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aemia vera)是一种以红细胞显著增多为特征的病因未知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总红细胞数量及总容量明显的增加,通常伴有粒细胞和增多;液黏滞性增高;骨髓增生,晚期常有骨髓纤维化及外造脾脏肿大,皮肤和黏膜呈独特的红紫色以及各种各样的管与神经系统症状。(一)发病原因病因不明,有骨髓缺氧刺激红细胞产生过多;红细胞生成素(eryth......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有骨髓缺氧刺激红细胞产生过多;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增多;红细胞寿命延长等假说均已被推翻,研究表明,红细胞寿命不延长,而是自红细胞生成过多;本病是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的克隆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粒细胞和中仅含有葡萄糖-6-磷酸氢酶(G-6-PD)同工酶A型,而原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中仍含有(G-6-PD)同工酶A,B型,说明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起源于同一异常的多能干细胞,造细胞明显增生的可能机制为:

①干细胞肿性增殖失控;

②有一种异常的系增殖因子的存在;

③干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及其他的细胞生成因子的敏感性增加,已有报道,患者的骨髓和单个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中,甚至在无外源性红细胞生成素条件下,有红系祖细胞克隆成单位(CFU-E),称为源性CFU-E,如在上述培养体系中加入红细胞生成素,则不仅CFU-E增加,并出现在G-6-PD同工酶A和B二型的克隆,表明有正常和异常的2种细胞克隆,有人设想,骨髓中正常的干细胞克隆被一未知机制所抑制,并起异常细胞克隆的持续增殖,所生成的红细胞不能被红细胞生成素或红细胞生成因子所控制而呈自红细胞生成增加,同时还对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有抑制,从而使正常红细胞系处于相对休止状态,此外,有人提出,患者清中可能有一种因子刺激多能的和定向红系干细胞生成的影响,还有实验明,红系祖细胞在各种培养体系中均能自发地分化生长,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异常敏感,将抗红细胞生成素抗体加于培养体系,能抑制红系克隆成,但不能清除,不过,也有人提到,在正常人与患者在细胞培养中对红细胞生成量应答线的状并无差异,表明,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敏感性无很大改变。

(二)发病机

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MeCulloch总结有克隆性增生资料后认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异常克隆具有以下3个特点:①从单一细胞起源,持续增生;②异常克隆具有优势抑制正常克隆,晚期正常克隆消失;③异常克隆具有细胞遗传的不稳定性,临床上偶尔见到真红转化为急性病的病例,类似现象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病,原发性增多症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样化生,McCulloch称之为“克隆液病”。

预防

1.注意对危险因素的早期发现:对于面及四肢末端紫红的病人,不要误认为是毛细管扩张或情绪激动,对于常发生头晕头痛,眩晕,四肢麻木神经系统症状也不要单纯考虑为压病或不足,如果系统治无好转的病人,均要检查常规,流变,以早期发现红细胞的异常增高。

2.对于已确的病人要理治疗,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于已发生的动,栓塞及器官梗死的病人要控制疾病的发展,加强器官的功能恢复,使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

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有出成,阻塞性黄疸绞痛,骨髓纤维化,病等。

症状

起病隐匿,常在常规检查时偶被发现,有些病例在出现了成和出血症状后才明确诊断,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面:

1.管与神经系统的表现

早期可有头痛头昏,眩晕和耳鸣,疲乏,健忘,肢体麻木,多汗等,重者可出现盲点复视和视力模糊等视觉异常,也可有绞痛和间歇性跛,该组症状要是因红细胞数增加,全容量增多和黏度增高而导致的管扩张,流缓慢淤滞和组织缺氧所起的。

2.成和栓塞症状

可发生在周围动脉动脉冠状动脉偏瘫梗死等严重后果,栓性炎伴栓塞要发生在部,但肠系膜和门静也可发生,可症,当伴有计数增高时,该组症状发生机会增加。

3.出血症

管充膜损伤以及第3因子减少等功能紊乱可导致倾向,常见为牙龈和皮肤黏膜上的瘀点和瘀斑等。

4.组胺增高的表现

本症伴颗粒细胞增加,嗜碱粒细胞也增多,后者富含组胺,组胺释放增加可致消化性溃疡,故本症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较正常人高4~5倍,溃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可威胁生命,皮肤瘙痒也常见,40%发生在热水之后,10%可伴荨麻疹。

最常见的体征是出起的面部,,手掌和结膜充,呈暗红色,如醉状,网膜口腔黏膜也显示充动脉压升高,约3/4以上的患者可有脾脏肿大,由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通常无脾大,故脾大的体征有一定的鉴诊断意义,脾大并非因容量增加所致,故放治疗时脾脏不会缩小,约1/3患者可有肝大,随疾病发展肿大逐渐明显,硬化可发生于晚期,肝脏脾脏都不肿大的情况见于10%左右的病例,过度充外造可能是脾脏肿大的要原因。

检查

1.

