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又称上腔静阻塞综征,是由于上腔静或其周围的病变起静阻塞,致使上腔静流受阻,导致上肢及面部张、水肿及青紫的一种综征。1、上腔成或栓塞包括上腔静栓性炎、结核性上腔炎及导管插入起的成等。2、上腔静外因素胸腔手术后纵隔局部肿或动脉等压迫上腔静。3、心包填......
目录

症状起因

1、上腔成或栓塞

包括上腔静栓性炎、结核性上腔炎及导管插入起的成等。

2、上腔静外因素

胸腔手术后纵隔局部肿或动脉等压迫上腔静

3、心包填塞

大量心包积液或胸腔手术后心包梗死后假性室壁压迫起上腔静回流不畅。

4、纵隔炎

慢性纵隔炎或慢性纵隔淋巴结炎,纵隔脓肿,特发性纵隔纤维化等。

5、胸腔肿

气管肺癌最常见,其他有上纵隔的肿胸腺癌、甲状腺肿、畸胎食管癌,恶性淋巴,纵隔原发性恶性肿胚芽细胞,转移性纵隔恶性肿如转移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性肿

本综病因很多,但以气管肺癌最常见,其次为慢性纤维纵隔炎

常见疾病

上腔静栓性炎、结核性上腔炎、慢性纵隔炎、慢性纵隔淋巴结炎、纵隔脓肿、特发性纵隔纤维化、胸腔肿等。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

1、对4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有长期吸烟史、有胸痛、多次复发肺炎不张者,必须警惕气管肺癌的可能。

2、有周围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恶性淋巴

3、如数月或数年前曾有严重胸外伤或较顽固的慢性部感染史者,应想到慢性纤维纵隔炎的可能性。

4、对安装了人工心脏起搏器或有上腔静导管,中压监测导管的病例,应想到由于导管起的上腔成。

鉴别诊断

(一)气管肺癌

上腔静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有胸腔恶性肿,其中又以气管肺癌病因。本病诊断要点:

1、40岁以上病人突然发生刺激性呛咳持续两周以上治疗无效;或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质突变者。

2、中带或有明显胸痛

3、顽固性发热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

4、晚期可出现肿压迫症状(如发生气促、哮喘、同侧眼球内陷、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部无汗、声嘶、困难)和转移症,如锁骨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还可出现远处脏器转移)。当肺癌位于上,尤其是右上直接浸润上纵隔时,或已转移至纵隔淋巴结,都可压迫上腔静起本综征,据报告约占肺癌病例的15%。肺癌患者一旦出现上腔静征后生存期仅在10周

5、检查癌细胞,是早期诊断法之一,阳性率可达70%~80%。

6、胸水检查,多呈性,可查出癌细胞。

7、X线检查,门出现单侧阴影增大,或同一炎症反复出现;或部有孤立或结性浸润病灶,抗生素治疗后反而增大。如发现并有气管旁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则更支持气管肺癌的诊断。

8、CT或磁共振检查对X线不能确诊的病例有重要价值。

9、当病因诊断有困难时,尚可做纤维气管镜检查或考虑剖胸探查。

(二)恶性淋巴

本病累及纵隔时,肿大淋巴结压迫上腔静即可起本症。多见于儿童、青壮年及中年,以男性居多。诊断要点:

1、淋巴结肿大,常以表浅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依次为颈部、腋下、沟部。肿大常不对称,质坚有弹性,无疼痛。深部淋巴结大,如纵隔、腹膜后、起局部浸润症状

2、可有发热畏寒、乏力、盗汗。热型不规则、持续或周期性。

3、可有淋巴结外损害,肿大,皮肤病变。

4、胸部X线检查多在上纵隔发现双侧性边光滑的分状或结状致密的包块,此可作为本病特征。但也可仅见纵隔孤立性肿块。

5、确诊据病变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淋巴结穿刺涂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纵隔肿

诊断要点:

1、胸痛胸闷为常见症状畸胎侵及咳嗽,咯咯血或咯毛发。胸腺有时伴重症无力

2、恶性纵隔肿起上腔静梗阻,心包,霍纳征或胸水

3、胸部X线据肿部位和态来判断肿类型。前上纵隔分状肿胸腺为多见。位于前纵隔靠近底部规则或不规则肿畸胎多见。

4、前纵隔肿可用针吸活检帮助诊断,但一定要排除动脉的可能性。必要时可做心血管计波造影及动脉造影。

(四)慢性纤维纵隔炎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为常见。

2、有损伤,部感染史,也可为特发性。

3、病理改变为纤维组织增生与瘢痕收缩,伴有局灶性白细胞浸润或钙化,有时还并奇静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肿大,由此而产生上腔静阻塞综征。

4、胸部X线检查显示右上纵隔上腔静影增宽,有时并可见奇静淋巴结肿大。

5、电图多无改变。本病应注意排除可能起上腔静阻塞的其他病因,特如纵隔的恶性和良性肿、纵隔淋巴结转移、结核性淋巴结炎以及动脉等,结合病史、体征及助检查才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做纵隔镜进一步确诊。

(五)动脉

动脉要为梅毒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好发于动脉动脉弓。

1、动脉粥样硬化起者多见于老年人,梅毒性则多见于男性。

2、症状:可因动脉压迫而产生持续性胸骨后或颈部疼痛,后期为剧痛伴有波动感。压迫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压迫食管而致下困难,压迫左神经有声音嘶哑。梅毒动脉可累及冠状动脉而产生绞痛。

3、除了压迫上腔静所产生的典型上腔静阻塞征群外,还可压迫右侧气管和右动脉产生不张和局部收缩期杂音动脉尚可破入上腔静产生急性上腔静阻塞,穿破入心包和胸腔心包和胸腔积

4、体征可发现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听到响亮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可伴有震颤,可闻及动脉不全的杂音。

5、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动脉有边缘清楚的梭状或囊状块影,并有膨胀性搏动。梅毒动脉动脉边缘部位可见到弧钙化影则是特征。

6、阳性的清USR梅毒反应支持梅毒诊断。

7、动脉造影及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上腔

有安装心脏起搏导管、中压监测和静导管导管的病史,结相应的上腔静阻塞体征即可确定诊断。二维超声动图检查可以协助诊断。

检查

(一)体格检查

临床上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要可见:

1、上腔静阻塞起的头颈、上肢发绀及非凹陷性水肿,伴有呼吸困难

2、上肢静压升高。

3、胸壁静怒张,当阻塞部位在奇静处以上则张仅限于胸壁,向正常;如阻塞在奇静处,则向逆转,张静分布在胸壁。

4、如有气管食管受压或累及神经可出现呼吸与下困难或声音嘶哑。

5、当压迅速升高时,可导致压增高,水肿,出现头痛、眩晕、昏迷,可因缺氧、呼吸困难、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凡有上述临床表现,且上肢静压升高(通常可达2.94~4.9kPa),而下肢静压正常者,即可诊断为上腔静征。这也是本症有衰竭或缩窄性心包炎的要点之一,后两种情况由于上下腔静回流均受阻,上下肢静压都增高,往往先出现肿大和下肢水肿,由于力衰竭或心包缩窄时上腔静回流受阻的原因不是机械性梗阻,所以大多表现为颈静怒张。上下肢静压差为上腔静征的早期体征,可在典型临床表现发生前出现。

此外,尚可进握拳运动试验、矛盾现象实验、胸带试验。

(二)实验室检查

1、二维超声显像及冲式多普勒超声检查

可以探查和确定上腔静阻塞的部位及病变态,并探测上腔静流频谱以判断有无上腔静阻塞。

2、放射性核素静造影术

可显示上腔静阻塞情况。

3、磁共振成像检查

能清晰显示病变情况。

4、CT检查

显示病变情况,还可在其导下皮穿刺作组织诊断。

5、胸部X线检查

常可见纵隔肿物。

6、上腔静造影

上腔静造影可以明确阻塞部位、范围及侧支环分布的类型。

治疗

上腔静征(SVCS)的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未治疗者平均生存期为6周,治疗者预期寿命1年者为25%~27%,2.5年者为10%。为提高缓解率和生存期,前都采用综治疗。尤其对小细胞肺癌,常先联化疗,继则放疗(可加化疗或热疗),再间歇、有效、联化2年以上对治疗后症状不好转、有成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以改善症状

