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又称褐云玛瑙螺,玛瑙螺科非洲大蜗牛属动物,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单》。非洲大蜗牛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夜性,杂食性,大多是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喜欢在下雨及夜间出没。平时躲在阴凉的地。其原产地为非洲东部,现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深圳疾控发布提醒非洲大蜗......
目录

形态特征

非洲大蜗牛非洲大蜗牛贝壳大型,通常体长7-8厘米,最大20厘米,体重可达32克。贝壳狭窄、锥,长宽比约为二比一。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7-9个,螺旋部呈。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尖,缝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纹。壳一般呈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读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层与生长线交错。壳呈卵缘简单,完整。外薄而锋利,易碎。贴缩于体螺层上,成“S”的蓝白色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足部肉发达,面呈暗棕黑色,遮面呈灰黄色,其粘液无色。

卵:,色泽乳白或淡青黄色,外壳石灰质,长4.5-7mm,宽4-5mm,体积35-85mm³。

幼螺:刚孵化的螺为2.5个螺层,各螺层增长缓慢,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似成螺。其鉴定特征为:有壳,外呈长卵。螺层为6.5-8个,壳面有焦褐色雾状纹,壳呈卵,贝壳可容纳整个足部。生殖系统不具有附属器官脏较长,常为围膜长的2-3倍。分枝

1978年12月,吉尼斯认的最大的陆地蜗牛是非洲巨型蜗牛Ahatina achatina,它是最大的记录标本,在完全伸展时从子到尾巴的长度为39.3厘米,1978年12月的壳长为27.3厘米。重量恰好为900克。

(注:非洲大蜗牛图册网址)

生活习性

非洲大蜗牛非洲大蜗牛具有昼伏夜出性、群居性,喜阴湿环境。白天栖息于阴暗潮湿的隐处和藏匿于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乱石。晚上8:00以后始爬出活动,9:00-11:00是活动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隐藏起来。畏光怕热,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极为敏感,当湿度、温度不适宜时,蜗牛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粘液成保护膜,封住壳,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

以蔬菜、卉等农作物为食。各种绿色植物及糠麸均可作为该物种的食料。一般春天以白菜、青菜、莴苣等阔植物饲喂;夏天可喂大量甘蔗向日葵、各种瓜果皮渣等;秋天温低,食量减少,可喂些菜、薯等,不吃青草、杂草,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葱、韭、蒜。

木瓜、木霜、仙人掌、面包果、橡、可可、桔、椰子、菠萝、香蕉竹芋、番薯、生、菜豆、落地生、谷类植物高粱、粟等)。

栖息环境

非洲大蜗牛适宜于非洲大蜗牛生长繁殖的地区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区。非洲大蜗牛生活的适宜温为15-38℃。土壤湿度为45%-85%:最适宜的温为20-32℃,土壤湿度为55%-75%。当温低于14℃,土壤湿度低于40%或温超过39℃.土壤湿度达90%以上时。非洲大蜗牛即产生蜡封进休眠或滞育。人类活动货物的流通、人为的携带,是非洲大蜗牛传播的要途径;生产、生活垃圾的堆积,为非洲大蜗牛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场所。

喜好潮湿的环境。生活环境为陆地,要栖息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枯草堆、洞中以及树和石块下。

分布范围

非洲大蜗牛分布图原产地为非洲东部,但到21世纪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

分布于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西班马达加斯加、塞尔、毛里求斯、北马里亚纳群岛、加拿大、美国。以及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

繁殖饲养

非洲大蜗牛该种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力强。每年可产卵4次,每次产卵150-300粒。卵孵化后,5个月性发育成熟,成螺寿命一般为5-6年,最长可达9年。交配时间在晚上9:30-11:00,卵产于腐殖质多而潮湿表土下1-2cm的土层中或较潮湿的枯草堆、垃圾堆中,每头产卵量150-300粒。初孵的幼螺不取食,3-4天后始取食。5-6个月性成熟。

