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胰岛素

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脏胰岛β细胞受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氨酸、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成。外源性胰岛要用来糖尿病治疗。中文胰岛素英文:Insulin中文:普通胰岛素;激素;因苏林;正规胰岛素;短效胰岛素英文:Insulin;RI;Insulyl;Crystalline Insu......
目录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胰岛

英文:Insulin

中文:普通胰岛素;激素;因苏林;正规胰岛素;短效胰岛

英文:Insulin;RI;Insulyl;Crystalline Insulin;Regular Insulin

分子式:C256H381N65O76S6

分子量:5778

来源含量:本品系自猪胰中提取制得的具有降糖作用的多肽类物质。品计算,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27单位。每1单位相当于胰岛素0.0345mg。

制法要求:本品应从检疫格猪的胰脏中提取。生产过程应符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发现

显微镜下的胰岛 beta 细胞胰岛素于1921年由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贝斯特首先发现。1922年始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中国科肾病检测研究所治直至80年代初,用于临床的胰岛素几乎都是从猪、牛胰脏中提取的。不同动物的胰岛素组成均有所差异,猪的与人的胰岛结构最为相似,只有B链羧基端的一个氨基酸不同。80年代初已成功地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人的胰岛素,并已用于临床。

1955年英国F.桑格小组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序列,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结构的道路。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家人工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它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成的蛋白质,稍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科家也完成了类似的工作。

70年代初期,英国和中国的科家又成功地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猪胰岛素的立体结构。这些工作为深入研究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功能系奠定了基础。人们用化成和半法制备类似物,研究其结构改变对生物功能的影响;进不同种属胰岛素的比较研究;研究异常胰岛素分子病,即由于胰岛素基因的突变使胰岛素分子中个氨基酸改变而产生的一种分子病。这些研究对于阐明某些糖尿病的病因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一代胰岛素-动物胰岛

1921年弗雷德里克·班丁(Frederick Banting)与约翰·麦克劳德(John Macleod)作首次成功提取到了胰岛素,不同种族哺乳动物(人、牛、羊、猪等)的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稍有差异,其中猪胰岛素与人的最为接近。动物胰岛素是最早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注射制,一般是猪胰岛素,猪胰岛素与人胰岛素存在1至4个氨基酸的不同,因此容易发生免疫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胰岛过敏反应,并且由于其免疫原性高,容易反复发生高糖和糖,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第二代胰岛素-人胰岛

20世纪80年代,人们通过基因工程(重组DNA)(转基因)酵母(酵母.毕赤酵母或汉逊酵母)或重组中国仓卵巢细胞(CHO)表达出高纯度的成人胰岛素,其结构和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一样。

对比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较少发生过敏反应或者胰岛素抵抗,所以皮下脂肪萎缩的现象也随之减少;由于人胰岛素抗体少,所以注射量比动物胰岛素平均减少30%;人胰岛素的稳定性高于动物胰岛素,常温25℃左右常温可保存人胰岛素4周。

在起效时间、峰值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上不能模拟生理性人胰岛素分泌模式。需在餐前30分钟注射、有较高的夜间险。

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20世纪90年代末,在对人胰岛结构和成分的深入研究中发现,对肽链进修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胰岛素肽链上某些部位的氨基酸;改变等电点;增加六聚体强度;以钴离子替代锌离子;在分子中增加脂肪酸链,加大与白蛋白的结,均有可能改变其理化和生物特征,从而可研制出更适人体生理需要的胰岛素类似物(insulinsimilitude)。胰岛素类似物可紧临餐使用,也称为餐时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

分类

来源:胰岛成的控制基因在第11对染色体短上。基因正常则生成的胰岛结构是正常的;若基因突变则生成的胰岛结构是不正常的,为变异胰岛素。在β细胞的细胞核中,第11对染色体短胰岛素基因区DNA向mRNA转录,mRNA从细胞核移向细胞浆的质网,转译成由10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前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过蛋白水解作用除其前肽,生成86个氨基酸组成的长肽链——胰岛素原(45343345)。胰岛素原随细胞浆中的微进入高尔基体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切去75、55、6075三个氨酸连接的链,断链生成没有作用的C肽,同时生成胰岛素,分泌到β细胞外,进入环中。未过蛋白酶水解的胰岛素原,一小部分随着胰岛素进入环,胰岛素原的生物活性仅有胰岛素的5%。

灭活。

胰岛β细胞中储备胰岛素约200U,每天分泌约40U。空时,胰岛素浓度是5~15μU/mL。进餐后胰岛素水平可增加5~10倍。

1、动物胰岛素:从猪和牛的腺中提取,两者药效相同。

1、超短效:注射后15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1~2小时(皮下)。(例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