呈特征性的暗,浓红色,红细胞容积明显增加,男性≥36ml/kg,女性≥32ml/kg(正常男性28.27±4.11ml/kg,女性24.21±2.59ml/kg,铬标记红细胞法),约2/3病例的浆容积低于正常值的下限,未见超过正常值,液黏滞性比正常高5~8倍,液比重增高达1.070~1.080(正常1.052~1.058),动脉氧饱和度≥92%,若>92%,有助于与疾患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值得注意,标本要及时送检,以免发生假性低氧血症

2.

首次就诊时,红细胞计数大多在(6~10)×1012/L,甚至高达(12~15)×1012/L;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80~260)g/L(18.0~26.0g/dl);细胞比容0.60~0.80,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偶见异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数正常,反复出后,网织红细胞可增加,幼红细胞较易见,红细胞态如在贫血时所见,白细胞计数大多高于正常,以25×109/L左右常见,少数达50×109/L以上,也有正常或减低,粒细胞数增加,有核“左移”现象,有时见到中性晚幼粒和中幼粒细胞,嗜酸和嗜碱粒细胞增多;未见到原粒细胞,计数常增多(国资料,约2/5病例有增多,国外统计资料,见于3/5~4/5病例),通常在(300~1000)×109/L,个超过3000×109/L,可见到巨型的和畸及巨核细胞碎

3.骨髓检查

骨髓液涂大多显示各系造细胞显著增生,巨核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变化;有核红细胞的百分比中度增高;粒系以中性晚幼粒及杆核粒细胞多见,嗜酸粒和嗜碱粒细胞稍增多,约90%患者在放治疗前,骨髓细胞外可染性已减少或缺如,骨髓细胞增生低下亦可见到,在骨髓组织,10%~20%病例在病程早期有网硬蛋白增加和(或)纤维化,Barrlte等提出,骨髓组织病理改变可分为4种:

典的三系细胞增生伴有巨大的巨核细胞,几乎缺乏脂肪细胞;

②红细胞及巨核细胞两系增生,巨核细胞成簇分布,脂肪细胞可增多;

③红细胞及粒细胞两系增生伴少数不典型的巨核细胞;

④单-红细胞系增生,骨髓电镜检查,原红及早幼红细胞有核膜深度反折,中性粒细胞核膜上有幕状突起。

4.染色体检查:近代研究表明,部分未治疗的患者有多种非特异的常染色体畸变,最常出现的异常是5q-,20q-,C组附加染色体等,这项检查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5.红细胞系祖细胞培养:红细胞祖细胞在各种培养体系均能自发分化生长,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异常敏感,所需甚微或可不加即能成CFU-E,这项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6.红细胞生成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浆和尿中红细胞生成素明显减少或缺如,此结果有区于大部分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7.维生素B12和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力:在未治疗的患者,这2项检查的数值均增高,但两者不平,约2/3病例的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力增高,而维生素B12含量正常,这项检查有助于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可作为疗效及疾病活动的指标。

8.其他

沉明显缓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大多高于正常,清和尿中尿酸量常增加,用氮-甘氨酸标记尿中尿酸,患者的快速峰与原发性痛风不同,红细胞寿命大多正常,血红蛋白生成率大约是正常的2.5倍,更新率增快,出和凝时间正常,红系造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在检测,可与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加以区,当数显著增多时可能有假性高钾血症和尿组织胺高值很常见。

基础代谢轻度增高。

诊断标准

具有皮肤和黏膜玫瑰红色,脾脏肿大,全细胞增多,尤以红细胞增多的三大表现,并伴有动脉氧饱和度正常的典型病例,诊断不困难,1968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已被广泛采用,诊断标准如下:

①红细胞总容量,男性≥36ml/kg,女性≥32ml/kg(51Cr红细胞标记法);

动脉氧饱和度≥92%;

脾脏肿大。

次要指标包括:

数≥400×109/L;

②白细胞数>12×109/L(无发热或感染);

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100(无发热或感染);