卵孵化从数个小时至17天。蜗牛在5-15个月时成熟,依温度据而定。(冬天低温度时延迟成熟以过冬)非洲大蜗牛寿命可能长达9年,一般是5-6年。

种类介绍

非洲大蜗牛(5亚种 1变种)
中文拉丁者及年代
1.非洲大蜗牛亚种Achatina fulica fulicaBowdich, 1822
2.非洲大蜗牛加纳亚种Achatina fulica hamillePetit, 1859
3.非洲大蜗牛黄色亚种Achatina fulica rodatziDunker, 1852
4.非洲大蜗牛左旋亚种Achatina fulica sinistrosaGrateloup, 1840
5.非洲大蜗牛凹脐亚种Achatina fulica umbilicataNevill, 1879
6.非洲大蜗牛白化变种(白蜗牛Achatina fulicavar.英文称:White Jade Snails1918-1919年,由在台湾日本技师下条久马一自南洋进,作为养殖食用。后传入中国大陆。

物种危害

入侵物种

非洲大蜗牛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要通过人为式传播,一是通过轮船、车、汽车、机等运输工具,随观赏植物、苗木、材、集装箱、货物包装箱传播;二是非洲大蜗牛个体大,外美观,肉质鲜美,而被人们作观赏品和食物直接入。

环境破坏

非洲大蜗牛的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非洲大蜗牛”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膜炎,食用则危害极大。

非洲大蜗牛非洲大蜗牛是公认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最糟糕的一种蜗牛。它吃掉大量的本土植物,改变栖息地。竞逐原生蜗牛非洲大蜗牛也可能替掠食动物提供一个替代的食物来源,改变食物链,进而改变本土生态系统。如果掠食动物也是入侵种,可能会有不幸的后果。例来说,在日本博宁群岛,入侵的蔗蟾被发现会吃非洲大蜗牛。然而,自然捕食也可能帮助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族群。例如,在圣诞岛,非洲大蜗牛尚未在受干扰的雨林建立族群;一般认为原因是,本土圣诞岛红蟹会吃掉大量的蜗牛

非洲大蜗牛是农作物的要害虫,会吃各种作物,起严重的济损失。196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估计,非洲大蜗牛会造成每年损失1100万美元,如果族群没有得到控制(美国农业部1982年)。在印度,它达到了严重虫害的状态,特是在1946年至47年,它在奥里萨邦出现流,对蔬菜作物和稻田造成严重的破坏。最有可能被蜗牛损坏的植物是,卉和观赏植物及蔬菜,(尤其是十科,葫芦科和豆科)和面包果、木薯木的幼株。非洲大蜗牛也可能增加植物疾病(例来说,由黑色荚疾病起的Phytophthorapalmivora))的传布,,它在它的排泄物中的传布。

感染疾病

非洲大蜗牛非洲大蜗牛是一些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病媒体,会传播线虫,感染人类造成一种膜炎。与细菌 Aeromonas hyfrophila(Kliks and Palumbo 1992)。蜗牛寄生虫通常通过人类吃生的或没有熟的蜗牛传染给人类。例如,在美属萨摩亚群岛16韩国渔夫感染嗜曙红性炎,在吃下一餐感染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染寄生虫的非洲大蜗牛之后.(Kliks et al.1982)。

非洲大蜗牛寄生虫包括:深奥猫线虫、广州管线虫-起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线虫-导致肠管线虫病、吸虫-吸虫病的原因,在粪便中检测到、鞭虫-在粪便中检测到、膜壳绦虫-在粪便中检测到、粪类线虫-粪便和粘液分泌检测到。