2、短效(速效):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2~4小时,持续5~8小时(皮下、、静注)。(如普通 岛素、正规胰岛素)

3、中效:注射后2~4小时起效,高峰浓度6~12小时,持续24~28小时(皮下)。(如低蛋白锌胰岛素)

4、长效:注射后4~6小时起效,高75527两种。(蛋白锌胰岛素)

5、超长效:注射后3~6个小时起效,维持时间为6~24小时(皮下)。(地特胰岛素、甘胰岛素)

6、预混:注射后0.5个小时起效,维持时间为24小时(皮下)。(双时相胰岛素)

结构

胰岛素结构不同种族动物(人、牛、羊、猪等)的胰岛素功能大体相同,成分稍有差异。图中为胰岛结构

胰岛素由A、B两个肽链组成。人胰岛素(Insulin Human)A链有11种21个氨基酸,B链有15种30个氨基酸,共16种51个氨基酸组成。其中A7(Cys)-B7(Cys)、A20(Cys)-B19(Cys)四个半胱氨酸中的巯基成两个二硫键,使A、B两链连接起来。此外A链中A6(Cys)与A11(Cys)之间也存在一个二硫键。

分泌

胰岛素的生物成速度受葡萄糖浓度的影响,当糖浓度升高时,β细胞中胰岛素原含量增加,胰岛成加速。

胰岛素在胰岛β细胞中成。胰岛素的分子量5700,由两条氨基酸肽链组成。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A-B 链之间有两处二硫键相连。

胰岛素是与C肽以相等分子分泌进入液的。临床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清中存在胰岛素抗体,影响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测定浆C肽水平,来了解源性胰岛素分泌状态。

影响因素

胰岛素的分泌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刺激胰岛素分泌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服或静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释放呈两相反应。早期快速相,门静浆中胰岛素在2分钟即达到最高值,随即迅速下降;延迟缓慢相,10分钟后胰岛素水平又逐渐上升,一直延续1小时以上。早期快速相显示葡萄糖促使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延迟缓慢相显示胰岛素的成和胰岛素原转变的胰岛素。

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后,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进餐后肠道激素增加进餐后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泌素、泌素、抑肽、肠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岛素分泌。

神经功能状态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

受体

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生物作用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而启动的。胰岛素受体为胰岛素起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特定部位,仅可与胰岛素或含有胰岛素分子的胰岛素原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且分布非常广泛。受体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受体由α、β各两个亚单位组成,并由各两条亚基组成四聚体型受体。α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一端暴在细胞膜表面,具有胰岛素结位点。β亚单位由细胞膜向胞浆延伸,是胰岛发细胞膜与细胞效应的功能单位。胰岛素与亚单位结后,β 亚单位中氨酸激酶被激活,使受体磷酸化,产生介体,调细胞酶系统活性,控制物质代谢。并由各两条亚基组成四聚体型受体。每种细胞与胰岛素结的程度取决于受体数与亲和力,此二者又受胰岛素浓度调。当胰岛素浓度增高时往往胰岛素受体数下降,称下降调。如肥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由于脂肪细胞膜上受体数下降,临床上呈胰岛素不敏感性,称抵抗性。当肥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后体重减轻时,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增多,与胰岛素结力加强而使糖利用改善。此不仅是肥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也是治疗中必须减肥的理论依据。

代谢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氨酸、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先分泌的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多肽—胰岛素原(Proinsulin),专一性蛋白酶——胰岛素原转化酶(PC1和PC2)和羧肽脢E的作用,将胰岛素原中间部分(C链)切下,而胰岛素原的羧基端部分(A链)和氨基端部分(B链)通过二硫键结在一起胰岛素。

成熟的胰岛素储存在胰岛β细胞的分泌囊中,以与锌离子配位的六聚体式存在。在外界刺激下胰岛素随分泌囊释放至液中,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助维持空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基础胰岛素,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降低餐后糖升高、维持餐后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餐时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控制了餐后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其要的作用是抑制肝脏源性葡萄糖的生成。通过该作用机制,糖在任何时间均被控制在接近空状态的水平;餐后糖的峰值在7.0 mmol/L以下,并且糖水平高于5.5 mmol/L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大部分患者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餐时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均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进展缓慢,常常表现为外周胰岛素抵抗,但是也同时存在胰岛素一相分泌减少,因而可以出现空糖正常而餐后糖升高的情况。最终,餐后糖水平可达到非糖尿病的生理状态时的4倍,并且在进餐后糖升高持续数小时,以至于在下一餐前仍然显著升高。弥补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的胰岛素制有诺和灵R,胰岛素类似物制有诺和锐等。基础胰岛素是胰岛细胞24小时持续冲式分泌的胰岛素,要用于维持空糖水平的正常。美国糖尿会(ADA)与欧洲糖尿会(EASD)指南均建议,在生活式干预和糖尿病治疗后,如果糖控制仍不满意,应尽早胰岛素治疗,且首选基础胰岛素与服降糖药用。若此疗法仍不能控制糖,据该指南的治疗线路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就餐时再加用速效胰岛素。用于弥补基础胰岛素不足的制要有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等。