(一)化疗

1、小细胞肺癌并发上腔静征患者,VCMA(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氨甲蝶呤+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或CMC(环磷酰胺十氨甲蝶呤十洛莫司汀)治疗,7天症状几乎可全部缓解。

2、非小细胞肺癌并发上腔静CA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CAE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依托泊苷顺铂)、VCMA(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氨甲蝶呤+多柔比星)联化疗的疗效,不如小细胞肺癌,但仍可使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症状得到减轻,能为下一步治疗打下基础。于化疗静注的部位,一般选择下肢静,而避免选用上肢静,尤其是右上肢,否则药液将缓慢流已不够通畅的静,并将刺激静膜促使成。

(二)放疗

1、上腔静征的肿一般生长较快,分化较差,对放疗较敏感,常可短时间使症状得到缓解。

2、如果肿(原发或转移)比较局限,边界较清楚,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可选择分次立体定向放疗、分次立体定向适放疗,使靶区短时间得到高量照射,可大幅度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受放射量,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上腔静征,包括分流移植术和治切除并静移植术,但因深部静时手术,易导致大出,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而生存率不比放化疗综长期治疗好。因此一般不轻易进手术治疗,放化疗治疗病情已控制、而由上腔症状又不缓解时,一般严格挑选,可进手术。

1、抗凝治疗

前抗凝疗法已有用于预防治疗上腔成,可减少发生成、链激酶或重组纤维蛋白酶原激活溶血栓药物与放疗并用治疗上腔静征,已有成功的报道,但应进一步研究。

2、皮质激素疗法

皮质激素疗法有一定疗效,可有利于减轻呼吸系病征,可减轻放疗后非特异性炎症和水肿,改善静阻塞。但它可降低肺癌患者生存率,不赞成常规使用。如遇到少见的由化疗或放疗起的小细胞肺癌上腔静征,因治疗而出现水肿加重、症状暂时恶化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将是非常有效的,可以短期应用。

3、利尿

利尿药可较快地缓解水肿等临床症状,但只是短暂有效,除非同时理应用抗癌药。

4、中医药治疗

临床表现

1、肺癌起的上腔静征急性发病者,常岀现严重头痛头晕头胀、嗜睡、憋等。

2、如短期上腔静完全阻塞,尚未建立侧支环,则可致上腔静压急剧升高,压增高,可造成颅破裂而死亡。

3、多数上腔静征患者发病缓慢,卧位、低头、弯头胀头晕睡眠鼾声很大。上腔静征患者常诉病前长脸后来逐渐成为脸,颈部变粗。体检可见头、颈、上肢充肿胀,睑结膜充张,颈静怒张,上肢静充盈,胸、张而且流自上向下走

日常护理

1、理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告知在放疗、化疗后几天可缓解症状,可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感。

2、监测病人呼吸、搏、压、氧饱和度,听诊音、呼吸音,及时发现功能的异常,早期发现呼吸困难力衰竭,理吸氧,提高氧浓度,防止出现低氧血症,减轻呼吸困难

3、皮肤护理:可使用软枕支撑肿胀的手,协助患者维持个人清洁,上衣要柔软,衣领要宽松,眼镜太紧易压迫局部皮肤,应摘掉。

4、护士应协助病人拾高床头30°~45°,吸氧,以减轻心脏输出,降低静压,促进液回流,避免使症状加重的活动如突然站立、向下弯、平躺。

5、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限制食物中的钠盐的摄入,减轻水肿,可采用少食多餐,以避免恶心部不适。

6、静输液避免使用上肢静,应通过下肢静输液,避免加重上腔静阻塞症状

7、进放射治疗前,嘱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后4h如出现上腔静阻塞加重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及时给予加大氧流量、利尿和类固醇治疗。

8、观察患者精神、饮食状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处理;保患者的安全,对意识障碍的病人,应防止损伤。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