维生素B12>664.02pmol/L(900pg/ml),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力>1623.12pmol/L(2200pg/ml),凡符诊断标准中要指标的全部3项或符要指标中①,②项,再加次要指标中任何2项,诊断成立,如果暂时无条件测定红细胞总容量,可参考1971年Modan提出的诊断标准:A.细胞比容男性>55%,女性>50%;B.无继发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明确原因;C.符下列诸项中任3项,即白细胞计数>12×109/L(12000/mm3)(无发热,感染);计数>300×109/L(30万/mm3);动脉氧饱和度正常;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积分>100;全骨髓增生,伴巨核细胞增多;脾脏肿大。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见于高山病,有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部疾患,高血红蛋白血症,氧亲和力增加的血红蛋白病,吸烟起的碳氧血红蛋白过多症,各种肿子宫以及肾盂积水,动脉狭窄,囊肿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以及长期应用雄性激素等,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征亦可伴有红细胞增多,大多由于组织缺氧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生成素或红细胞生成素样物质异常增加红细胞增多症,相对性和应激性红细胞增多症见于严重脱水烫伤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以及神经质,肥胖,轻度肥胖的中年患者,上述大多有明显原因,全身容量减少,不难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如果容量减少,不难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鉴别诊断

如果有脾脏肿大,骨髓液中三系细胞增多,但红细胞增多程度不够明显,则必须考虑有慢性粒细胞病早期或骨髓纤维化早期的可能,但慢粒病早期阶段的特点是轻度红细胞增多而不是贫血,此外,10%~40%患者有明显的类似慢性粒细胞病的表现,以致鉴困难,检测Ph染色体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助于鉴,当脾脏不肿大,白细胞和不增多时,必须测定红细胞总容量。

治疗

本症治疗的,在于使红细胞量及全容量接近或恢复正常,从而使病情缓解,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期。

1.静

法简单而安全,疗效迅速,短期容量可回复正常,减少出成的危险。可以每1~3天放1次,每次300~500ml。老年及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放应慎重。每次不应超过200~300ml。使用细胞分离机可单采大量的红细胞,但应补充与单采红细胞等容积的代浆或同型浆。红细胞数下降至6×1012/L(600万/mm3),细胞比容减少到50%以下为停止放的指。也有作者认为压积达到40%以下。可使放后出成的并症更为减少。每放500ml相当于丧失200mg。如反复放而不补充,可起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增多症伴缺表现。年轻患者如无栓并发症时,可单独放治疗,以防长期应用骨髓抑制性药物有病和其他恶性肿的可能性。

由于放仅仅减少红系增生的产物,而不能使增生受到抑制,故不能消除瘙痒症、缩小肿大,也不能缓解及白细胞的增生。而且单纯放后仍有较高的出成的并症,故放疗法在大多患者如同时采用骨髓抑制药物治疗。更为相宜。

2.最简便的骨髓抑制疗法系

服或静注射32P 该放射核素集中于骨髓组织中。静注射可避免服吸收不规则的缺点。74~111 MBq/m2(2~3mCi/m2)量静给药。一般常在始放后给予静注32P 111~185 MBq(3~5mCi)。2~3个月后,象可能回复正常缩小,增生的骨髓受到抑制。首次注射12~16周后需第2次注射74~111MBq(2~3mCi)。75%~85%患者疗效均较满意。缓解期为6~24个月甚至更长。注射后很少发生骨髓再生不良所致的颗粒细胞缺乏及减少症。

32P量为166.5~296 MBq(4.5~8mCi),分2次空服,间隔1周。服药前后给予低磷食物10天左右,以助药物摄取。如需重复用药,2个疗程间相隔至少4个月。复治量应较第1次量酌情减少。

由于异常克隆细胞的代谢旺盛,所以对32P摄取较正常细胞为多。利用32P释放的β射线进照射,抑制核分裂而达到治疗的。32P适用于症状明显并伴白细胞和数增高的患者。有出成者,宜在放后再用32P巩固。白细胞及低于正常、严重疾患、急性期、活动性结核、妊娠哺乳期、继发性及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均为32P治疗

32P治疗后长期随访患者,约有14%患者发生急性病,是接触同样放射量与时间的正常人群的病发病率的20~40倍。此外32P治疗还可起非造系统恶性肿发病率增高。本疗法仅适用于需常放,长期应用骨髓抑制药不见效者,以及功能尚良好的老年患者。

3.化治疗 要适用于有巨压迫症状骼疼痛,肝脏明显肿大;需要放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病情明显进展或过去有成和(或)管并发症;放后仍有瘙痒、肠不适、体重减轻及有栓塞等。

功能抑

制药物有下列几种可供选用:

(1)白消安(马利兰):量4~6mg/d。最大疗效出现在2~4个月之后。约84%患者可望缓解。缓解期可持续1年左右。缓解后如用1~2mg/周维持治疗,用药4周,间歇4周,可将缓解期延长到3年左右。当数≤300×109/L(30万/mm3)时应予停药。

(2)苯丁酸氮芥量4~10mg/d,最大疗效出现在2~4个月后。91%可望完全缓解,如不维持治疗,缓解期5~6个月。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较轻,缓解率也较高,但急性病机会也较多。

(3)环磷酰胺量100~150mg/d,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约84天,87%可望缓解,缓解期为5~6个月。

(4)苯丙氨酸氮芥(马尔法兰):量为4~6mg/d,出现疗效的时间较白消安(马利兰)为早。约25%患者可起严重减少,而且持续时间长,常难以控制。其他副作用不多,患者易于接受。如不用维持量缓解为5~6个月之久。

(5)三尖杉碱:国报道应用本品疗效满意。2~4mg加于10%葡萄糖液中静滴注,1次/d,连续或间歇应用到血红蛋白降到正常为止。认为本药对红系DNA成有抑制作用,并对部分造干细胞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达到缓解时间平均为60天,中数缓解期超过18个月,国曾治疗12例,均获得缓解。

4.切

有的作者认为切,因为切后可发生致死性增高。但也有作者认为当疾病进入骨髓纤维化阶段,如红细胞寿命明显缩短,贫血严重减少,伴有因巨起的肠压迫症,则切可能有益,尤其是患者骨髓功能较好者。如术前增多,术后则可成和出。切肝脏可进一步肿大。手术死亡率5%~15%。

5.干扰素

Cimino等(1993)报道,用α-2b干扰素治疗13例。量为3.0×100万U,每周3次,或皮下注射。在治疗的6个月获得缓解。它的优点为无致病作用,不诱发增多,适用于不同年龄患者。

6.其他

高尿酸血症痛风关节炎、尿酸肾病时,用嘌醇,100~300mg/d,分次服。亦可用秋水仙碱治疗。皮肤瘙痒可用西咪替丁(Gimetidine)0.3g,3次/d。亦可用羟基脲。严重瘙痒并缺时,用治疗后瘙痒也会消失,机理不明。多次放起的缺,应补充

7.择优

(1)对于PV患者年龄>50岁的,伴有成,或>1000×109/L者进骨髓抑制性治疗。首选药物为羟基脲(HU)。HU作为一种非烷化骨髓抑制,通过抑制核苷酸还原酶而影响DNA的成,从而抑制骨髓增殖。临床实践实该药无致病的作用,故可作为PR的长期安全治疗药物。用法:HU 1.0~2.0g,3次/d,服。注意监测常规,若白细胞下降至4.0×109/L则要停药,待细胞上升后可以重复给药。并具体情况给予维持量,保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可酌情用HU 0.5g,1~3次/d。

(2)中药:牛黄解毒,有骨髓抑制作用于,但无毒副作用,病人可有轻度腹泻,但通过减量可以缓解,据个人耐受情况可用2~4,4次/d,可长期服用。

(3)病人如有一定的济条件,可用干扰素α,(α-IFN)对控制PV的肿大,骨髓增殖及皮肤瘙痒也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尤其在严重栓的患者中疗效更佳。在疾病的早期应用干扰素α可预防PV向骨髓纤维化发展。法:干扰素α 300U,每周3次,皮下注射。治疗时间需3个月以上,有济条件者可持续用药。停用1个月后再重复治疗。注射始可能有类感冒样表现:如发烧、关节肉酸痛。但几天后可自然消失。加用吲哚美辛(消炎痛)或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可缓解不良反应。

预后

病情进展较缓慢,自然病程18~36个月。若无并发症,单纯放治疗,中位生存期8~15年。Cervantes等报道,预估10年生存率68.7%(48.1%~89.3%)。起死亡的要原因是成、出骨髓纤维化及病。5%~15%患者在诊断成立后5~13年发生样化生和骨髓纤维化。Barrtle等骨髓活检资料提出,巨核细胞增多型容易发展为骨髓纤维化。本病转变为病的几率与治疗法有一定系。许多资料显示,使用任何1种骨髓抑制治疗后,发生急性病的危险性均增加,且随着2种或更多种药物的联用,危险性更大。故应慎重选择。

护理

1、平时注意不要剧烈运动、劳累,少去公共场所,防止发生感染和出

2、高纤维饮食。多选择如粗粮、蔬菜等食物,利于糖和脂的下降及大便的通畅。

饮食保健

理膳食。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维生素的摄入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