胰岛素由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 Degrading Enzyme, IDE)降解。淀素和β淀粉样多肽也是IDE的底物。

胰岛素的纤维化:过大量的临床医以及科研究,胰岛素的淀粉样纤维化与II型糖尿病密切相

生物作用

药理作用

治疗糖尿病、消耗性疾病。促进环中葡萄糖进入细胞、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成糖原使糖降低,促进脂肪及蛋白质的成。

生理作用

胰岛素的要生理作用是调代谢过程。对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成,抑制糖异生,使糖降低;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成和脂肪贮存,减少脂肪分解;对蛋白质: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促进蛋白质成的各个环以增加蛋白质成。总的作用是促进成代谢。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成的激素。作用机理属于受体氨酸激酶机制。

糖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时,糖下降迅速,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胰岛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糖升高;若超过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糖尿;同时由于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 亦导致压、冠病和网膜管病等病变。胰岛素降糖是多面作用的结果:

(1)促进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2)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升高cGMP浓度,从而使糖原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成、抑制糖原分解。

(3)通过激活丙酮酸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4)通过抑制PEP羧激酶的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

(5)抑制脂肪组织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成与贮存,使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脂升高,久之可动脉硬化,进而导致管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胰岛素缺乏会导致机体脂肪分解加强,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一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成,一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腺垂体生长激素的促蛋白质成作用,必须有胰岛素的存在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生长来说,胰岛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其它功能

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可促进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成。

对抗激素

胰高血糖素对抗胰岛素的激素要有升糖素、上腺素及去甲上腺素、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它们都能使糖升高。

(1)升糖素(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在调糖浓度中对抗胰岛素。升糖素的要作用是迅速使肝脏中的糖元分解,促进肝脏葡萄糖的产生与输出,

进入环,以提高糖水平。升糖素还能加强细胞摄入氨基酸,及因能促进组织中的脂解作用,增加甘油输入肝脏,提供了大量的糖异生原料而加强糖异生作用。升糖素与胰岛素共同协调糖水平的动态平衡。

进食碳水化物时,产生大量葡萄糖,从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同时升糖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胰岛素/升糖素比值明显上升,此时肝脏从生成葡萄糖为组织转变为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元而贮存糖元的器官

饥饿时,液中升糖素水平显著上升而胰岛素水平下降。糖异生及糖元分解加快,肝脏不断地将葡萄糖输送到液中。同时由于胰岛素水平降低,肉和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要是利用脂肪酸,从而省了葡萄糖以保大脑组织有足够的葡萄糖供应。

(2)上腺素及去甲上腺素。上腺素是上腺质分泌的,去甲上腺素是交感神经末梢的分泌物。当精神紧张或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处在兴奋状态,上腺素及去甲上腺素分泌增多,使糖元分解输出增多,阻碍葡萄糖进入肉及脂肪组织细胞,使糖升高。

(3)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抑制激素

生长激素。由垂体前分泌,它能促进人的生长,且能调的物质代谢。生长激素要通过抑制肉及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同时促进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及糖元分解,从而使糖升高。生长激素可促进脂肪分解,使浆游离脂肪酸升高。饥饿时胰岛素分泌减少,生长激素分泌增高,于是葡萄糖利用减少及脂肪利用增高,此时浆中葡萄糖及游离脂肪酸含量上升。

生长激素抑制激素。由胰岛D细胞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不仅抑制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而且在生理情况下有抑制胰岛素及升糖素分泌作用。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本身对葡萄糖的产生或环中葡萄糖的利用均无直接作用。

(4)上腺糖皮质激素上腺糖皮质激素是由上腺皮质分泌的(要为皮质醇,即氢化可的松),能促进组织蛋白质分解,使氨基酸进入肝脏增多,又能诱导糖异生有的各种键酶的成,因此促进糖异生,使糖升高。

(5)自由神经功能状态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由以上知道,基因区DNA向mRNA转录,生成86个氨基酸组成的长肽链——胰岛素原(Proinsulin)。胰岛素原随细胞浆中的微进入高尔基体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切去31、32、60三个氨酸连接的链,得出以上结果!

