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圆线虫病
疾病概述
自然宿主为草食动物,主要经口感染,也可经皮肤感染。感染性幼虫经皮肤入侵,其移行路线与钩虫相似,随血液至肺,经气管、咽;食道、胃到达寄生部位。自感染至排卵所需时间,经口为16-36天,经皮肤为28-36天。
广泛施用生粪肥地区易流行。人感染虫数轻度者,常无任何症状;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表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泻,头痛,乏力,易疲劳,贫血(血红蛋白低)等。
动物感染多无明显表现,仅少数严重感染的,表现消化不良,粘液便,消瘦等。
该虫不需要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传播,即可直接经口或皮肤感染。因此应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饭前洗手,特别是施用生粪肥地区,更应注意防护,施粪后彻底消毒,或戴防护手套等。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虫动物,减少传染源,有助于减少感染。
东方毛圆线虫主要分布于农村,似有一定的地区性。如四川个别地区(潼南县),感染率高达50%。全国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结果表明,已查到本虫感染者的省(市)共18个,其中以海南的感染率(0.729%)为最高,江西、浙江、云南、青海、福建、贵州六省的感染率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感染率(0.026%),估计全国感染人数约27万。 其他毛圆线虫属虫种(Trichostrongylus sp.)在全国人群中的感染率为0.033%,其中西藏、广东、安徽、湖北个省(区、市)的感染率较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达37万。
疾病描述
毛圆线虫是一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偶可在人体寄生的毛圆线虫有:东方毛圆线虫、蛇行毛圆线虫、艾氏毛圆线虫和枪行毛圆线虫。在印度,蛇行毛圆线虫感染率高达31%。我国以东方毛圆线虫为主。此外,还有一类尚未定种的毛圆线虫属线虫也可感染人体。东方毛圆线虫是一种寄生于绵羊、骆驼、马、牛及驴等动物的胃和小肠内的寄生虫,也可寄生于人体。 成虫纤细,无色透明,口囊不明显,咽管为体长的1/7~1/6。雄虫长4.3~5.5mm,尾端交合伞明显,由左右两叶组成,交合刺1对,同型粗短,末端有小钩。雌虫长5.5~6.5mm,尾端为锥形,子宫内有虫卵5~16个。虫卵长椭圆形,一端较圆,另一端较尖,无色透明,大小为80~100μm×40~47μm,比钩虫卵略长,壳薄,卵膜与卵壳间空隙在两端较明显。新鲜粪便中的虫卵,内含分裂的胚细胞10~20个。
病因
毛圆线虫病的病原体据目前所知国内有四种:东方毛圆线虫、蛇形毛圆线虫、枪形毛圆线虫及艾氏毛圆线虫。其中以东方毛圆线虫及蛇形毛圆线虫最为重要。成虫纤细如汗毛,白色透明。雄虫长4.3~5.5mm,雌虫长5.5~6.5mm。产卵能力不高,故在粪便中检得虫卵数亦不多。虫卵与钩虫卵甚为相似,且与钩虫有时混合感染。其发育过程与钩虫亦相似。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方式以食入为主。感染性蚴经口入胃肠,即钻入黏膜下层,但不侵入血循环内。经4天左右幼虫从黏膜下层外出,并将头插入肠黏膜而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在十二指肠及胃下部,有时也可寄生于空肠。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轻重主要取决于感染程度及宿主的营养状态,感染轻者多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有乏力、头昏、失眠、易疲劳,常有不同程度的食欲缺乏、腹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大量成虫吸血可出现贫血,如与钩虫病合并者贫血常较重。本病可有骨质疏松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减少。
检查
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对贫血者,应给予铁剂治疗。常用硫酸亚铁口服。严重贫血者,可选用右旋糖酐铁剂。
2.病原治疗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双萘羟酸噻嘧啶等对毛圆线虫病都有较好的疗效。甲苯咪唑在儿童、老年、体弱者剂量和疗程酌减。噻嘧啶顿服或连服。对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者,可采用联合疗法。
预防
安全提示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