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姬蛙
外形特征
- 成体
体略呈三角形;雄蛙体长30毫米,雌蛙体长33毫米左右。头小,宽大于长;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而略大于上眼睑宽;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后端圆。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端圆,无吸盘,背面无纵沟;第一指短小,第二、第四指几乎等长,达第三指的第二关节下瘤;关节下瘤发达;外掌突大于内掌突。后肢粗壮,向前伸贴体时胫驸关节达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短;趾端圆,无吸盘也无纵沟;趾间半蹼,趾侧缘膜达趾端;内、外蹠突强,具游离刃。
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少量小疣粒;两眼后方有一横沟,向两外侧斜伸至肩部并绕至腹面横贯咽喉部而形成咽褶。后腹部、股下方及肛孔附近小疣颇多;其余腹面光滑。
生活时体色鲜艳,背面粉棕色缀有黑棕及浅棕色花纹;两眼间有连续或断续的黑棕色短横纹;眼后方至体侧后部有若断若续的斜行黑棕色花纹;背面由肩部上方中央开始,向后延伸成“∧”形黑棕色斑;在此“∧”形斑内,又有断断续续略呈“∧”形的黑斑或呈条状或近于圆形或点状黑斑;介于体侧黑棕色斜纹与背部黑棕色“∧”形斑之间,一般有3条弧形浅棕色线纹,中间一条较宽,在此3条弧形线纹之间又有更细的、颜色更浅的弧形线纹,吻部也有与此类似的线纹,于是在背面有许多重叠相套的“∧”形线纹;四肢背面有粗、细相间的黑棕色横纹;肛两侧有黑棕色斑块;股部前后方及胯部为柠檬黄色、浅黄色或绿黄色。腹部白色略带黄色;雄蛙咽喉部密布深色小点,雌蛙色较浅。液浸标本深色斑纹明显。
- 第二性征
- 卵
卵群粘连成片状,卵片单层,略成圆形,直径100-145毫米,漂浮于水面。卵粒直径1.1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黄色或乳白色;卵粒外有胶膜2层。
第29-31期的蝌蚪全长约30.0毫米,头体长9.0毫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33.3%。生活时背面黄绿色,散有稀疏的绯红色细点;尾基部至末端均为浅色,略透明,散有少数绯红色细点;体侧及腹面透明。液浸标本背面浅棕色。背正中自两眼间向后有两条深色短纵纹,二者在中部相距较宽,后端合而为一。一个第31期蝌蚪,后肢长3.5毫米,全长33毫米,头体长10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2.3倍。头体背面扁平而体高;尾肌发达,尾鳍很宽,尤以下尾鳍为甚,尾高明显大于体高;尾肌及尾鳍由前向后逐渐窄细。吻宽圆;早期蝌蚪无外鼻孔;眼位于头部两极侧;出水孔在后腹部中线上;肛孔开口于尾基腹面中央;口位于吻前上方;均无唇齿和角质颌,上唇缘平滑,下唇缘有薄膜状的唇褶,其边缘有少数突起。一个第42期的变态期蝌,前肢刚伸出体外,体长11.0毫米,尾长24.0毫米;外鼻孔明显,下唇褶及突起尚存,背面斑纹开始出现。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花姬蛙生活于海拔10-1350米平原、丘陵和山区,常栖息于水田、园圃及水坑附近的泥窝、洞穴或草丛中。
行为叫声
花姬蛙跳跃能力极强,三至八月均可见到此蛙。雄蛙鸣声高而急,清脆悦耳,如“嘎(gā)!嘎嘎嘎嘎!”或“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食物食性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北达甘肃文县,如云南(河口、屏边、景洪、勐腊、绿春)、贵州(罗甸、望谟、安龙、兴义、榕江、荔波、三都)、湖北(宜昌)、江西(宜丰、九连山)、浙江(南部的雁荡山、天目山)、湖南(宜章、长沙、湘阴、南岳及衡山、江永、炎陵)、福建(诏安、漳州、龙岩、长汀、连城、厦门)、广东(广州、饶平、大埔、三水、紫金、电白、吴川、罗浮山、博罗、惠东、封开、信宜)、香港、澳门、海南(海口、琼山、澄迈、三亚、崖县、文昌、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昌江坝王岭、通什、僭州、白沙、乐昌尖峰岭)、广西(凭祥、龙州、宁明、金秀大瑶山、南宁、都安、阳朔、宜山、桂林、钟山、玉林、德保、那坡、桂平、平南、东兴、田林岑王老山、上思十万大山、浦北六万大山、容县大容山)。
繁养方式
繁殖季节为3-7月,卵产于水田或静水坑内,卵产于水田或静水坑内,卵群粘连成片状,单层漂浮于水面略成圆形,含卵968-1741粒。雌蛙每年可产卵两次。一个刚完成变态者,体长10.5毫米,背面斑纹清晰,已具成体主要特征。
动物保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