入侵案例

非洲大蜗牛美国佛罗里达州

2013年4月15日台湾每日新闻云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成千上万只硕大如的“非洲巨蜗牛”入侵。非洲巨蜗牛侵袭佛州得从1966年说起,一个孩子从夏威夷带了三只蜗牛回到迈阿密,结果在7年,,它们就成了为数17000只的庞大族群。当地政府每年费百万美元对付蜗牛,但每到雨季过后,它们又会爆炸性成长。一只母蜗牛每年可产下1200颗卵,并且疯狂吃石灰来补充钙质,促进外壳发育。此外,它们还会传播线虫,这有可能感染人类造成一种膜炎。

广西南宁

2013年9月20日,南宁市郊出现非洲大蜗牛繁殖力极强。这种被中国首批列为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田园杀手”昼伏夜出,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极大,系中国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蜗牛繁殖能力极强的植食性旱生蜗牛,食谱涉及数百种草本、木本、藤本植物,对圃、农田作物危害极大,被称为“田园杀手”。非洲大蜗牛虽然繁殖速度极快,但在广西有天敌,而且可以用农药灭杀,因此,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爆发。

中国福州

2014年7月,中国福州市民曹女士在铜盘路附近,看见一只“巨型蜗牛”。

专家鉴定,这是“非洲大蜗牛”,是中国首批公布的有害外来入侵物种,20世纪80年代,福建曾有不少人养殖,但被后,养殖户将它们抛到野外。这种蜗牛破坏力很强,会危害500多种作物,甚至连水泥都能吃。而且,这种蜗牛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膜炎,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更不能吃。它早被中国养,此次在榕市区发现,疑是有人偷偷养殖。

非洲大蜗牛这只巨型蜗牛很奇特,螺有近10厘米长,外壳黄褐色并带纹。外壳似螺状,很坚硬。

非洲大蜗牛原产非洲,最长能长到20厘米,食物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在福建的活动期要为每年的4—11月份。

非洲大蜗牛还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膜炎。此外,它们爬过的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残留病原,从而侵入人体。

非洲大蜗牛虽然繁殖速度极快,但有天敌,而且可以用农药灭杀,因此,还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爆发。

防治

非洲大蜗牛非洲大蜗牛属旱生软体动物,昼伏夜出,给防治带来一定困难。除化防治济可外,其他措施仍可作为局部防治或助性措施。

  1. 机械防治:可利用黎明、黄昏、夜间或雷雨后,蜗牛活动觅食的时机,进人工捕杀,还可利用其习性,用食物诱杀。也可用苛性碳酸钠、干石灰、钾盐镁矾在大田中拌土成一条保护带,阻止蜗牛的侵入。此外,也可利用光滑铜(0.8mm厚、5cm高),锌(0.8mm厚、20-25cm宽)成机械隔离围墙。
  2. 农业防治:利用农业栽培措施,改变生态环境。蜗牛湿但忌水,水旱轮作可杀灭蜗牛。铲除圃、菜地周围的杂草,破坏其越冬越夏场所,也可减轻蜗牛危害的发生。
  3. 防治:常用的法有:用四聚乙醛(1.6%),使用10kg/ha喷雾,或用15%四聚乙醛粉50kg/ha、4%氨基甲酸酯100kg/ha、硫酸铜125-250kg/ha、硫酸125-250kg/ha喷雾。也可以在下午5时后,用1%-5%杀贝或1%-1.5%氨溶液地面喷药防治,或用稍高于常规浓度的甲胺磷、乐果等农药喷洒植物蜗牛取食后中毒死亡。此外,采用毒饵诱杀也有一定效果,常用5%砷酸钙与1.6%四聚乙醛混,同蜗牛食物掺在一起作毒饵。
  4. 生物防治:已发现许多生物可寄生或捕食蜗牛,如细菌、线虫、肢动物、软体动物、哺乳动物等,但都没有被广泛应用。尽管如此,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自然天敌,或人工饲养释放,仍是一条稳定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有效途径。积极保护利用蟾蜍青蛙、蚂蚁、鸟类,提倡饲养鸡、,来控制非洲大蜗牛已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5. 注意:非洲大蜗牛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膜炎,食用则危害极大。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