介质,始试用0.5g,以观察有无副作用,然后每天2.5~5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饲或灌肠。但需注意左旋多巴可能对细胞有损害作用。控制氨的产生还可采用巴龙霉素,服用半乳糖、果糖可改变肠道ph值,减少氨的吸收。其他尚可用换法、全身灌流疗法、异体昏迷患者进体外肝脏灌流等。同时,还要排除肠道积和积食,以抑制肠道细菌的繁殖,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酸化肠道和降低氨等。

3.精神障碍的处理 由于功能损坏,对镇静、安眠药物的耐受性减低,所以在控制兴奋、幻觉、抑郁和各种意识障碍时,应慎用或用催眠药、麻醉药、镇静药和精神病药。这些药不仅对肝脏有害,而且使网状结构水平降低,更可促使意识障碍的发生、发展和加重,甚至诱发昏迷死亡。如必须要用时,应注意选择药种和量。对兴奋躁动者可注苯二氮卓类药如地西泮(安定)、奋乃静及副醛等。用或慎用氯丙嗪精神病药。

4.治疗并发症 如继发感染、出水肿等。

5.促进细胞代谢 可用辅酶a或三磷腺苷(atp)、细胞色素c、谷氨酸等。

预后

  诱因明确且容易消除者(例如出、缺钾等)的预后较好。功能较好,分流手术后由于进食高蛋白而起门体分流性脑病者预后较好。有腹水黄疸倾向的患者提示功能很差,其预后也差。暴发性功能衰竭伴发的脑病预后最差。脑病意识障碍一般是逐步加深,多数病例8~12天陷入昏迷,持续时间最短10h左右,最长10h。病死率:急性脑病为80%左右;慢性脑病约30%~50%。

预防

  肝脏病变并发脑病,多有诱因。如能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一般可防止发病。

1.限制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是最常见诱因之一,以往有脑病发作史者,蛋白<70g/d;发作期<20g/d,病情恢复后,才能每3~5天增加10g左右,最高要低于50g。

2.保持大便通畅 粪便含有氨、胺类及其他毒素,便秘时大量毒素被吸收可诱发脑病。必要时可服乳果糖或稀灌肠。

3.及时发现控制消化道出硬化食管张、高压,易致食管中的蛋白在肠产生的氨可诱发脑病,故应常注意大便色,大量出时大便呈柏油样,小量出大便色变化不大,应及时送检做潜试验。

4.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热;改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和慎用麻醉药、镇静、安眠药等。

5.对患者支持性理治疗为,进理疏导,要给予针对性指导,以安慰、支持及疏导,消除其紧张不安理。消除不良的情绪因素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保持正常状态,有助于预防精神障碍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