胰岛素治疗

适应症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式和服降糖药联治疗的基础上,如果糖仍然未达到控制标,即可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治疗。一般过较大量多种服药物联治疗后 HbA1c仍大于 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新发病并与 1 型糖尿病鉴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对于糖较高的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服药物很难使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高糖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β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须应用胰岛素治疗:围手术期;出现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或应激状态时需临时使用胰岛素度过危险期,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糖状态、乳酸酸中毒、感染等;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足、重症糖尿肾病等;并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冠病、管病、液病、病等;妊娠糖尿病及糖尿妊娠的妇女,妊娠期、分娩前后、哺乳期,如糖不能单用饮食控制达到要求标值时,需用胰岛素治疗,服降糖药。继发性糖尿病和特异性糖尿病人。

胰岛照来源和化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

类似物。人胰岛素如诺和灵系列,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诺和锐30、诺和平。作用时间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常见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平。临床试验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糖发生的危险性面优于人胰岛素。

胰岛药效长短分类:

1、 超短效:注射后15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1~2小时。

2、短效(速效):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浓度2~4小时,持续5~8小时。

4、长效(蛋白锌胰岛素):注射后4~6小时起效,高峰浓度4~20小时,持续24~36小时。

5、预混:即将短效与中效预先混,可一次注射,且起效快(30分钟),持续时间长达16~20小时。

市场常见的有30%短效和70%中效预混,和短、中效各占50%的预混两种。

使用注意

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自我糖监测,以便于胰岛量调整和预防糖的发生。所有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胰岛素的治疗案应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案的选择应高度个体化,糖达标为驱动的阶梯治疗案,尽早控制糖平稳达标。

会自我观察常用手指压注射部位有无硬结、疼痛感,严重时应请教专业医护人员,打针时要避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的人,应自备糖仪,保每天自测糖,了解糖波动情况,每次将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复查时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

注射过量的不良反应

如果在治疗中注射胰岛素过量,会导致糖,中毒较轻时,要影响植物神经系统,表现为饥饿、眩晕、苍白、软弱和出汗,也可有震颤前区不适,面和四肢麻木头痛。当糖进一步降低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发音障碍复视震颤共济失调,随后昏迷和不同程度的惊厥,这种状态即所谓胰岛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即可致死。

注射部位须知

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人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除了注射外,部位的选择也很键,因为适的注射部位不仅能减少注射的危险,还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

部:是应优先选择的部位,因为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可减少注射至肉层的危险,捏起部皮肤最容易,同时又是吸收胰岛素最快的部位。应在肚脐两侧旁3~4指的离外注射,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越容易扎至肉层。这个部位最适注射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搭配的胰岛素。

另外,大腿外侧、上外侧四分之一部分和部也是适注射胰岛素的部位。

大腿外侧: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大腿注射,侧有较多的管和神经分布,不宜注射。注射大腿时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5毫米)笔用针头。

外侧四分之一部分:此处是最不适自我注射的部位,因为上皮下组织较薄,易注射至肉层:自我注射时无法自己捏起皮肤。必须注射上时,建议使用超细超短型笔用针头(5毫米)或由医护人员及家人协助注射。

部:部适注射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因为部的皮下层较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慢,这样更能很好地控制空糖,同时又无需捏起皮肤也无肉注射险。

存放

胰岛素须保存在10℃以下的冷藏器,在2℃~8℃温度的箱中可保持活性不变2~3年,即使已部分抽吸使用的胰岛素也是如此。使用时,温度不超过30℃和小于2℃的地均可,但必须避阳光,以防失效。

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只要放在室阴凉处就可以了。瓶使用中的瓶装胰岛素可以放在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约3个月。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要和胰岛素笔一起放回冷藏室中,可随身携带保存4周。

