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囊杓兰

黄囊杓兰,来源于兰科杓兰属植物黄囊杓兰Cypripedium Sp.以入药。8~9月挖,洗净,晒干。摘录自《全国草药汇编》。湿温病,身疼痛,不渴,或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淡黄而滑,缓。甘,温。强利尿。用于力衰竭,月经不调。3~5钱。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
目录

性味归经

  甘,温。

  

功能主治

  强利尿。用于力衰竭,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3~5钱。

  

黄姓起源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

  后裔有十四,即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氏、白冥氏、蜚氏、秦氏、赵氏,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迁徙分布

  黄姓分布较广,人也层出不穷。秦朝末年黄石公,曾于下邳圮上赠张良《太公兵法》,对张良汉甚有帮助;三国时有将黄忠、黄盖;唐代有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元代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尤于山水画;清代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诗人黄遵宪等。

  

史籍记载

  1《清史》作“卞祖随”,《进士题碑录》《国朝献征录》及清光绪《吉水县志》皆作“杨黻”。

  2《国朝献征录》6册105卷:“卫府右长史杨黻传(实录):杨黻,民服,由进士擢四川道监察御史。练达如素习,临事揆理,务当于公。仁宗皇帝嗣位,下诏求言,黻上疏论敬天勤民、崇俭戒奢等十事,多见采纳,遂擢卫王府右长史。日以诗书进说,随事益,皆由于正,裁处庶务,粲然条理,其僚属以下咸服之。至是卒。平生孝友,严于自守,家贫,未尝苟取一钱。博好古,进修之志葢至死不忘云。”

  3《吉水县志·卷二十八·选志·进士》页十五:“(永乐十三年乙未陈榜)杨黻,有传,《明史》作卞祖随。”

  4《清史》(卷137):“卞祖随,吉水人。官御史。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擢卫王府右长史。尽献替,未尝苟取一钱。宣德初,卒。”

  5《吉水县志·卷三十四·人物志·宦业》页三十:“杨黻,永乐进士,授御史,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擢卫王府右长使,尽献替,未尝苟取一钱。宣德初卒。(省志)通志云:白志作卞祖随,林志人物志皆作黻,民服。考登科录永乐乙未进士有杨黻,无卞祖随。今从林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黄土

下一篇 羟喜树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