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药子

黄药子,中药。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L.的干块茎。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解毒消肿,化痰结,凉血之功效。常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干块茎。味苦、辛,性凉。归。解毒消肿,化痰结,凉血。用......
目录

入药部位

块茎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归经

功效

解毒消肿,化痰结,凉血

主治

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用法用量

6-9g;或浸酒;研末1-2g。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患处。

禁忌

本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量可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心脏麻痹而死亡。解救法:洗,导泻,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滴注葡萄糖盐水,亦有用绿豆服;或用岗梅半斤,清水5碗至2碗饮服。

采集加工

栽种2-3年后冬前采挖块茎,以9-11月采者为佳,去掉须根,洗净,切厚约1-1.5cm的,晒干或鲜用。

生理特性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直径4-10厘米,通常单生,每年由前一年的块茎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须根左旋,浅绿色稍带红紫色,光滑无毛。有紫棕色,球或卵,大小不一,最重者可达300克,表面有斑点。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15(-26)厘米,宽2-14 (26) 厘米,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腋,有时分枝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披针,新鲜时紫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基部,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腋,长20-50厘米;退化雄蕊6枚,长仅为花被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长1.5-3厘米,宽0.5-1.5厘米,两端浑,成熟时草黄色,表面密被紫色小斑点,无毛;种子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部,种翅褐色,向种子基部延伸呈长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长环境

分布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本种适应性较大,既喜阴湿,又需阳光充足之地,以海拔几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区都能生长,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有时房前屋后或路旁的树荫下也能生长日本、朝鲜、印度缅甸以及大洋洲、非洲都有分布。

药材性状

呈扁球状或,直径3-8cm,外表黑褐色,全部密生细,除去细或细落部分,则显白色状的痕,蟾蜍外皮之状突起,故浙江一带,其为“金线吊蛤蟆”。市售品多横切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