混浊型胰岛素若是被震摇几个小时或是没有适当保存时便可能会成团块,这时胰岛素就应该丢弃。

1、 胰岛素因避免高温和日光直晒。

2、胰岛素应保存在2--8℃的箱中,未启的胰岛素应在保质期前使用。

3、启的胰岛素放在的保质期一般为1月,注明启时间。

4、切记不要把胰岛素放在箱的冷冻层,结胰岛素不能使用,只能放在冷藏室

5、注射前从箱中取出胰岛素后在室温放置20分钟后注射。

6、安装了胰岛素笔芯的注射笔,请不要在保存,放在阴凉处即可。

7、乘机旅时应将胰岛素随身携带,不要放在寄托的李。

胰岛素反应

全身反应

糖反应:最常见。多见于Ⅰ型中脆性型或Ⅱ型中重型,特消瘦者。一般由于体力活动运动太多,偶或饮食太少、减量、失时或量过大。症状有饥饿感、头晕、软弱、出汗、心悸,甚而出现神经症状,如定向失常、烦躁不安、语无伦次、哭笑无常,有时可更严重,甚而昏厥、抽搦、状似癫痫昏迷不醒,以致死亡。治程中应教会病人熟知此反应而随时提高警惕,及早摄食糕饼糖食或糖水以缓解,较重者应立即静注射50%葡萄糖40ml以上,继以静滴注10%葡萄糖水直至清醒状态;有时可先注糖素,每次皮下或肉1mg,如糖反应历时较久而严重者还可采用氢化可的松,每次100~300mg于5%~10%葡萄糖水中静滴。当糖反应恢复后必须谨慎估计下次量,分析病情,以防再发。在多次糖症后由于刺激胰岛α细胞及上腺可发生反应性高糖(Somogyi效应),由此常导致脆性型,必须尽量避免。

过敏反应: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神经水肿紫癜,极个过敏休克。此种反应大致由于制中有杂质所致。轻者可治以抗组胺类药物,重者须调换高纯度制如单组分人胰岛素,由于其氨基酸序列与源性胰岛素相同,且所含杂质极少,过敏极罕见,或可改用服药。必需时还可采用小量多镒胰岛素皮下注射敏处理。

胰岛素性水肿糖尿病未控制前常有失水失钠,细胞中葡萄糖减少,控制后4~6日可发生水钠滞留而水肿,可能与胰岛素促进小管回吸收钠有,称为胰岛水肿

⑷屈光失常:胰岛素治程中有时病人感视力模糊,由于治疗时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渗透压,使晶状体水分逸出而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但此属暂时性变化,一般随糖浓度恢复正常而迅速消失,不致发生永久性改变。此种屈光突变多见于糖波动较大的幼年型病者。

局部反应

⑴注射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及皮下有小结发生,多见于NPH或PZI初治期数周,由于含有蛋白质等杂质所致,改变注意部位后可自消失,不影响疗效。

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脂肪萎缩成凹陷性皮脂缺失,多见于女青年及小儿大腿、壁等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成硬块,多见于男性部等注射部位,有时呈麻木刺痛,可影响吸收,须更换注射部位而保治疗。

抗药性

很少数病者有胰岛素抗药性,每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200U,历时48小时以上,同时无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分泌病起的继发性糖尿病者称为胰岛素抗药性。此组不包括肥胖、感染、病、色病、病、类湿关节炎、脂肪萎缩性糖尿病等所致的抗药性。免疫反应,由于注射胰岛素后液中产生抗胰岛素抗体,一般属IgG类,尤以牛胰岛素易于产生。因而,此处的胰岛素抗药性不要与病理生理中的胰岛素抵抗相混淆。

处理案:

①改用单组分人胰岛素可明显减少抗体产生,缓解抗药性;

②试改用服抗糖尿病药物及其相互的联

③在抗体浓度明显增高的患者,必要时可试服强的松,30mg~40mg/d,分3次服,大多也可于1~2周使胰岛量明显减少,见效后渐减,停强的松。治程中,须密切观察病情和糖,以免在抗药性消退时发生反复严重的糖症。

胰岛素治疗肾病只能说是降糖的,患者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常检测糖,一旦发现糖现象,应该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医学检查

检查

胰岛

分类

激素类测定 > 分泌功能检查

测定原理

RIA法:采用非平衡分析法。先将胰岛素抗抗体与未标记胰岛素(即被测样品或标准品)充分反应,胰岛素和胰岛素抗抗体复物。剩余未结胰岛素抗抗体再与I-胰岛素反应,成I-胰岛素和胰岛素抗抗体复物。用第二抗体将游离和结部分分,测定沉淀部分(B)放射性。依据胰岛素标准线,可查得清样品中胰岛素浓度。

(1)I-胰岛素:用时每瓶加10ml馏水。

(2)胰岛素标准品:共7瓶冻干粉,每瓶加1ml馏水充分溶解,其浓度分为0、5、10、20、40、80和160mIU/L。

(3)抗胰岛素抗抗抗体:用10ml馏水溶解,充分混匀使用。

操作

表1操作。

充分混匀,4℃中静置20min,离2000g,20min,弃去上清,测沉淀放射性。

正常值

5~20μU/ml。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1型糖尿病患者多在5μU/ml以下,2型患者胰岛胰岛素水平可正常、偏低或高于正常。增高明显者呈高胰岛血症,提示有胰岛素抵抗。在进OGTT的同时测定胰岛胰岛素浓度,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以鉴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空和糖刺激后胰岛素水平均较低,呈低平线;2型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或增高,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降低或缺如,和同时相的糖值相比,胰岛素分泌偏低。亦可同时测定清C肽以加以鉴

(2)胰岛胰岛素降低尚可见于嗜铬细胞生长抑素、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所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和胰岛B细胞外肿上腺功能减退及垂体功能低下等所致的糖症。

(3)X综征患者多同时具有肥胖高脂血症压和高胰岛血症

附注

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大部分在灭活,其中约40%~50%门静灭活,因此功能状态,尤其是功能情况是影响胰岛素含量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尤其是动物胰岛素后,体常产生胰岛素抗抗体,由于胰岛素与胰岛素抗抗体可产生高度免疫反应,故可影响胰岛胰岛素的测定。另外,液中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含量以及垂体前上腺皮质、甲状腺亢进等分泌系统疾病,噻嗪类利尿、糖皮质激素等多种药物以及感染、发热、手术等应激状态都是影响胰岛素测定的常见因素。

疾病

1型糖尿病、糖尿病、2型糖尿病、嗜铬细胞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糖、X综征、高脂血症

药典标准

来源含量

本品系自猪胰中提取制得的具有降糖作用的多肽类物质。品计算,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27单位。

每1单位相当于胰岛素0.0345mg。

制法要求

本品应从检疫格猪的胰脏中提取。生产过程应符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

本品在水、乙醇中几乎不溶;在无机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易溶。

(1)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2)取本品适量,用0.1%三氟酸溶液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取20μl,加0.2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pH 7.3)20μl、0.1%V8酶溶液20μl与水140μl,混匀,置37℃水中2小时后,加磷酸3μ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胰岛素对照品适量,同法制备,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以0.2mol/L硫酸盐缓冲液(pH 2.3)-乙腈(90:10)为流动相A,乙腈-水(50:50)为流动相B,下表进梯度洗。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5μl,分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的肽图谱应与对照品溶液的肽图谱一致。

时间(分钟)流动相A(%)流动相B(%)
09010
605545
705545

检查

蛋白质

取本品适量,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约含3.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临用新制,置10℃以下保存)。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以含量测定项下0.2mol/L硫酸盐缓冲液(pH 2.3)-乙腈(82;18)为流动相A,乙腈-水(50:50)为流动相B,下表进梯度洗。调流动相比例使胰岛素峰的保留时间约为25分钟。取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蜂面积归一化法计算,A21胰岛素不得大于5.0%,其他相蛋白质不得大于5.0%。

时间(分)流动相A(%)流动相B(%)
07822
367822
613367
673367

高分子蛋白质

取本品适量,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约含4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照分子排阻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H)试验。以亲水改性硅为填充(3~10μm);酸-乙腈-0.1%氨酸溶液(15:20:65)为流动相;流速为每分钟0.5ml;检测波长为276nm。取胰岛素单体-二聚体对照品(或取胰岛素适量,置60℃放置过夜),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约含4mg的溶液,取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胰岛素单体峰与二聚体峰的分离度应符要求。取供试品溶液1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除去保留时间大于胰岛素峰的其他峰面积,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保留时间小于胰岛素峰的所有峰面积之和不得大于1.0%。

失重

取本品约0.2g,密称定,在105℃干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L)。

取本品适量,密称定,加0.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约含0.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密量取锌单元素标准溶液(每1ml中含锌1000μg)适量,用0.01mol/L盐酸溶液分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锌0.20μg、0.40μg、0.80μg、1.00μg与1.20μg的锌标准溶液。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D第一法),在213.9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品计算,含锌量不得过1.0%。

细菌内毒

取本品,加0.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5mg的溶液,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E),每1mg胰岛素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10EU。

微生物限度

取本品0.2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 J),每1g中含细菌数不得过300cfu。

生物活性

取本品适量,照胰岛素生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ⅫG)试验,实验时每组的实验动物数可减半,实验采用随机设计,照生物检定统计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Ⅺ V)中量反应平线测定随机设计法计算效价,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15单位。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为填充(5~10μm);以0.2mol/L硫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硫酸钠28.4g,加水溶解后,加磷酸2.7ml,乙醇胺调pH值至2.3,加水至1000ml)-乙腈(74:26)为流动相;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14nm。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20μl(取胰岛索对照品,用0.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中约含40单位的溶液,室温放置至少24小时),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胰岛素峰和A21胰岛素峰(与胰岛素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约为1.2)之间的分离度应不小于1.8,拖尾因子应不大于1.8。

测定法

取本品适量,密称定,加0.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40单位的溶液(临用新制,2~4℃保存,48小时使用)。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胰岛素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外标法以胰岛素峰面积与A21胰岛素峰面积之和计算,即得。

糖药。

贮藏

遮光,密,在2-8℃保存。

(1)中性胰岛素注射液(2)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

药物说明

药理作用

促进环中葡萄糖进入细胞、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成糖原使糖降低,促进脂肪及蛋白质的成。

适应症

要用于糖尿病,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重型、消瘦养不良者;

2.轻、中型饮食和服降糖药治疗无效者;

3.并严重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硬变)和进网膜神经等病变以及急性梗塞、管意外者;

4.妊娠分娩及大手术者。也可用于纠正细胞缺钾。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多数为使用牛胰岛素所致,它作为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应抗体如IgE并过敏反应。一般反应轻微而短暂,偶可过敏休克。可用猪胰岛素代替,因其与人胰岛素较为接近。

2.糖症为胰岛素过量所致,正规胰岛素能迅速降糖,出现饥饿感、出汗、跳加快、焦虑震颤症状,严重者昏迷惊厥休克,甚至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降糖作用较慢,不出现上述症状,而以头痛精神情绪、运动障碍为要表现。

为防止糖症的严重后果,应教会病人熟知反应,以便及早发现和摄食,或饮用糖水等。严重者应立即静注射50%葡萄糖。必须在糖尿病中鉴昏迷和酮症酸中毒昏迷及非酮症性糖尿昏迷

3.胰岛素耐受性产生急性耐受常由于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所致。此时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因酮症酸中毒时,中大量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存在妨碍了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出现急性耐受时,需短时间增加胰岛量达数千单位。产生慢性耐受的原因较为复杂(系指每日需用200U以上的胰岛素并且无并发症者)。可能是体产生了抗胰岛素受体抗体(AIRA),对此可用免疫抑制控制症状,能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恢复正常;也可能是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变化,如高胰岛血症时,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减少;还可能是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此时换用其他动物胰岛素或改用高纯度胰岛素,并适当调整量常可有效。

用量用法

一般为皮下注射,1日3~4次。早餐前的1次用量最多。午餐前次之,晚餐前又次之,夜宵前用量最少。有时注。静注只有在急症时(如糖尿病性昏迷)才用。因病人的胰岛素需要量受饮食热量和成分、病情轻重和稳定性、体型胖瘦、体力活动强度、胰岛素抗体和受体的数和亲和力等因素影响,使用量应个体化。可人尿糖多少确定量,一般24小时尿中每2~4g糖需注射1个单位。中型糖尿病人,每日需要量约为5~40单位,于每次餐前30分钟注射(以免给药后发生糖过低症)。较重病人用量在40单位以上。对糖尿病性昏迷,用量在100单位左右,与葡萄糖(50~100g)一同静注射。此外,小量(5~10单位)尚可用于养不良、消瘦、顽固性妊娠呕吐硬变初期(同时注射葡萄糖)。

注意事项

1.胰岛素过量可使糖过低。其症状糖降低的程度和速度而定,可出现饥饿感、精神不安、搏加快、瞳孔大、焦虑头晕共济失调震颤昏迷,甚至惊厥。必须及时给予食用糖类。出现休克时,静注50%葡萄糖溶液50ml。必要时,再静滴5%葡萄糖液。注意必须将糖性昏迷与严重酮体血症相鉴。有时在糖后可出现反跳性高糖,即Somogyi反应。若睡前尿糖阴性,而次晨尿糖强阳性,参考使用胰岛量,应想到夜间可能有糖症,此时应试减少胰岛量,切勿再加大胰岛量。

2.为了防止糖突然下降,来不及呼救而失去知觉,应给每一病人随身记有病情及用胰岛素情况的卡,以便不失时机及时抢救处理。

3.注射部位可有皮肤发红皮下结皮下脂肪萎缩等局部反应。故需常更换注射部位。

4.少数可发生荨麻疹等,偶有过敏休克(可用上腺素抢救)。

5.极少数病人可产生胰岛素耐受性:即在没有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需用量高于200单位。其要原因可能为感染、使用皮质激素或体存在有胰岛素抗体,能和胰岛素结。此时可更换用不同动物种属的制或加服服降糖药。

6.糖、硬变、溶血黄疸腺炎、肾炎等病人忌用。

7.注射液中多含有防腐,一般不宜用于静注。静注宜用针安瓿胰岛素制

药物的相互作用

1.增强其作用的药物:抗凝药、水杨酸盐、磺胺类药物、甲氨蝶呤等可与胰岛素竟争浆蛋白,使中游离胰岛素升高;服降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同用蛋白同化激素能减低葡萄糖甜量,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乙醇、氯霉素等据称可加强胰岛素的作用。

2.拮抗其作用的药物: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均能升高糖,用时能对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噻嗪类利尿药、避孕药及烟酸衍生物,据称亦可减低胰岛素的降糖作用,β受体阻滞,可阻断上腺素的升高糖反应,干扰机体调糖功能,与胰岛用时,要注意调整量,否则易糖。

中毒

胰岛素是由家畜的提取的一种多肽激素其生产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半成人胰岛素及DNA重组生物成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四类,作用时间特点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五类。此外,还有超短效和中效的预混胰岛素。要用于治疗糖尿病,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亦在并严重代谢紊乱、妊娠分娩和大手术者等情况下使用。

胰岛素为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能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促进糖原成,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和生成减少,从而降糖。临床上在以下情况,注射量过大或饮食失调;应用低纯度胰岛素改为高纯度胰岛素后未适当减量;并严重疾病,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抗凝药、水杨酸盐、磺胺类甲氨蝶呤等药物。人体多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约1个月后,其环中可出现胰岛素抗体,可起局部或全身的变态反应。长期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胰岛素,局部脂肪组织可出现萎缩或肥厚。胰岛素还可起钠的再吸收增加和水钠潴留,导致水肿。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当糖迅速下降,影响了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渗透压,使晶状体水分溢出而使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

临床表现

1.糖反应

可出现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症状,如强烈饥饿感、大量出汗、颤抖心悸焦虑无力面苍白等;严重者出现神经糖症状,累及大脑皮质时,表现为精神不集中、头晕、困倦、迟钝、视力障碍步态不稳,也可有幻觉、躁动、为怪异等精神失常表现,累及皮质下中枢、中脑延髓等部位时,可出现志不清、舞蹈样动作,甚至张力性、阵挛性痉挛,锥体束征阳性,乃至昏迷压下降;若病情严重且历时较久,则细胞不可逆损害,呈现去大脑皮质的某些特征,可遗留性格改变、痴呆症状。老年人,尤其是有较长糖尿病病程或胰岛素注射史者,往往缺乏典型的糖症状,一旦发生糖即表现为昏迷。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糖的表现以惊厥

2.过敏反应

少见,局部可出现发红、肿胀、烧灼感、发痒等,全身反应可出现荨麻疹、恶心呕吐腹泻神经水肿、哮喘,偶有过敏休克

3.水肿

治疗初期可发生轻度水肿,少数可为全身性水肿

4.皮肤

注射部位皮肤发红,出现皮下结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等。

5.视力障碍

部分患者屈光失常,可致视力模糊。

实验室检查

液检查,可明毒物。糖发作时糖低于2.8mmol/L。

诊断

胰岛中毒的诊断要点为:

1.病史 有胰岛素注射史。

2.临床表现

(1)糖反应:可出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严重者出现神经糖症状。发作时糖低于2.8mmol/L。

(2)过敏反应:出现发红、肿胀等局部反应和(或)荨麻疹、神经水肿、哮喘等全身反应,偶有过敏休克

(3)水肿:轻度水肿和(或)全身性水肿

(4)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皮下结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等。

(5)部分患者出现视力模糊。

3.药物分析液中查及毒物。

治疗

胰岛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糖的治疗

轻者吃些糖果、糖水等食物,即可缓解。重症则须静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ml后,再给5%~lO%葡萄糖注射液持续滴注。糖不能达标或志不清者可皮下注射糖素0.5~1mg。志不清者,多半是存在水肿,可静注射醇、糖皮质激素。对注射长效胰岛素者,须密切观察数日,防止糖反复。

2.过敏反应的治疗

对于局部反应者,绝大多数不需要采取特殊处理,可自然消退。若持续存在,可更换胰岛素制种类,使用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以及敏疗法等。严重过敏反应者须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3.胰岛水肿的治疗

轻者可自然消退,重症或并淤力衰竭者,须利尿等对症处理。

4.局部脂肪萎缩或肥厚

由于长时间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起,停止在注射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常更换注射部位。屈光失常多属暂时性改变,常于数周自然恢复。

规格

:每瓶400单位(10ml)、800单位(10ml)。 针(粉):50u,100u,400u.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蹼状阴茎

下一篇 前庭大腺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